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在古代竟有十余所书院
现在的南阳境域内,在古代曾出现过多所书院,比较有名的当属花洲书院、南阳书院、卧龙书院、等数所书院。
请随小编一起简单了解一下吧。
1.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大门
花洲书院,位于河南邓州古城区东南隅。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建了书院内讲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创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

花洲书院湖景

花洲书院文昌阁
公元1045年,范仲淹谪知邓州,为学风不兴而忧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于是在百忙中谋划,创办“花洲书院”。并且,公余到书院讲学。一时邓州文运大振。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内的范仲淹纪念馆
庆历六年(1046年)的九月十五这天,范仲淹端坐于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凭着手上仅有的《洞庭秋晚图》,挥笔写下《岳阳楼记》。而花洲书院也因了范仲淹,因了《岳阳楼记》,从此成为天下文人雅士凭吊景仰的一处文化圣地。

春风堂
花洲书院屡遭战火焚毁,又历经修葺,同时又因其风景优美,故而名列邓州八景之首,曰“花洲霖雨”。书院内既有《岳阳楼记》的诞生地春风堂,又有耸立秋水之上 的“览秀亭”;既有小巧别致、全国仅见的泮池、状元桥,又有供奉范公塑像的范文正公祠。走进书院,但见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山湖洲林相映成趣,其建筑皆为江南园林风格。书院外的城墙上,古柏森然,春风阁、文昌阁掩映其间;书院正门前,一桥横跨城河两岸,桥上长虹卧波,桥下流水潺潺,更增加了这座千年书院的雅致景色。

览秀亭
2.卧龙书院
卧龙书院位于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又称“诸葛书院”、“孔明书院”,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躬耕地孔庙后院内,建于1309年春,据史书记载这是当时全国兴建的四所书院之一。

绿树掩泱的卧龙书院
卧龙书院是为纪念诸葛亮躬耕南阳,弘扬其“淡泊宁静”、“不求闻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而修建的庙学。从元至清,几经兴衰 ,卧龙书院曾为古代南阳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人才的培养做出一定的贡献。

卧龙书院近旁的卧龙潭
著名武侠小说家卧龙生(南阳镇平县人,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斗”,原名牛鹤亭。),少年时就读于卧龙书院,后投身文学,逐以此为笔名。1957年以祖居南阳卧龙岗取笔名“卧龙生”,在武侠小说领域一炮走红。

康熙年间卧龙书院平面图
3.南阳书院

南阳书院
位于南阳市内。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府朱璘创建。大堂名经正堂,二堂为讲堂,东西斋房名存诚、主敬,门庑庖湢皆备,聘襄城李来章为师,主持书院,订市《南阳书院学规》,制定为学次序和读书次序,“五经”“四书”外,又选印《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及唐宋八大家之文和周敦颐、邵雍、程颐、张载、许衡、薜瑄诸大儒之书,分章断句,附以笺注,每月二、六亲为讲解,一时四方来学者数百人,后因乏资金,渐废,其址改为试院,1912年为私立宛南中学。现为南阳商业学校。
4.宛南书院

宛南书院
宛南书院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南阳实验中学(宛城城东护城河岸),100余年作为南阳的最高学府,被称为南阳的“文脉”和“文曲星座”。2008年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第5批文物保护单位。
遗憾的是,宛南书院遭到过破坏。2013年7月13日,南阳市民投诉,称省级保护文物——清代宛南书院东讲堂遭到施工企业强拆。事件经新闻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网友、市民、校友等纷纷发表对此事的看法,谴责这一破坏文物事件;时任南阳市市长程志明专门作出批示,要求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河南省文物局派出专家赶赴南阳调查处理此事,才得以修复。

修复后的宛南书院
除上述四所书院尚能找到一些旧址图片或修茸后的图片资料外,其它一些书院多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了。如:
5.菊谭书院
位于河南内乡。清道光七年(1827)知县萧韶鸣首倡劝捐。八年知县刘本佛始建于城东门内,有门楼、讲堂、斋厨25间。因地方狭窄,二十八年(1848)知县刘瀛又劝捐,迁建于城门内,建房100余间,占地10余亩,又置地60亩以备膏火之资。聘王涤心任主讲,订立条规。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后移至北后街试院内。现为城镇一小。
6.志学书院
位于河南南阳。明成化八年(1472)知府段坚改尼寺为之,取志伊尹之志、学颜渊之学之义而命名。建讲堂、左右斋房,斋东凿井建亭,院植莲花青竹,占地16亩之多。聚俊秀子弟500余人,聘内乡柴升等5人为师,讲授“五经”及诸儒遗书。每年两次由主教者在大成殿、企德堂主持祭祀。后毁。明万历二年(1574)知县成逊于讲堂前建二忠祠,余地仍为空旷。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为劝忠小学堂。
南阳志学书院命名取自“志伊尹之所志,学颜渊之所学也(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若垯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达)”(《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第542页)。
7.白水书院
位于河南新野。明嘉靖十二年(1533)南阳知府、汝南道参政刘漳毁北关外旧寺建。中设光武祠,后为讲堂,左右斋房30余楹,占地20余亩。万历元年(1573)主簿牛瑶、十三年知县孙明治相继增修。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县颜光重建。乾隆间多次修整,拨粮地200余亩收租以供诸生膏火。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中学堂。
8.崇文书院
位于河南淅川。清嘉庆十八年(1813)知县李庚生建于文庙东。有讲堂、斋房、游廊等50余间及文昌大殿,环墙数十丈,耗资数千缗。未久倾颓过半。咸丰元年(1851)同知赵树桐重修大殿、讲堂、厢房20余间,并聘名师,立章程。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中学堂。1969年旧址因修建丹江水库而淹没。
淅川县崇文书院的命名,取自“文治天下,右道崇儒”(《咸丰淅川厅志》卷四《建修崇文书院碑记》)。
9.清阳书院
位于河南镇平。清道光八年(1828)知县苏方阿建于城西文庙旧址。有堂舍、亭阁、门楼80余间。同治六年(1867)半毁于火。后知县吴芳龄捐银千两,集邑绅民之力复加修葺。光绪二年(1876)知县吴联元捐钱500缗重修,讲堂号舍焕然一新,并置地百余亩,收租以为资费。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
10.崇正书院
位于河南南阳。清同治初曹学彬等人购原提督周克捷宅建。时法国教士贺安德亦看中此宅欲建天主教堂,讼之县衙、府衙而至总理衙门。知县任恺与知府刘拱宸力主此宅建为书院,令教堂建于靳岗,并拨田宅租钱30万缗为书院经费。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潘守廉重修,并置书35000余卷。同年改为崇正高等小学堂,并移仓谷余钱5000缗为学堂经费。
崇正书院的命名取自“兴学育才,化民成俗;黜浮图以隆正学”(《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