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第一个月记
突然发现已经来瑞典一个月了…… 很难概括这种感觉,这一个月里竟然没有发生任何让我对这个国家印象变差的事情。 可能除了高物价吧。但这个物价买到这里的生活,我并不觉得它是过于高昂的。 第一印象是飞机上看到的郁郁葱葱的树。很符合我对北欧的想象,但当时我尚且以为这只是郊区,没有想到斯德哥尔摩城市内部也遍布森林公园。河道作为城市的经脉,串联起楼栋和树木,又把它们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区块,展现出一些微小但有趣的差异性。 城市被森林包围,城市里又寄居着山川河流。我不会想用绿化来形容其中的一切,因为这并不是在现代城市的基础上进行的仿生改造。因为主体是自然,城市是掩映其中的一座木屋,你不会说爬山虎顺着木屋的墙沿生长是“绿化”。 这绝不是我对任何一个国家首都会有的想象,早已习惯摩天大楼和动辄上万上十万上百万的商圈,相较之下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地段也显得矮小,迷你,但也不会有那么浓重的金属与玻璃质感,也就更有人的生活的气息。 这座城市(目前我去过的)每个角落都弥散着惬意,路边行人不慌不忙,就我这么烂的司机开在路上都难得听到几声喇叭,反复倒腾尝试卡入狭窄的停车位时,被挡住的车也只是在一定距离外默默等待,至今未被催促过,停在斑马线前等待行人,偶尔也会收到他们挥手示意感谢。每个人都毫不吝啬地释放善意,给出微笑和赞美。 来这一个月的功夫里,我脚上那双平平无奇的Dickies的鞋都被夸三次了。 这种惬意和马来是不同的。我在马来感受到的更多是松弛,无所谓,用当时见的一些客户形容自己员工的话说,会是懒散。 但这里的人给我的感觉是,他们拥有这一切,拥有花草树木,拥有小区标配的秋千,拥有夏天充足到有些过分的阳光,拥有河滩晒暖又不烫屁股的石头,所以他们理应享受这一切。 他们甚至不仅拥有自然,更有着充分现代化的生活,在家具易用性上也享有着相当程度的便利。 最显著的是这里很多楼栋的大门都经过了自动化的改造,非工作时间需要刷卡密码打开,工作时间不限制出入,开门的方式是按下一枚按钮。这对于我来说有时算不上便利,因为我没法直接推开这些门。但除了提高安全性,无需人工锁门以外,室友告诉我这也能方便残疾人出行。鉴于这里的大门通常都非常沉重,多半是为了防风,坐轮椅出行的人的确很难手动推开。 另外还有厨房。一套有着洗碗机和烤箱、微波炉的厨房。烤箱和洗碗机意味着充分解放双手,微波炉配合超市里占据好几排冰柜的方便食品,使得下班回家可以五分钟解决晚饭,且在这个国家的餐饮业里纵向比较不算难吃。 当然,在国内也可以5分钟解决晚饭,一顿丰盛的外卖比这里的微波食品还便宜,但代价是另一批可能比你更廉价的劳动力“困在系统里”。 以我现在租住的这套公寓为例,厨房分成两部分,一边是全不锈钢的,包括嵌入式洗碗机,切菜区在洗碗机上方,水池就在旁边,水池下方用来放垃圾箱,分成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另一边包括嵌入式烤箱,烤箱上是四块电热炉,两旁是木桌,一边咖啡机电饭煲和空气炸锅,另一边放调料品。 试用一段时间后,很难不感叹这才是科学和现代的厨房空间布局。 而我在老家的时候连煮完面的水都得放凉了再倒,因为家里水池和下水道是塑料管道连接的,会被热水烫缩。 我会想,惬意是一种特权。是的,如果一切都可以量化为资源,那么没有什么不是特权。但在这里,我似乎可以选择不去做这样的量化。
我总是担心我的视角太偏斜,带有太多预设和立场,所得出的一切推断都是极不可靠的身边统计学。我现在游览过的区域还只是斯德哥尔摩非常小的一部分。我的生活也不会是这里的平均水平(说实话我摸不透是偏低还是偏高)。我还完全没法理解这个国家为什么有那么多枪击案和抑郁症。但这真的已经是我亲眼见过最符合“乌托邦”三个字的地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