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曜的布局
司马曜的从小就听说本朝先有王敦后有桓温,中间还有一个苏峻之乱,皇帝天天当得跟丧家之犬一样,小小的年纪他就痛心疾首,自从十五岁(公元376年)褚太后归政以后,他就幻想着自己是汉武帝,能够乾纲独断,独掌朝政。
为了做到这一点,先要在意识形态上扭转过来,他提倡儒学,排斥玄学,公开讲读孝经,在意识形态上先为自己奠定理论基础。

人才选拔上也重视儒生,提拔了徐邈、范宁、王雅、车胤等一批儒生,这里面最有名的就是车胤——囊萤夜读做了无数少年榜样的人。
这些人只是工具,真正能和司马曜一起掌握大权的,只有自己的弟弟司马道子。弟弟十六岁的时候,司马曜就让他开府兼任司徒职务,后来眼见得谢安一步步大权在握,司马曜以历练为理由,早早就把司马道子提拔为谢安的副职。
等到淝水之战胜利,外患消除,哥俩长出一口气,可以试试怎么排挤谢安了。
谢安这样的名士最大的软肋就是他的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小人来攻击,谢安女婿王国宝就是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机会,抓住机会大进谗言,谢安要面子,不屑于和这种小人争,选择退让,哥俩的计划也就成功了。
也就在谢安死后第三天,八月二十五日,司马曜把谢安原来的职务,什么录尚书事,什么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刺史全部给了他亲弟弟司马道子——谢安的这个副职,终于转正了。

谢玄主动辞职倒是让他们哥俩有点不好意思了。
其实像谢玄这些干实事的人最好对付了。因为你干得多,错得就越多,正好拿来问责。
但他们没想到谢玄如此不贪恋权位,主动请辞。他们假意挽留一番,就同意了。
更没想到,谢玄去世也这么快,离职也就一年时间,哥俩这时候才想起谢家人的好来,流下几滴眼泪,但内心也很庆幸,再也不用担心谢家人了。
谢玄身兼徐州、兖州和青州三个刺史。
徐州最为重要,还在大后方,自然交给了司马道子。但前线不能没有人,司马道子这样的当然不肯去前线指挥北府兵,司马曜就任命名将朱序接任兖州和青州刺史,他虽然是名将,但家族势力单薄,这就好对付了。
这时候司马曜已经物色好了掌握北府兵的人选,那就是谯王司马恬。
谯王这个名号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他就是当年那个力抗王敦被杀的谯王司马承的孙子,也就是那个身怀利刃处处找琅琊王家寻仇的热血儿郎司马无忌的儿子。
司马曜大概欣赏他们这一支身上的热血,专门启用他,接替朱序担任青州和兖州刺史,同时掌管北府兵,坐镇京口,而朱序则被调往洛阳,都督司雍梁秦四州诸军事。
这个结果,司马曜还比较满意,不但掌握了北府军,还从弟弟手里分了一部分权力,不至于让弟弟司马道子一家坐大,他现在觉得这个弟弟越来越不像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