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621):太原城破
四路大军的相继受挫宣告宋朝对太原的救援行动遭到彻底的失败,已经在围城战中坚守了近九个月且粮草告罄的太原军民由此陷入绝望之境。与此同时,在得知宋军兵败之后,太原外围的威胜军、隆德府、汾州、晋州、泽州和绛州等地的百姓纷纷拖家带口渡过黄河避难,上述州县的城池由此为之一空。
遭遇此等大败,李纲在给朝廷的上疏中却将战败的理由归于张灏等人不听他的节制以致全军失去统一指挥故而被金军逐一击破,但他认为自己并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要各路宋军都能汇聚在他的帐下归其统一指挥并组成一路大军与金军再次进行正面对决,那么他仍然有转败为胜的机会。换言之,李纲还是希望朝廷能给他战场临机专断之权并且拥有真正的统兵之权,他要率领一支堂堂正正的大军与金军进行一场大会战以决定太原乃至是整个河东地区的归属。
这里请再次恕我直言,正如李纲之前所言,他只是一个从未领兵作战的文臣,他并不适合在战场上充当为国力挽狂澜的救世主角色。正如文天祥一样,李纲的历史使命是以他的刚直和气节名传于后世,如果让他去为国冲锋陷阵或是率领举国之师参与决定国家和民族存亡的超级会战,那么这对他本人以及他所归属的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一场灾难。上马扫平天下,下马大治天下,严格地说,华夏五千里历史长河里这样的人唯李氏太宗文皇帝一人耳,在这方面李纲差了十万八千里。
后世的很多人出于对李纲个人品德和操守的敬重很少有人会提及他人生的这段际遇,要么是干脆不提,要么是一笔带过,但我没有那种“为尊者讳”的毛病。真正的君子得敢作敢当,更是得勇于正视自我,除非他是伪君子。
此时输红眼的李纲急于复仇并重新证明自己,但赵桓却不想再给他这个机会,赵桓直接罢了李纲的官并让其停止在前方的一切军事行动。为了稳住前方已成崩溃的局势,赵桓再又紧急起用先前已经被他勒令致仕且此时重病在身正在郑州养病的种师道前去接替李纲出任河东宣抚使之职。
这里我们或许都会有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赵桓会下令李纲停止救援太原呢?答案就是金国在这年八月已经准备再次大举伐宋,而宋朝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派人前去议和,金国方面的回复则是想要议和宋朝首先就得息兵,其次则是把之前答应给金国的各项欠款补足,再者就是立即履行之前盟书里面所写明的将太原、河间、中山三地交割给金国。在此基础上,双方再来谈议和的问题。
这无疑是一个超级苛刻的条件,但宋朝在第一时间就选择了全部接受,只要金国能够停止进兵,那么一切都好说。可是,宋朝自以为这次的缓兵之计非常有效,但金国人不是傻子,他们在向宋朝狮子张开大口的同时并未因为宋朝的服软而停止南下,反而是一边挥舞和谈的旗帜一边加速南下。完颜宗翰本人也停止了在云中府的休养,他再次带兵直抵太原城下,这一次他誓要拿下太原。
那么,金国为何会再次大举伐宋呢?或许有人会说这可能是因为之前宋朝答应给完颜宗望的好处迟迟不给,又或者是因为宋朝在割让北方三镇一事上放了完颜宗望的鸽子,如果事实真是如此,那么金国确实可恨,但实际上这一次还是宋朝自己主动作死。
差不多也就是在赵佶对蔡京和童贯动刀子的时候,金国方面派遣萧仲恭等人到开封来索取宋朝之前所许的金帛。这时候宋朝的宰相是徐处仁和吴敏,二人一顿合计决定给金国整个花活儿。他俩给赵桓说金国方面有一个大臣叫耶律余睹,而这个耶律余睹是辽国的皇族后裔,此前更是跟童贯秘密通过信,所以宋朝可以把这个人发展为超级内线以便今后图谋金国。赵桓听完之后不禁大喜,在他看来,耶律余睹肯定对辽国的灭亡心有不甘,如果宋朝能跟此人里应外合,那么金国说不定真的会来个中心开花式的自爆模式。
在赵桓和他的两位宰相一番激动不已的面红心跳之后,他们下了一个决定:由赵桓本人亲自手书一封交由金国使者并让其转交耶律余睹。信里面也没什么别的事,就是赵桓说他想跟耶律余睹交个朋友,然后双方找个机会把金国给剐了以解双方的心头之恨。
由于已经被宋朝强留了一个月之久,萧仲恭等人担心如果不答应此事恐会有来无回,于是他二话不说当即表示愿意当这个传信人。等回到金国之后,萧仲恭顺手就将赵桓的亲笔信交给了完颜宗望,后者转手又将此信原封不动地交给了完颜乌乞买。还用多说什么吗?乌乞买看完信之后当即就勃然大怒,他的南伐之心甚至是灭亡宋朝之心骤然暴起。
这还没完!除了想暗结耶律余睹之外,宋朝方面还把目光投向了此时正在草原上厉兵秣马的西辽皇帝耶律大石。在吴敏的建议下,赵桓又派人给耶律大石去信一封约其共伐金国,但很不幸的是,这个为耶律大石送信的人最后被金军的边防哨骑给俘获,然后这份信就摆到了完颜宗翰的桌案上。完颜宗翰又将其转呈给了完颜乌乞买,此时的完颜乌乞买简直不知道自己是该狂怒还是该大笑。
各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年的赵匡胤得知李煜分别以书信串联宋朝的宰相赵普和北汉的皇帝刘继元以求共同瓜分大宋,那么赵匡胤会如何对待李煜呢?
公元1026年8月7日,完颜乌乞买正式下诏举国伐宋:以完颜宗翰为左副元帅,完颜宗望为右副元帅,仍分两道,宗翰发云中,宗望发保州。
值此金国再次集结兵马大举南下意欲对宋朝行灭国之事的关口,宋朝的两府大臣们本该同心戮力地共迎强敌,但实际上这帮人却是急着给赵桓表演了一场自相残杀的好戏。关于如何应对此次危机,首相徐处仁和许翰建议宋朝应该立马集结兵力对金国进行强硬回击,但次相吴敏和耿南仲却建议应该立即与金国议和。双方为此而在赵桓面前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唇枪舌战,这场辩论之激烈我们从一个细节上面就能看出:宰相徐处仁吵到激动处竟然直接操起一支蘸了墨汁的毛笔狠狠地砸向了次相吴敏的面门。吴敏或许是因为年纪大了,他没能躲开这次的袭击瞬间变成了一只老花猫。
在皇帝面前如此大吵大闹且还动了粗,如此目无君上之举可是重罪。在御史的弹劾下,许翰罢知亳州,徐处仁罢知东平府,吴敏罢知扬州,暗中拱火的耿南仲却因为当时的不发一言而逃过一劫。由此,主和的唐恪被升任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在扳倒王黼的斗争中立下头功的前御史中丞、现任尚书右丞何栗则升任为中书侍郎。
宋朝这边吵得正起劲,完颜宗翰则在这时候下令金军猛攻太原并于九月三日这天攻破了太原的城防,坚守了九个月的太原城就此沦陷。
太原之战可谓惨烈至极。为了坚守此城,整个太原城内上至六十以下、下至十五岁以上的男丁皆投入到这场守城之战中,城中的所有房屋更是尽数拆卸以作城防守具。为了拿下太原,金军在前后的九个月时间里用尽了各种攻城的战法,各类攻城的器械也是轮番上阵,但太原城依然是屹立不倒。然而,再坚固的城墙再勇猛的英雄守卫者也禁不住长期的围困,再无法得到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太原城内的物资终有消耗一空的时候。当城中粮食吃光后,城中军民被迫屠宰各类牲口以充饥。当牛马骡驴被吃光后,守城军民只得食用浮萍、草茭 、树皮、糠粃以裹腹。进入八月之后,太原城内已经再无可食之物,甚至连一只老鼠也找不到,可为了坚守城池,太原城内发生了人世间最为惨烈的一幕幕情景:粮食既尽,杀老弱饷军,沚羸日甚。
即使是已经出现了吃人的惨景,但太原城依然在坚挺。然而,长期的饥饿加上瘟疫的大面积流行让守城的军民战斗力锐减,进入这年的九月之后,很多守城的士兵虚弱得已经拿不起兵器只能勉强在城头站立。 在这种情况下,太原失守已成必然之势。九月三日,当发疯一般的金军再次向太原发动集体总攻时,城楼上的守军已经完全失去了抵抗的能力,太原由此城破。
攻入城中的金军生擒了太原知府张孝存并将其押赴到完颜宗翰的帅帐。完颜宗翰得意地说道:“以辽国之强尚为我大金所灭,你区区一太原也敢拒我?如今城破,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张孝存回道:“若不是失了粮草, 你又岂能破城?”
见张孝存此时仍然毫无惧色且无任何的乞怜姿态,完颜宗翰遂决定劝其归降金国,但张孝存的回答是:“ 吾世受国恩,焉敢背弃?孝纯惟有一死以报朝廷,勿复多言!”
完颜宗翰随即将张孝存的儿子张浃押过来并威胁要将其处死,没曾想张浃也是个硬汉,即使被百般捶打也拒不屈服并只求速死。眼见奈何不了张氏父子,完颜宗翰恼羞成怒将俘获的三十余名城内的宋朝文武官员尽数斩杀于张氏父子面前,但即便如此也没能吓到张氏父子,完颜宗翰只好下令将此二人暂时收监。
相比张孝存,太原的守将王禀则是选择了在城破之时率兵力战。作为一名军人,曾在剿灭方腊的战事中立下赫赫战功王禀决定战死以报国家。他带领自己的亲兵与入城的金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他的亲兵相继全部战死,而他本人也是身负数十处战创。不可思议的是,勇猛得近乎于无敌的王禀最后竟然孤身一人一路冲杀到了城外,可金军的骑兵显然并不打算放过他这枚闪闪发光的军功章。当被金军追至汾河岸边时,浑身血迹且已耗尽了最后一分气力的王禀为了不被金军俘虏而选择了世间最为壮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身背太宗皇帝画像的他纵马跃入了冰凉的汾河就此壮烈殉国!
得知父亲为国殉难,王禀的儿子王荀也选择了自杀殉国。太原府通判王逸在城破之时自焚而死,河东路转运判官王毖、河东路提举常平仓单孝忠也在同日死于国难,太原城内的文武官员近乎集体为国殉难!
悲哉,太原!壮哉,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