第六十八本:《一个人的朝圣》
在我的印象里,它好像是一本几十年前的书,十几年前上大学的时候就看室友看过。直到看到书里写的马林巴琴铃声,去翻了一下哪年出版的,原来是2012年啊,还是很近的。看书名的时候,脑子就会有一个概念,大概是一个什么走势,在一个寻常的日子,他就这样一直走下去了,开始有怀疑又坚定,开始的路会详细描写,中间会有人被感动加入,加速行程,最后快到的时候一定会有个退堂鼓,但是最终一定会到达目的地。但是出人意料的,精彩的还是故事的本身,我甚至怀疑过雷克斯是不是他的儿子,都没有想过原来是这样啊。谜底揭开的时候,一切也都说的通了。我以为的会不会是一场年轻时的风流轶事,但是他一路追忆的却是妻子和儿子,难道是愧疚,也的确是愧疚。心理学上是不是有一种说法,当人遇到极大的情绪波动,悲伤或痛苦时,会表现得很冷静,或者没有那么悲伤,等过一段时间,甚至很多年以后,某种东西或者事件的触发,才会有崩塌式的情绪爆发。奎妮的信是导火索,哈罗德走的这一路其实本应该是二十年前的崩溃之路。
不知道有没有这本书拍成的电影,整体的结构像是一个现成的剧本,哈罗德前期的落脚处都描写的非常细致,途中遇到的人刻画也都很鲜活,跟着哈罗德的旅途剧情一点点展开。
如果是早几年看这本书,有可能不会产生那么多的共鸣。我不是很喜欢看外国文学,光是记那些人名就很费劲了。大概是因为去了一趟英国,能够在书里的细枝末节里找到熟悉的点,所以看起来很顺畅,尤其是看到熟悉的地名,大约三个晚上看完了,如果说推荐,又不太想推荐给朋友,她们都是有孩子的或者即将有孩子的人,看完难免会有点难受。很久以前我就说过,我可能不会去养一只宠物,因为接受不了离开,就像书里那只小狗,陪了哈罗德很久,还没有起名字,哈罗德想大喊一声,不要跟它玩扔石头的游戏,但是他没喊,目视着那只小狗跟着新主人上了巴士,也暗示了结局不是吗。


果然自己先写读后感是对的,写完去看了一下书的评论,每个人的看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看这本书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不知道为什么,我最近看书的感觉和看电影一样,有点喜欢去看它的结构,比如日本有些重生或者预知未来的电影或者电视剧给我的感受就是,拍出来的故事发展这一环一定不是最开始的那一环,最后一定有再前面的那一环,屡试不爽,不知道有没有人能get到这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