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打工人都讨厌加班,你却喜欢,那你就不是真正的打工人? | 批判性思维
2024-7-5 思维观察员 第499篇 【观察思维 | 记录思考

01.
一次和朋友聊到了“东北人”,他说:“所有的东北人都很热情,都是自来熟!” 原本我不自觉地要点头认同,但脑子里闪出了一个人——我们都认识的李哥,“李哥是东北人,但他很内向,不怎么爱说话。” 朋友接过话就一句:“李哥不算是真正的东北人,真正的东北人都很热情,都是自来熟。”
这把我给噎住了——我认同“东北人很热情”,但李哥确实就是东北人,可他就是高冷。
有个朋友养了3只猫,养了好多年,有次她说:“所有的猫都喜欢吃鱼。” 另一个也是养猫的朋友不认同,说他家那只胖橘就不爱吃鱼。 结果她接话:“哦,你那只胖橘其实不算真正的猫,因为真正的猫都喜欢吃鱼。”
那位胖橘主人一脸不可置信,胖橘怎么就不是真正的猫了?难不成不吃鱼连猫都不是了?
类似这样的情形,都是诉诸纯洁谬误的体现。
诉诸纯洁谬误指的是:当人们遇到与自己观点不符的反例时,可能会试图通过重新定义概念来排除这些反例,从而维护自己最初的观点。
实际上,它并没有解决反例带来的挑战,只是试图通过逻辑上的逃避来维持一个不准确的观点。
“东北人”就是东北人,不存在什么“真正的东北人”;“猫”就是猫,也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猫”。试图在概念前加个“真正的”来逃避反例,继续维持有漏洞、遭质疑的观点,意义不大,最多把别人搞晕乎。
02.
那么,这种谬误为什么会发生呢?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观点是准确的、有力的,关注的群体拥有特定的属性,于是,会很“自信”地说:“所有的A都是B。”像:
- 所有的狗都很忠诚。——认为“狗”必然都有这样的品性。
- 所有的花都喜欢阳光。——认为“花”都具有喜欢阳光的特性。
- 所有的打工人都讨厌加班。——认为“打工人”这个群体都有这样的情绪。
但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群体都可能存在它独特的、并不符合群体特征的个体,就存在“不搭理主人”的狗、害怕光照的花,以及喜欢加班的打工人。
但是呢~有些人就为了维护自己认为的这类群体的纯洁-纯粹,便不自觉的“开除”了那些不符合标准的个体,认为它们不是“真正的……”。
很显然,这样的维护思路是有问题的,它是对冲突的回避,不利于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
比如,
某个团队宣称他们每个人都是“狼性文化”的践行者,一旦有队员提出异议或者表现出柔和的工作方式,就可能被指责为“不够狼性”、不是真正的团队成员,最后甚至被边缘化。
这种氛围不仅不利于团队的多样性发展,还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和团队士气低落。
03.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减少、甚至避免诉诸纯洁谬误的影响呢?
保持头脑清醒——仍然是基础。不管面对那种谬误,最本能的反应就该是“保持头脑清醒”。在这基础上,再尝试做到三点:
| 定义先行,明确界限
在讨论任何群体特性或行为前,尤其是说的“所有的A是B”的时候,先明确A群体的定义和界限。
比如,在讨论“所有健身爱好者都注重饮食健康”的话题时,首先明确“健身爱好者”的定义,确定它是否包括“偶尔健身但日常饮食并不严格的人”。
| 反例欢迎,理性检验
鼓励提出反例,敞开心扉接纳反例,并将其视为检验自己观点真伪的宝贵机会,而非威胁。
比如,在讨论“所有医生都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时,若有人提出反例“A医生收红包”,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对原命题的合理挑战,而不是对医生整体形象的否定。
| 证据为王,数据说话
依赖可靠的数据和证据来支持或反驳观点,客观面对反例,适当修正自己的观点表述。
比如,在讨论“所有大学生都熬夜学习”时,当有人提出说“A同学从不熬夜”,那么可以对原有观点增加说明,像“除了有些个例”;或者修改原说法,为“大部分大学生都熬夜学习。”而非“所有大学生。”
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我们就能减少、甚至避免被诉诸纯洁谬误所困扰。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内容,希望你有一个不被谬误影响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