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色空、明实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在评论民意调查,说民意调查不是真的再说民意怎么怎么样,而是再说政府的舆论控制有没有到位。原因也不难理解,人们接受到的信息都是来自于信息渠道,而信息渠道大都是被控制的,是被宣传影响的,那么很容易发现,民意调查就是舆论影响动员的效果,如果没被影响是什么缘故。我说这个的原因是最近越来越感受到名义和实质的差别,特别是昨天看特朗普和拜登的电视辩论视频,感受更多了。
人的认知能力来源于符号系统,比如山,水,花,鸟,人们都知道这个语言符号指代的是什么事物。一些是关系符号,比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从属关系,依赖关系等等,人们也可以理解。一些动态过程,比如努力,等待,执着,劳动,运动,愈合,忍受等等,人们也可以理解。一些状态语言符号,快乐,痛苦,伤残,安逸,烦躁。这些都是简单的符号认知,但是社会有更加复杂的体系化符号概念,它们有多个概念组成,比如共产主义,毛泽东思想,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医学工学理学文学等等,它们复杂又庞大包含了巨量的信息,到这还不是问题所在。
符号系统的概念并不是完全映射事物本身的概念的,他更多的时候是片面的映射,比如一句著名的话:彼之英雄我之仇寇。概念也是同样的,它是人认知体系的根基,但它是有阶级的认知,比如共产主义的自由平等和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虽然是同样的词语却代表了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认知,实现方法,甚至彼此在争夺对这些词语的解释权。这就是第一个感悟:符号系统解释是解释,真实是真实,他所解释的并不是真相,或者说有偏差的认知。
第二个感悟就是,符号认知系统对人的影响并不只是塑造认知和指导行动,而是塑造了人本身,甚至人种的差异或许都没有文化认知带来的差异大。它是真的能让人认为什么是好的,美的,有用的,值得的,有利的,应该的,让人喜爱的,让人尊敬的,让人向往的。什么是坏的,丑的,无用的,不值得,不应该,有害的,让人厌恶,让人鄙视,让人逃离。这不是浮于表面的计算得失,而是刻入骨髓的神经反射。比如不同文化对于美的认知不同,他们选出来的美人,别人看来却丑的很,这是最直接的本能反应了。而现在人们的审美趋同更是反应了这一点,美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社会塑造出来的,是比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