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闲谈2 究竟什么是“道”?
1
道,好像是一个玄而又玄的东西。其实不是的。
道其实就是规律。更确切地说:道是所有规律的总和。
《说文》讲:“道:所行道也。从辵从𩠐。一达谓之道。”辵(chuò),本义是走走停停。𩠐(shǒu),就是首。那么,跟从于自己的智慧,一边走一边向前看,直至达到目标,就是“道”字的涵义。
故此,“道”的原义是达到某地的途径,又引申成完成某事的办法,从抽象的意义上讲,就是方法、规律。
2
不过,我们一般不把“道”和“规律”当成等价的词语来使用。
习惯性地,我们会以逻辑链条的复杂程度对“道”进行区分:复杂的,称为“道”;简单的,称为“规律”或者“法”。
也就是讲,道(广义的)又可分为道(狭义的)和法。一般情况下,我们说“道”,指的都是狭义的道。
“道”是复杂而不直观的规律,“法”是简明而直观的规律。
比方说,我本来是一个小镇做题家,如果想要到北京去旅游,无论坐车还是步行,都叫做“进京之法”;而当我想要到北京来安家落户,那就比较复杂了,种种方法可称为“进京之道”。

3
“道”和“法”在使用上的区别并不仅仅是咬文嚼字的结果,它们分别对应着人类最重要的两个研究领域:“道”一般对应人文社科,也就是文科;“法”一般对应自然科学,也就是理科。
简单粗暴地讲:文科往往重于求道;理科往往重于求法。
文科之道,逻辑链条会复杂一些,比如“如何治国”、“怎样才能幸福”等等;理科之法,逻辑链条会简明一些,比如“原子的构成”、“力的作用”等等。
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在求“道”(广义的),都是在寻求并验证世界的规律。

所谓文科之道、理科之法,这只是大略的分类,实际上,万事万物都有“道”与“法”之分,厘清其中的分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的规律。
比方说:管理重于道,执行重于法,二者合为公司之道;育人重于道,教学重于法,二者合为教育之道;中医重于道,西医重于法,二者合为医学之道……
当然,这些结论并不很精确,但是却能帮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4
“道”是“法”的集合,这就使得它很复杂,也往往会比较抽象,会更加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一般而言,“道”是本实,“法”是表象。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两件事:子贡从诸侯处赎回沦为奴隶的鲁人,出于谦逊,把赏金推辞掉了;子路救了一位溺水者,对方用牛答谢,子路坦然地收下了。
从表面上看,子贡赎人而不受赏金,呈现了无私的美德;子路救人而接受礼物,未免有贪图利益的嫌疑。不过,孔子却说:子贡错了!
子贡树立了个人的美德,却也为其他人建起了道德的壁垒,“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无论子路的初心如何,事实上,他实实在在地维护了“好人有好报”的公序良俗,社会由此得以健康发展,“鲁人必拯溺者矣”。
儒家极重视个人的美德,不过,其根本的目的却是天下之美。那么,以治理天下之道而论,子贡的无私之法却是错的,子路的有私之法才是对的。
子贡之法,法在个人,不在天下。子路之道,道在天下,不在个人。
道可以正法,而法不能正道。
我们重视理科之法,更重视文科之道,原因正是如此。
“道”是什么?“道”就是所有规律的内核,“道”就是“法”的本真。
陈可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为什么要读庄子?
- 庄子放到现在会饿死吗 (1人喜欢)
- “黄蜂尾”张籍,最善于“反转”的诗人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