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探险 │ 登上废弃巨型货轮——布鲁威斯号

*本文章内容包含危险行为,请勿模仿
登上一艘废弃货轮是什么体验?
如果这艘货轮还是抖音话题量近7亿的新晋网红打卡点呢?
布鲁威斯号是2022年搁浅在威海的一艘废弃巨型货轮,它既不能再次驶入大海,也无法停泊靠岸,黑红相间的船身将倾未倾,神似泰坦尼克号,散发着强烈的孤独氛围感,也因此成了许多人跨越千里,趋之若鹜的打卡点。

作为废墟探险爱好者,我更好奇的是如何悄无声息地登上它。可翻遍全网也没有找到探险先驱的攻略,这意味着只能自己尝试做这个先驱,后来当我们真的站在锈迹斑斑的甲板上吹着海风时,才觉得这一切都美好到不真实,我们成为了全网第一个登上布鲁威斯号的废墟探险队。

任何看起来无从下手的困难,其实都可以拆解成无数个简单的小问题,我们认为登船的关键点只有两个:
1、如何到船底。
2、如何再到船上。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翻看了航拍者的视频,判断布鲁威斯号距岸边500米,船高约不到10米,船身倾斜约15°。这段海上距离并不长,因此我们计划先到达威海,再通过皮划艇划到船底。
第二个问题略微棘手。我们在视频中隐约看到船身有一条绳梯从甲板垂落,然而承重绳看起来不结实,我们无法判断它距离水面多高,是否可以安全攀爬。这就需要到达威海之后,再用无人机实地侦查一番。
带着迷人的不确定性,我们出发了。
日暮时分,我们到达威海,正沿海岸线缓缓开着车,远处布鲁威斯号巨大孤独的身影慢慢从海面升起,寥寥几只海鸥飞向极远处,夕阳为残旧的船身撒下淡淡的金雾。它能火爆全网是有道理,确实很美。
坐在沙滩上拿出无人机。队友说,上次他飞无人机时,什么都带了,就是忘带手机和遥控器的连接线。我自信满满地说,没事儿我这个无人机不需要连接线,有自带屏幕!可当我自信满满地准备起飞时,突然发现出门之前无人机电池忘了充满电。
作为一个P人,我迅速原谅了自己。眼看天色渐暗,在鲜红的低电警报中,我最终硬着头皮起飞了,无人机越来越靠近布鲁威斯号,只需要再近十几米就可以看清绳梯。
就在此时,一阵猛烈的海风刮起,无人机提示自动返航。
“再往前一点...”
我不死心地继续往前飞, 此时无人机的电量已低到极限,也不知道录到绳梯没有。回程时来不及升高,只能贴着海面低飞,最终有惊无险自动迫降在了距海浪仅有一两米的沙滩上。
差一点出师未捷机先炸...我们捡回无人机,迫不及待回到车上看回放,随着画面一寸寸放大。
“稳了,明天登船。”
只见粗麻绳与木板构建的绳梯比我们想象中要牢靠一些。绳梯距离水面有半米多高的距离,此时还不知道能否登上去。
回望一眼布鲁威斯号,我想,出发前的登山者遥望平静洁白的珠穆朗玛峰时,大概和我们同样的心情吧?

次日凌晨四点多,我们早早来到岸边下海,涛哥拽着皮划艇走到了齐腰深的海面,随后一跃而上划桨驶向布鲁威斯号。

远看海面风平浪静,我们也提前穿好救生衣,皮划艇不规则的剧烈晃动着,海水不时溅到唇边,咸而冰冷,令人感到心惊胆战,随着海岸渐渐倒退,我们在布鲁威斯号面前也变得越来越渺小。终于,在阵阵浪花中,皮划艇轻触布鲁威斯号的船身,计划的第一步实现了。
我们提前查了潮汐表,凌晨四点半正是即将退潮前夕,海面正巧没过了绳梯底部,登上去也更轻松一些。

下雨天,柔软的绳梯更为湿滑,用手一拽绳梯,脚踩处登绳梯还会向船身倾斜,一个不小心,很容易从几层楼的高度直接跌入海中。

我的力气不够大,多亏队友们登上之后用安全绳辅助才把我拉了上去。计划的第二步多亏了彼此协作才能完成。

终于踏上布鲁威斯号,只见倾斜的甲板上遍布着暖橙色的锈迹。亮黄色的警戒标志与鲜红栏杆着风中摇摇欲坠,几只海鸥正轻盈掠向远处乳白色的舰桥。一丝破晓的晨光穿透云层,将我的好奇心与这里的一切都照得湿漉漉发亮。一艘我所见过最美的废墟正等待被探索。

当我们沿着舰桥方向走去,船头处满地散落着洁白的麻绳以及几台巨大的绞车,据说船舶停泊时用麻绳要胜过钢缆,因为它柔韧且耐腐蚀。

我们沿着梯子爬上舰桥顶层,海风吹得衣衫扬起,我内心涌起巨大的满足感。我们是一群孤独的猎手,靠着一个发昏的目标,解决掉每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我们是全网第一个登上这里的探险队。
远处的沙滩上游客如织,快活热闹,一个个看起来像小米豆,我突然想明白布鲁威斯号的孤独感来自何处。

莫迪亚诺在《暗店街》里描述过一个文学史上经典的“沙滩人”形象。有一位老人,一生中有四十年都在海滩边度过,亲切地和避暑者、有钱的闲人聊天。在数千张度假照片的一角中,他身穿游泳衣出现在快活的人群中间,但谁也叫不出他的名字,谁也说不清他为何在那儿。也没有人注意到有一天起他从照片上消失了。当年读到这里时,我感觉被一种巨大的虚无感整个人拎了起来。
这艘船并不会感到孤独,感到孤独的是来看望布鲁威斯号的每一个“沙滩人”,我们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迹就像沙滩上的脚印,转瞬即逝。我们都如此害怕被遗忘被废弃,被孤零零的抛在角落。正因为如此,人与船达成了共情。布鲁威斯号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游客心中的孤独。

带着这样的心情,去俯瞰整艘船的船身,四台巨大的吊机散发着工业美感。这类装置我在很多废弃工厂也见到过,布鲁威斯号作为一座散货船,承载的多是煤炭、矿石、水泥这类货物,停泊时需要通过这些吊机运到货舱里。我查了布鲁威斯号的航点日记,它最近一次行驶时途径马六甲、香港,最终回到了中国。

令人好奇的是,这艘船归属中国公司名下运营的,那为什么全网都称呼布鲁威斯号“来自巴拿马籍的散货船”?
原来船舶必须要取得国籍才可以入海营运,否则会被视为海盗船。而巴拿马的货船管理政策宽松,别国船主只需要向巴拿马交一小笔登记费,就可以降低本国税务和节约雇佣成本。全世界约有半数的商船悬挂其他国家旗帜,根据2012年的数据,中国挂五星红旗的船舶只有1198艘,挂巴拿马旗的船舶有1600多艘,其中又以巴拿马国旗居多,因此巴拿马旗又被称为“方便旗”。
这样的操作也会带导致船舶检查和安全监督跟不上,因此“方便旗”事故占据世界海损的一半左右。不知道布鲁威斯号的搁浅是否也受到这方面因素影响?

天空再度下起小雨,我们沿着残破的楼梯回到甲板上。

当我们绕到甲板侧面时,看到一艘吊在船侧半空中的封闭式的船舶救生艇,普通人也许只有海难时才能坐进去吧...想到这里我按捺不住好奇心钻了进去。

每个座位边都放了应急药品和应急水,中间有一个高高的艇长坐席,面前有一个潜望镜通往顶部。当艇长确认大家都系好安全带之后,会拉动手拉环,当吊艇钩脱开后,救生艇就会被投入海中等待救援。

随后我们下到一楼废弃船舱里,这里有着更具生活气息的区域,比如船员的更衣室、洗衣房、垃圾房等地方,许多东西都被留在这里,匆忙散落一地。

船舱内的警戒牌,写有“禁区,必须获得船长许可方能进入。”两年前忽如其来的十级阵风,被迫让布鲁威斯号被迫搁浅进水。25名船员就是在这个船舱里,突然从熟睡中醒来,发出求救信号,随后救援直升机在一阵巨大轰鸣中,空中中吊运救援了所有人。谁也没想到过,那个清晨就是它最后一次航行。
越往里探索,越觉得头晕目眩,我猜想船身因为搁浅非常倾斜,而我们在密闭的船舱中缺少参照物,大脑误以为船是水平的,这种错位感,让我差点跪在地上吐了,赶紧跑出去透透气。

为什么一艘看起来相对完好的船,为什么不继续维修,或者拆卸再利用呢?如今布鲁威斯号24岁了,也算是一艘老船,拖走后再维修的费用要比拆卸后回收利用钢材的花费更高。也许船主正是出于这个理由也没太大动力救了。
曾几何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废弃轮船拆卸点,全世界的废弃轮船源源不断运来中国,拆船行业也在东南沿海盛极一时。
此举可以获得大量钢铁,在当时要比进口钢材便宜许多,顺便还可以学习外国船舶制造技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还对拆船厂给予政策扶持。当时还曾高价购买苏联废弃的瓦良格号,最终改建为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只不过拆船业虽然能获得短期利益,但废船中的大量废油、石棉、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这里我看到船上有一张发电机室检查表,这里表示电池已经到期需要更换。我看到网上一些新闻,说这艘船上的燃油设备已全部拆卸,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我心里存疑,一艘货轮至少会积存四五吨的废油泥,如果没有经过专门拆卸,还是会泄漏到周围海域吧?而布鲁威斯号附近就是捕捞海参的养殖区,如今又在周围建起了停车场、餐厅等区域,因为并非专业人士,因此也不知道这些问题是否为多虑。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已在2019年时我国开始禁止进口洋垃圾,其中就包括废旧船舶,盛极一时的拆船场景也从记忆中慢慢消失。当布鲁威斯号重现海边,人们才会感觉如此新奇。
探险是时候告一段落,在回程时,我们在逆风中拼命划浆,浑身湿透连滚带爬的跑上沙滩。以往每次探险结束时,都有一种野蛮人回归社会的格格不入感,这次更是带了一身沙子和海水气息。
上岸后发现海滩已经有许多游客在这里拍照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海滩人”,终究会被世界遗忘,那不如选择在短暂的生命中,擦亮火光,对抗这该死的存在主义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