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建20年,他观察到的中国乡村变迁|食日谈Vol.36

本期食日谈的嘉宾黄国良是一位资深的乡村工作者,和圈里的其他朋友一样,我们更习惯称他为“老六”。
自从2005年投身乡村建设至今,老六从事乡村工作已经将近20年。老六告诉我们,当年他就是因为在陕西支教时,目睹了乡村教育之破落,留守儿童问题之严重才走上这条道路的。在这些年里,老六的干过的事情不少,建农民学校、办农场、做基金会的项目官员、自己创立公益机构,支持农民向生态农业转型。
当年,他们是走在前面的先锋:在河北定县的晏阳初乡建学院,帮助农民建合作社,教他们怎样不用农药化肥也能种地,甚至如何用生态的方式自己建房,就是想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自力更生;又以北京的小毛驴市民农园作为窗口,帮助市民了解城乡问题。
回到广西,在这片仍保留着大量小农的土地上工作多年,老六有不少的独特看法。比如,老种子保护应该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生活,生态农业也应该以个人的安身立命为先。看到一些生态农业的从业者对于常规农业“势不两立”的态度,老六认为,共存并互相学习才是更现实更合理的态度。他在言语中流露出的好心态,让我们也理解,为何这几年他在广西一直推动的“生态农业培训”,能聚集不同的农民?哪怕在培训结束之后,农友之间还能维持友谊。
再回首,20年前困扰农民和农村的问题,今天似乎已经解决了不少:路修通了,人脱贫了,村集体更有钱了,这些都有赖于大量外部资源进入乡村。然而乡村的问题是否都解决了?在医疗、养老、教育“新三座大山”下,快速变换的农产品市场的冲击下,农民应该如何“安身立命”?虽然老六也曾谦虚说,他不懂大问题,但他无疑用这些年的行动做出了回答。
就请你打开这期播客,听老六分享他的故事。

本/期/嘉/宾

本/期/主/播













时/间/轴
00:48 听有丰富乡村工作经验的老六,谈他自己的工作和中国的农村农业过去 20 年的变化。
04:45 为乡村重建合作社,如何在乡土重建有序的状态?他们的努力最终也间接推动了《农民合作社法》出台
23:12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治沙的年轻人,怎么没去做环保,而是投身于乡村建设?
24:39 重新定义农民的价值:在当下新的经济环境中,农民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乡村就是城市生活的附属,从而要被城市不断攫取吗?
26:58 回广西做生态农业,老六遇到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它也开启老六对于城市与乡村重新思考:城市教育注重专业化分工,是否让今日的我们成为了视野狭隘,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的“螺丝钉”?
39:25 推动地方品种,保留老种子,到底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保护老种子”必须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50:42 重温在陕西支教的体验,老六分享为什么走上乡建道路。
56:26 走入土地,抛弃对常规农业和生态农业“势不两立”的看法,思考二者如何相处。
71:12 农人面临的三座大山:生活、教育、医疗,如果无法在乡村得到妥善安置,乡村现状则会一直止步不前。
75:28 推动生态农业的使命感:尽管无论农民选择怎样的生产方式都应该得到理解,但如果推动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则应该受到批判,因为受到伤害的还是农民自己和广大公众。
扫描下方二维码
在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荔枝 | Apple播客
订阅「食日谈」播客

欢迎在各播客平台评论区留言,我们会不定期回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食通君微信小号,备注“食日谈”,进入播客听众交流群。

本期播客创作团队
制作:晓晶
音乐:岜农
封面:万琳
编辑:王昊
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n
关于食通社
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我们相信,让消费者了解食物的来源,为生态农业从业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我们的食物体系才能做到健康、美味、可持续。
食通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气候变化在农村真的只是“天灾”吗? (7人喜欢)
- 五一活动|手工市集里的小农餐桌,五天不重样 (2人喜欢)
- 天不时,人如「合」|农村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坊招募(咸阳站) (2人喜欢)
- 街采外卖员:社保新策遇冷,他们的烦恼和困境 (33人喜欢)
- 儿时的甜蜜为什么消失了? (1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