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次快门
1、一万次快门
清理硬盘的时候,完成后期的照片有两千多张了。
按我那随性的废片率计算,快门数已经早就破万。
不过是短短一年之内。
从三要素都搞不清楚,到用心体会常见焦段的手感。
在日常中尝试了各种场景,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得了一个本地的二等奖。
至今没买一台自己的相机呢。
很难想象,最初的动机只是觉得可以自己拍些照片,方便给文章配图。
这一年反而不怎么写文章了。
照片成了表达的主体。



2、OODA循环
本来觉得这个模型没什么意义,毕竟PDCA珠玉在前。
直到看到这个双循环的对抗模式。
瞬间被击中。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反思自己在策略上,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还不够细致。
不能一味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了。

3、AI的未来
写作的乐趣,来自于初中的语文老师。
他当时刚毕业,会写大段大段的评语,反馈满满。
于是,写周记成了有趣的任务。
连我那偏科数学物理的好基友都开始尝试写小说了。
我还记得小说里那个秃头彩票男,散落一地的寂寞。
手法拙劣但很有趣。
上周Kimi推出了“文风测试器”模式,让我想起老师的评语。
批改效率可以提升N倍。
真人只需要做审阅和补充修改,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细致的反馈。
一年来AI的发展并没有直接替代某个岗位。
但行业渗透则在默默改变,不可逆转。

4、可惜时光不能倒流
某次聊天时,回忆踩过一个短线长投的大坑。
以现在的阅历,在广州第一次见面就可以指明方向。
免费送产品的目的是什么?
内行都知道送也是有成本的。
成本从哪里来,必须更大规模的融资。
怎么融资?利用好中关村的地利优势,包装好故事去争取投资机构,卖这个故事。
毕竟业内的顶级投资机构都在附近。
对面那家VC加班时,啃鸡爪的味道都会飘过来。
自有资金最多做一个试验区即可。
融不到资一切免谈了。
融到资,我在福建自然可以随便开省。
花钱嘛,这点渠道优势还是有的。
既可以在北京多留几个月帮忙谈融资。
也可以回福建租好办公室,招到几个高素质的人,全省跑客户跑渠道送钱送产品做增长。
那才是互联网打法,做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
可惜时光不能倒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