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原因就两条
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说人话就是,人又不行,又等不起。
不过别怕,焦虑是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你我都如此。
都说“出名要趁早,”我们是想要“成功也趁早”。可行动上,我们却是“行乐要及时”。
这里就涉及到,我们要发自内内心的改变,内心有个很强烈的欲望,想要自我成长。
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现在自我觉醒会不会有点晚呢?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
首先,选好努力的方向。
《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一书的作者一稼就提出了6条寻找人生使命的建议。·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哪些人?·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闲暇的时候,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拿我自己来说,我平时就喜欢关注女性成长方面的信息,现在有了娃之后,更专注于宝妈的自我成长。平时也爱写写文章,灵感来了的时候,半夜2点也要爬起来写完那种。
给自己一个静下心来的时间,认真思考,相信你会找到适合你的方向。
其次是专注,沉浸式学习。
我很喜欢一名演员是张颂文,我颂文大哥在北影交流会上说过一番话:刷牙的时候好好刷牙,照镜子的时候好好照镜子,吃饭的时候好好品尝米饭,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当下,生活就会好起来。
这个道理放在很多事情上皆准,学习上亦是如此。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也可以结合番茄时钟工具。
当你想玩手机刷视频时候,给自己几秒钟冷静思考一下,我真的要放弃现在的目标吗?
这几秒钟有这么神奇吗?
在小马宋的《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中,主角之一的刘丹尼说过这样一个观点:“教育的意义就是教你在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如何看待它。当你对这件事进行反应的时候,总是有你自己的天性在里面,比如说有人骂你,你就想骂回去,但是你在这个反应当中会有一个哪怕是零点几秒的间隔去思考或者审视,这个间隔就是你获得的教育或者经历的意义。
我们每次在选择节点上多花这几秒的时间,或许结果会很不一样。
再次,练习。在舒适区的拉伸区刻意练习。说人话就是,在你跳一跳就能够到的难度,反复练习你不会的东西,直到你会为止,然后,量变产生质变。
最后,改变。所谓知行合一,我们要执行,要输出。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反馈,然后做出改变。
在这里分享我的知行合一。我在休产假中,和公婆错峰带娃(要么我带娃,要么公婆带娃),在我不用带娃的时间,我要么休息,要么读书,要么做写笔记等全平台输出。最大可能压缩我的娱乐时间。
以上读后感想来自于周岭的《认知觉醒》。
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认知能力,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是个“醒着的睡着的人”,我们就一起改变吧。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那么点赞或者关注的动作就权当是我们的握手礼吧:“你好吖,很高兴认识你,我是飒女孩飒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