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干货丨掌握这4种叙事结构,让你的考研剧本飞起来!

大家闯过「人物设定」这一关后,主角便可踏上一段名为“故事”的旅途,怎么走、终点是哪、路上会遇到怎样的风景……一系列关于旅途的问题都在等待着我们解决,这一选择事件、铺排事件的过程,便是剧本创作的第二关,建立“叙事结构”。
今天的这篇推送,我们给大家分享4种常见叙事结构,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铺排这段“叙事之旅”~


01 初识:叙事结构的基本概念
叙事结构(也称为故事结构)是叙述元素呈现给读者或观众的顺序。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情节,二是故事元素。情节指的是剧本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故事元素则指推动叙述的潜在因素,如主角、冲突、背景等。
通过将情节及其驱动力编造在一起,讲故事的人可以在"发生的事情"和"重要的事情"之间建立联系。
而当人们讨论不同的叙事结构时,他们通常是在讨论、分析故事的不同框架,在大量分析电影的情节走向之后,归纳、总结其讲述故事的方式。在这其中,我们可以发现,故事与故事间或许会存在某些共同的元素。比如,故事会以主人公的平常生活为开始;他会遇到一个煽动事件迫使自己离开舒适区,去接受考验;他可能会失败,也可能会成功,这其中的任意一个结果都会给他带来身心的变化……这些电影中的共性元素,便丰富了叙事模式,不断给予创作者以思考、以参照。
无论是考研的还是日常的剧本创作,叙事结构的建立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故事的趣味性、动人性、丰富性,以及创作者是否能将自己的创意顺利输出。
所以,有选择性、目的性地挑选适合自己的叙事结构,去辅助、提醒自己创作情节,不仅可以让故事更加规整,让创作更有效率,更可在其模式之上加入自己的巧思,在前人的肩膀上起舞。
02 相知:辨析四种叙事结构
在「电影创作实务」课程中,职业编剧小鱼老师会给大家逐一梳理四种叙事结构(三幕式、序列法、节拍表、英雄之旅),在细致分析、对比中找到适合自己思路的结构。
在应试过程中,这四种叙事结构又有哪些不同、分别可以怎么用,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以进行选择~
1. 三幕式:最经典的剧本创作结构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在《诗学》中提出了“头、身、尾”的结构模式,这其实可以看作"三幕式结构"的雏形。最终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首次提出了"三幕"的概念,被好莱坞的电影从业者们广泛接受。

经典的三幕式结构意味着在电影的一些特定时刻会出现一些有着特定功能的特定事件:
- 第一幕的作用是给电影打基础,它包括吸引起观众注意力的“引子”,点出电影主题的“主线”,打乱主人公正常生活的“引发性事件”以及主人公应对某种危机的“转折点”。
- 第二幕,则是通过冲突和矛盾来表现主要人物和情节的发展,通常在电影进行到一半时出现“不可返回点”以及表明真相时刻的转折点。
- 第三幕的功能是给电影提供一个有力的高潮,并且解决主人公在第一幕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以一部15分钟的短篇剧本为例:
第一幕:建置(0-5分钟)
艾米(女主角),一个忙碌的上班族,在公园的长椅上遗失了她的钥匙串(引发性事件),里面包含她家的钥匙和办公室的钥匙。她焦急地寻找钥匙,她的紧张情绪感染了周围的晨练者。
艾米向汤姆(公园里的清洁工,一个善良但有点迟钝的老人)询问是否看到钥匙,但汤姆没有注意到。艾米错过了上班的公交车(冲突引入),她开始焦急起来。
第二幕:对抗(5-10分钟)
艾米(女主角),一个忙碌的上班族,在公园的长椅上遗失了她的钥
艾米回到家门口试图寻找要是,发现没有还是没有钥匙。她尝试联系锁匠,但被告知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冲突升级)
艾米再次回到公园,希望找到汤姆询问更多信息。艾米和汤姆之间产生了误解(角色冲突),但最终艾米向汤姆解释了自己的困境。
汤姆记起在清扫公园时确实看到了一串钥匙。(转折点)
他带艾米去自己存放物品的小屋,发现钥匙就在那里。
第三幕:解决(10-15分钟)
艾米拿到了钥匙,但发现时间已经紧迫,她需要尽快赶到公司。
汤姆提出用自己的自行车送艾米去公司。(高潮)
艾米在汤姆的帮助下成功赶到了公司(冲突解决),虽然迟到了几分钟,但她的上司理解了她的情况。
艾米对汤姆表示了感谢,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艾米下班后回到公园,找到了汤姆,邀请他一起喝咖啡。
两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经历。(结尾)
这个剧本遵循了三幕式的剧作方法,通过引入背景、角色介绍、冲突引入、冲突升级、角色间的互动、转折点、高潮、冲突解决和结尾等步骤,构建了一个紧凑的故事。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个故事缺乏新意,主题也很泛泛,没有深度。
三幕式作为最经典的剧本创作结构,通常被大家作为一个基础的大框架去建构故事。在考研的剧本创作中三幕式具有结构清晰、易于理解、情感激发、主题表现和逻辑推进等优点,这些优点有助于帮助我们快速创作出一个完整故事的剧本。
但它也存在缺乏创新、难以适应所有故事和部分界限模糊等缺点,比如剧本中的人物会在哪一个时间点做出什么样的事情,通常是能被阅读者所预测到的。此外,也会存在过于急切的想要给人物设置转折点以及危机,忽视剧本创作逻辑的合理性这一现象。
因此,在考场中采用三幕式结构时,需要根据故事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以确保剧本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以电影《疯狂的石头》为例,主角以小人物的形象登场,在冲突上面通过子情节融合喜剧,增加搞笑事件和误会,使得冲突得到了不断的升级和发展。讽刺和喜剧的结合成为了影片的最大看点。
2. 序列法:引导细节的填充
三幕式在被广泛运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第二幕容易出现错误的转折点,但如果合理地使用了序列法,将一部120分钟的电影由八个序列组成,每个序列8到15分钟,各自按结构形成规律去连接,将一部电影分成八个小电影串起来,就更加容易把握剧本节奏了。
"序列写作法"在编剧中的应用,有时被称为"八序列结构",故事被分解为八个10-15分钟的序列,这些序列充当"小电影",每个都有自己压缩的三幕结构。
我们以电影《无间道》举例:
- 序列1(约10-15分钟)-初步冲突 警察刘建明在黑帮内部发现卧底黑帮陈永仁的踪迹,而陈永仁也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可能暴露。
- 序列2(约15-20分钟)-角色发展、冲突升级 通过一系列事件和对话,展现两位主角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刘建明和陈永仁之间的较量逐渐升级,双方都开始采取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 序列3(约10-15分钟)-转折与新的困境 陈永仁意外发现黑帮内部更大的秘密,这给他带来了新的困境和挑战。刘建明也开始面临来自上级和同事的压力和质疑。
- 序列4(约15-20分钟)-复杂化与情感纠葛 两位主角在相互试探和对抗中逐渐产生了复杂的情感纠葛。黑帮和警方都发现了对方的卧底,开始策划更大的行动以清除障碍。
- 序列5(约10-15分钟)-高潮前的准备 双方都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准备,气氛越来越紧张。可能引入一些新的角色或线索,为即将到来的高潮做铺垫。
- 序列6(约20-25分钟)-高潮与冲突爆发 双方展开激烈的交锋和对抗,高潮迭起。两位主角在决战中面临生死抉择和道德困境。
- 序列7(约15-20分钟)-解决与反转 经过激烈的交锋,一方获得暂时的胜利。但胜利的喜悦很快被新的反转所打破,故事进入另一个阶段。
- 序列8(约10-15分钟)-结局 最终真相大白,两位主角的命运得以揭晓。
《无间道》在每一个序列当中都有三幕式的影子,序列像一个子集镶嵌在三幕式中,它细化了三幕式的大框架,导致整部影片的节奏也是非常紧凑和激烈。序列的实质就是,在总体戏剧张力中提出一系列戏剧疑问,在故事大结局之前,给观众提供许多故事发展的可能性,以此来抓取观众的注意力。

序列法通常更适用于长片电影,辅助填充每一个剧情缺少的戏剧冲突和节奏。对于短片来说,序列法的节奏和内容过多,可能会造成剧本想要表达的太多,反而忽视了短篇的结构。所以,如想在短片创作过程中套用序列法,需根据自己剧情所需适当地筛、减序列,明确主题和类型,以进一步细化每个序列的内容,其中也要注意过渡和衔接、控制时间和节奏。
3. 节拍表:情节发展的常见参考
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中提到:节拍是剧本中一场戏中的一个动作/反应的最小单位。比如,如果一个角色从椅子上站起来,然后走出门,就是两个节拍。
而电影叙事节拍,作为重要节拍点,常用来标志气氛转变,控制人物的情感弧线,传达氛围的转变,并把故事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布莱克·斯奈德的剧作书《救猫咪》中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剧作结构,将剧本分为15个节拍,每个节拍分别对应剧本中不同的页数,形成一个具有模式化、公式化的剧本写作与修改工具。


不同于三幕式和序列法,节拍表更清晰的给我们的剧作规划了明确的结构和主题内容。在这种模式化和公式化的剧本写作中,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剧情故事创作节奏。
但节拍表只是一个工具,我们需要辩证看待这一“万能结构”,通常情况下,它只适用于主角是积极的人物弧光的故事,面对越来越多的情节走向、人物设定,它所能起到的作用是逐渐有限的。
如电影不经考量,严格按照节拍表来编写情节,其结果往往会不如人意。举个例子,国产动画电影《山海经之再见怪兽》,编剧和导演几乎是分毫不差的按照节拍表做了一部电影,可结果就是这部电影节奏混乱,情节失衡,人物弧光突兀。
所以我们在应试的时候需要心中有一个故事脉络,先确定好自己的故事大纲和主题,再针对人物细节和角色发展,使用节拍表提高创作效率。不要为了适应节拍表的框架而限制自己的想象,导致情节失衡。
4. 英雄之旅:注重主角成长
“英雄之旅”又被称为“英雄的历程”,是好莱坞非常主流的商业电影叙事模型,来源于比较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的理论,认为东西方的神话都有一个原型即“英雄之旅”。
20 世纪 80 年代,迪斯尼公司的剧本指导克里斯托弗·沃格勒(Christopher Vogler),将坎贝尔的理念转化为电影语言,将英雄的冒险旅程应用到编剧创作中,总结出一份只有七页纸的《“千面英雄”使用指南》手册,将电影的叙事结构分为“英雄之旅”的12个阶段 :
正常世界、冒险召唤、拒斥召唤、见导师、越过第一道边界、考验(伙伴、敌人)、接近最深的洞穴、磨难、报酬(掌握宝剑)、返回的路、复活、携万能药回归。
此外,他还将故事人物总结为英雄、导师、信使、阴影等不同原型。

影片《寻龙诀》“英雄之旅”结构模式图
“英雄之旅”的本质实际上是“我”跟随着中的“主人公”,去经历了他所经历的一系列的磨难与冲突,最终看着他完成了由内而外的自我实现。
我们的短片剧本创作可能会面临剧本情节太过于平淡的问题,这个时候便可以借助英雄之旅的叙事结构,突出主角的心路历程,少人物而多情节,将故事尽可能的圈在以主角为核心的情节范围内,就可以得以解决。
03 尾声:如何敲定叙事结构
在了解了四种叙事结构方法后,我们该如何将它合理的运用到实践当中、为考试所用呢?
1. 明确故事容量和标准
(1)故事容量:2500字的剧本大致相当于一个10分钟的短片,通常围绕1个核心事件和2~5个主要人物展开。避免过多的核心人物,2~3个最佳。
(2)考场标准:确保故事的主题表达、奇观性、趣味性中至少有一项突出,以在考场上脱颖而出。
2. 快速搭建叙事结构
(1)开头(约500字)
- 引入: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前三段要抓住读者。
- 人物介绍:明确交代主角的身份、能力、居住环境和面临的困境。这些信息必须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展开(约1500字)
- 情节推动:以情节带动故事发展,充分展现故事的戏剧性和冲突性。
- 时空聚焦:在集中的时间和空间上安排矛盾和冲突,增强冲突感和力量感。
- 寻找触发点:抓住戏剧性爆发的一刻,作为情节发展的转折点。
- 人物性格化:通过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来推动故事发展。
- 情感与氛围:饱含情感但不煽情,用生动的语言营造氛围。
- 详略得当:在叙述过程中,运用跳跃连接法,略去不必要的过程叙述,快速推进叙事节奏。
(3)结尾(约500字)
- 强化主题:通过描写生动的场景或细节、总结、循环、隐喻或反转等方式来强化故事的主题。
- 首尾呼应:确保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形成完整的叙事结构。
3. 创作注意事项
(1)认真审题:确保故事中的关键词(人物、环境、情节、道具等)与题目紧密相关。
(2)避免跑题:紧紧围绕题目展开故事,避免偏离主题。
(3)与众不同:在遵循题目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写出与众不同的故事,展现自己的创意和写作意识。
创作故事像一个“关关难过关关过”的过程,更像在拼图、在搭乐高,在人物的平行世界中选择最符合的心意的一条路。
选择的过程也是与人物磨合的过程,在无数次的拼凑剧情、梳理逻辑之后,逐步确定最合心意的故事框架,这就是创作的意义,由此关迈向文学剧本,将创意、想法逐步付诸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