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我的iPad5
20170913~20240710
我自己也没想到自己会再次为物件行文。
我的生活都与电子产品有关,就像前媒体时代是笨重的Thinkpad,文字相关产业是Air初代一样。只是那两样要么时间不够长,要么对我生活卷入不够深。淘汰就淘汰,没什么好纪念的。
或者说,那两样主要跟工作或者公务有关。而这个,则代表着私人和自我。
这台iPad,我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在听喜马拉雅的有声书,已经刷到三倍速听学术书的程度。
三分之一时间在学外语,沪江、北外、新东方的日、法、西语课程至少看过三四遍。
还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看视频,阅片量从1000直刷到5000+,直刷到五倍速看任何剧毫无压力,对所有影视彻底免疫,上限只有“这个不错还能看”不管看什么下意识都是流派风格、表达方式和完成度。
我会习惯的把这些年定义为蛰伏期,这长得出奇的蛰伏期,我选了很多仪式感来告别:换城市、换工作、换生活方式以及……(这里的内容会单独开文)
直到前几天忽然发现,其实真正的告别来自内心与自我,以及和这个iPad。
其实新iPad的去年就入了,可因为旧的的度盘本地下载了一些稀有的影视没心情看而一直没启用。
因为要搬家,很多东西要收拾,干脆把旧的直接淘汰算了,这才下了决心。
此时再一看,稀缺的影视里刚好是西、英、日法四国语言都有,其中一部法剧部分有字幕、法国电影只有英文字母,其他的几部电影都没字幕:终于想起自己当初为什么下了没看了。
偷懒再去搜,结果连资源都没得。不看多浪费。也刚好给这些年学习的自己一个交代:
西语电影对白少,是人物传记片。虽然对白无限趋近于没看懂,但不影响看内容。因为人物生命轨迹我熟:西语去年才接触,这个程度我能忍。
日语电影颇意识流,对白能听懂八成,可怎么都连不上。看来还是需要强化文化学习。
法语影视,电影有英语字幕,全看懂了,法剧最后两集没字幕,能看懂六成:生活对话能听懂,但是涉及到人物理念表述,名人作品引述还是没听懂。五年的学习这样不算好,但也没多差。
最大的惊喜是英语:这些年就没专门学过,顶多3~5倍速看看英美剧,2倍速看看英语字幕的其他语种剧,居然看懂了全英文对白的樱桃园。
旧iPad下了32g的有声书,很多没开始听就已经过时了。因为空间用太满,一直都不敢升级,导致喜马拉雅和度盘都不能三倍速。
下午换了新的,超级平滑的适应了新iPad。三倍速也都能看了。
其实这七年发生了很多事,有很多波折的心路历程,浓缩到现在却只有这些数字。可也恰恰是这些数字见证了我的升级和改变。
此我已远非彼我。
自由的流动去更需要你的人那里吧,感谢七年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