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刘勃《匏瓜》
《匏瓜》是刘勃所写的孔子传记。作者把孔子放在春秋历史大背景下来写,对相关史实进行了分析,观点颇有独到之处,值得一看。
孔子姓子,子姓是商王的姓,也就是说,孔子的祖上是商朝皇族,后来逐渐没落,到了孔子,能保住士的身份就相当不错了。当然,是不是皇族也难考证,朱元璋当皇帝后,也曾想过认朱熹为自己的祖宗。
孔子一身是致力于恢复周礼的,他认为周礼“郁郁乎文哉”,所以“吾从周”。周礼是建立在分封制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分封制的问题,随着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土地兼并是必然的。总结春秋战国历史,其实用四个字就可以简单地概括,就是“土地兼并”。诸侯国兼并周王室的土地,诸侯下面的卿大夫也想着兼并诸侯的土地,赵魏韩三大家族干脆直接把晋国的土地彻底瓜分掉。
用史学家的话来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礼崩乐坏,就是砸烂了一个旧世界,人们需要做的,是建立一个新世界,而孔子却致力于恢复旧世界的秩序,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也正因如此,他在游历各诸侯国时,处处碰壁如丧家狗。他心目中的所谓王道,并不能给人以帮助。对小国来说,今天被张三打,明天被李四揍,朝不保夕,你王道能保证我不挨揍么?对大国来说,运用武力就可以抢来别人的土地,我特么王道,别人不王道,一样来抢我的土地,你让我搞所谓的王道,不是有病么。仁政是对内的,不是对外的。
《匏瓜》书名,出自《论语》: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匏瓜是什么?有人说是瓠子,也有人说不是瓠子,瓠子细长,而匏瓜短粗,匏瓜味苦,而瓠子味甘。 系而不食也有争论,有人说不能像匏瓜那样,系在那中看不好吃;也有人说匏瓜系在那,用不着吃东西,而我孔子是人,不吃东西不行,所以要去做官拿俸禄。
个人觉得前者为是,孔子是有政治抱负的,他说,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他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所以,他不愿意做中看不中吃的匏瓜。
但实际上,孔子的学问是不错,政治能力却并不一定强。通过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
孔子在鲁国做官,做到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手里有了权,就想做点事,于是他决定堕三都。所谓堕三都,就是堕毁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的私邑。因为孔子是维护周礼的,不能容忍下面人做大而威胁王权,所以当看到有人僭越,用八佾舞,便很生气,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三桓一直掌握着鲁国的政权,所以孔子想把这事给掰正了。 结果,三都堕了两都,便堕不下去了。于是孔子只好逃跑,离开了鲁国。
也许,并不是孔子政治能力不行,换谁来,这事可能都搞不定。大一统的前奏,必然是分裂的加剧。
孔子一辈子不愿意做匏瓜,实际上,他最终只是个匏瓜。好在他有学问,“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做官,他还能做校长。
春秋时期,孔子在政治上不受待见,战国时期也是如此,秦就更不用说了,天下大乱,什么儒道墨,这那的,都不中用,还是法家受欢迎。 到了大汉初,黄老学说盛行,也没孔子什么事。直到汉武帝,儒家学说才被搬出来。而汉武帝是不是真的信奉儒家,也难说,他需要的,只是能对抗黄老学说的这么个东西。
司马迁是推崇儒家思想的,是不是为了拍汉武帝马屁不知道,反正他是喜欢拍的。李陵投降,汉武帝心情很糟糕,司马迁想着去安慰安慰,于是拍马屁说李陵是假投降,没想到马屁拍在了马腿上,汉武帝盛怒之下,给他去了势。
前面拍马屁,现在转而怨恨,于是有了太史公笔法,在字里行间夹枪带棒。把项羽和陈胜放在世家里,还特别歌颂游侠,大概都是他情绪的表达。
孔子成为伟大的思想家,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时代的造就。他活在春秋末年,贵族间战争基本结束,战国的血腥还没开始,是政治上、文化上相对自由的一个时期。因为此,孔子才能到处跑,传播自己的学说,才能办私学,让自己弟子满天下。
孔子一生两件事,一是做官当贵族,二是做学问当校长。做官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王权恢复周礼,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却纷纷服务于新兴的地主阶级,成为旧贵族势力的掘墓人,这大概是孔子没想到的吧。

茗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书札记——麦家《暗算》
- 读书札记——刘斯奋《白门柳》
- 读书札记——刘玉民《骚动之秋》
- 读书札记——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 (1人喜欢)
- 读书札记——徐则臣《北上》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