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半年读书推荐——采撷夹缝中的阅读时光

上半年依然忙,依然是在临床和科研的间隙中靠着阅读为自己保留一片可以喘息的空间。每当读书难以静下心来的时候,都能体会到工作对生活的侵犯,在一个看不清终点的长期目标中,焦虑和每一天的生活如影随形。但也只有努力让自己走进一本本书里,或是让自己沉浸于其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里,才能尽力抵御这种侵犯。说到上半年总体的阅读情况,总共应该在35本左右,是我毕业之后的平均数量,但自我感觉阅读质量不可避免地有所下滑。在整块时间被占用的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自己对碎片化时间的掌控力也在下降,导致一些需要大量主动思考的书,或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走进内容的书,阅读进度都变得十分缓慢。今年也是第一次开始有意识拒绝掉一些编辑的赠书,虽然的确对其中绝大部分都有依然感兴趣,但收了不看实在是有点过意不去。
我不止一次跟人讨论过记录阅读数量和速度究竟有什么意义,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往往分成几派。其中最典型的一派认为,这样读书太功利,认为阅读速度本身就是相对的,书的内容和质量才是唯一标准。我部分赞同这个观点,的确,如果忽略了书的内容,那么读得再快也没什么意义。但我依然觉得记录速度和数量于我自己是有用的。在我对阅读质量有自我保证的前提下,也就是我自己心里清楚我并不是囫囵吞枣和滥竽充数的时候,阅读速度是判断我阅读状态乃至生活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尺。我喜欢同一段时间同时读几本书,最多的时候可能会有四五本书并行。因此即使某本书特别难读,也不会太显著地拉低我的平均速度,如果某个月我的阅读数量只有2-3本,我就会自我复盘一下这个月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究竟是真的有不可抗力让我没有时间阅读,还是个人生活状态除了问题,导致自己在闲暇时间失去了精力或者专注力。
好了,言归正传,这是我个人第15篇半年度读书推荐。还是老规矩,我会从每个月读的5-7本书中挑出一本个人最喜欢的推荐给大家。同时我也会避开上半年在我的播客中讲过的书。

1月:《迈克尔k的人生和时代》——J.M.库切
这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天生兔唇的少年半生的故事。在战争时期的南非,迈克尔K和母亲相依为命,他曾在医院中照顾病重的母亲,又在母亲离世之后独自漂泊,带着母亲的遗物踏上漫长的返乡之旅。在旅途之中,他曾被卫兵逮捕羁押,又曾在平原与野外流浪的时候,试图告别文明世界自给自足,在漫长的独处之中仅凭本能去生活,却又身不由己地出世又入世。又像一介尘埃一样难以抵抗外力的倾轧。迈克尔K的故事让我想到悉达多,但相比后者充满哲学思考的智性探索,迈克尔K“感受”层面的东西好像更多。他最擅长的是活在当下。在被命运推来搡去的过程中,迈克尔K并未因此就感到狂喜或悲哀,他的情绪似乎只会来自内在。这让我感受到他某个层面上的强大,虽然站在外部视角来观察,他只是宏大世界中最不起眼的一颗尘埃。人在读到有特点的文学形象时很难不与现实相联系,与迈克尔K相对应的,很多现代社会中的人早已与社会完全融为一体,离开了笼子的庇护就会感到恐惧,摘下了保护他却又囚禁它的枷锁,甚至都难以自行站立。迈克尔K虽然不至于让人羡慕,但他身上总有一些令人向往的特质。迈克尔K就是那种人——虽孑然一身,却拒绝任何形式的赠予,向往一种全然的逃避。面对命运的摆弄,就如同撼树的蜉蝣。他远没有抵达超脱的彼岸,只是尽力去拒绝侵袭人生的激流,他所在意的东西或许也不值一提,但无论一个人的执着是如何的荒诞和渺小,那种漫长的坚持都能赋予其尊严与庄重。
精彩片段:
1.如果一辈子都花在把木桩打进地面,竖起围栏,再把土地划块,这样的生活他也很难想象。他觉得自己不是那种分量沉重的、身后会留下什么痕迹的人,恰恰相反,他是大地表面的一块斑点,睡得太沉了,觉察不到蚂蚁腿是怎么抓挠的,蝴蝶的牙齿是如何摩擦的,尘土又是怎样翻滚的。
2.我想永远生活在这里,在我母亲和祖母生活过的地方。就是这么简单。可惜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人就得准备好活得像个畜生。一个人若是想活下去,就不能住在一栋能让光从窗户照进来的房子里。他得住进一个山洞,白天把自己藏起来。人要活着就不能留下活着的痕迹。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3.眼看着夏日将尽,他渐渐地学会爱上那种懒懒散散的感觉。这种懒散不再是从那些并非自愿的劳动中,时不时地偷来几段自由时光,然后蹲坐在花坛跟前,叉子从手指间晃荡下来,由此享受鬼鬼祟祟的偷窃的快感,而是把自己整个人交给时间,交给如油一般在日升日落之间缓缓流动于地球表面的时间,时间荡涤着他的身体,在他的腋窝与腹股沟之间循环不息,翻搅着他的眼皮。
2月:《游隼》——J.A.贝克
这本书又是一本关于自然的文学性记录。我非常喜欢看这类书,因为纯粹的自然是如此地美妙,以至于作者仅仅只是客观叙述,观感就会极佳,如果他本身的文字功底又很优秀的话,那这本书如果不出意外那多半就是杰作。比如我最喜欢的《夜航西飞》、圣埃克苏佩里的《风沙星辰》、约翰缪尔的《阿拉斯加之旅》,近来读过的星野道夫的《森林、冰河与鲸》、前几期播客也提到过的《美丽、遥远又野性》,都是我初看就非常喜欢的书。
游隼是J.A.贝克20世纪60年代的一部日记,时间跨度约为半年,记录了他在英国埃塞克斯的乡村观察游隼的记录。J.A.贝克几乎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埃塞克斯的乡村,他本人也患有严重的类风湿疾病,但他依然愿意在乡村的深夜与清晨,在雪地中一躲就是几个小时,只为观察这些优雅又自由的生灵。他笔下的这些文字描述,既像是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同时又充满了文学性,很多段落读起来如诗一般美妙。游隼只是追随本能生活的禽类,他们在空中盘旋,在枝桠上停留,它们捕食、求偶,而这一切行为在贝克的眼中都是造物者手中神奇的艺术。
这本书的主要差评来自阅读门槛,因为作为鸟类专家,J.A.贝克笔下的大部分游隼都有自己的专业名称,普通读者很难有一个直观概念,甚至有的名字本身就是生僻字,读都很难读出来。诚然,对这类自然题材而言,文字或许不是最好的载体,不能像图片或视频那样展示出具象化的美感,但文字也有影像所不具备的力量,那就是通过充满文学性的描述拓宽读者想像的空间,通过作者详尽的思考给予读者珍贵的向往。文学评论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引导读者进入文本,而自然题材写作者的功绩之一,也是带领读者走进自然。有时我想,我在书中读到的那个世界,或许和现实世界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样子,但即使我向往的那个世界仅仅只是文字在我脑中构筑的幻象,那这个幻象也值得被欣赏,这本书也一定值得一读。
对于游隼来说,优雅的捕猎动作源于饥饿,令人震颤的美只是为生存努力的伴随结果。如风般迅疾的俯冲和如刀般锋利的鹰喙将一个个死亡的预兆都化为现实,一切生灵最后都会如红隼或麦鸡的遗骨一般消逝在泥土里。但只有最幸运的造物,能够在被大地的手掌稳稳接住之前,哪怕一瞬之间,拒绝成为地平线的囚徒。
精彩片段:
1.多年来,我仅仅把它们看作余光里的一阵震颤。它们感受苦难与喜悦的方式如此简单,我们永远无法体会。它们的生活如此热烈而旺盛,我们的心脏永远承受不起。它们奔向湮没。它们在我们还未长成之前就已老去
2.追逐着鹰,你便进入了一种咄咄逼人、直指内心的时间,像一根紧绷的弹簧。你憎恶太阳的移动,憎恶这坚定不移的光线的更迭,这增长的饥饿感,这叫人发狂的心跳的节拍。当你说着“十点”“三点”,你所指的并非镇上那种灰暗、干瘪的时间,而是记忆里那一次特定的光线的爆发或衰退,在独一无二的那一天、那一个地点、那一个时刻,一段对追鹰者来说有如剧烈燃烧的镁那般鲜活的记忆。
3.我是被地平线囚禁的人。我羡慕鹰,羡慕他视野的广袤无垠,羡慕天空在他眼中无边无际。鹰生活在空气的弯曲弧面上。它们球状的眼睛亦从未见过如我们人类这般灰暗、平直而单调的视野。
3月:《白日尽头》——燕妮·埃彭贝克
这本小说是德国女性作家燕妮·埃彭贝克的重要作品,在欧洲获奖无数。讲述了一名女性跨越2次世界大战,经历过3个时代的人生经历。故事很大程度上由一个个细节编制而成,使用了大量跳跃和拼接的手法,情节性稍弱,让人一开始就抓不住流动的故事线。全书叙述较少而描写较多,尤其是对书中角色内心的描摹,非常细致入微。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及周边德语地区都是旋涡的中心,而作者在描写战争时,并非俗套地直接去展示战争的残酷,而是把一个个生活片段当做棱镜,折射并聚焦出环境的恐怖与冷漠,这也是埃彭贝克文字创造力的表现之一。
实际上,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反而是非常新颖的讲述方式,形式的魅力大于内容。我们在读类似题材的小说时,作者往往会高度还原当时的场景与环境,在大时代下设计出一个与大时代融合得毫无破绽的人物,最典型的可能是肯·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那是一种纤毫毕现的工笔式的真实。而埃彭贝克则大胆使用虚构来突出真实。这么说可能有些抽象——具体来说,全书大体共分为五节,每一节都讲述了女主人公从童年到老年的一个人生阶段。作者在每一节的结尾都给她安排了一种死亡的结局,死亡的发生是自然而然的,是在那个情境与背景下可以被理解的。而在章节之间的间奏中,作者又赋予了主人公一种新的可能,让她沿着另一个合理的方向在故事中重生,甚至可以理解为漫威电影中的平行宇宙,即继续讲述那个没有死去的主人公会在未来的人生中经历什么。之所以说这种安排大胆,是因为这样会马上让读者意识到自己阅读的是一种可以被修改的虚构人生,之前所营造的真实感会被部分破坏掉。但这种安排妙就妙在,作者会使用大量的细节,让读者重新走回文字构筑的真实之中,循环往复。更重要的是,五段人生,可以被理解成同一个人的五个阶段,也可以理解成五个相应年龄的人在那时所经历的人生。因为虽然名字相同,但作者描写的都是一种普遍的个人经历,主角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描写普通人的情感,以及普通人所处的那个时代。我非常喜欢打破常规叙事习惯,对结构进行创新的作家,读这种书时,你能充分地体会到一种主动参与感,而非被动地接受一个故事。你往往需要留意作者究竟是怎样讲故事的,情节在哪里暂停又在哪里重新变得连贯。至于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对叙事有何帮助,思考这些问题又会让读书的乐趣再添几层,这种魅力是平铺直叙、仅靠情节取胜的作品所不能比拟的。
精彩片段:
1.一个人放弃现有的生活,是证明了他的胆怯,还是它具备能够重新开始的秉性?
2.一个人的一生足够长,长到可以挫败一次逃亡。
3.总有阶梯把人与人隔开,低人一等,总有人把别人推下楼梯,有人跌倒,撞到了下一个人。他们这样的共产主义者,不正是一心要将坡度夷平,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站立而不摔倒,不去推人、撞人、被推、被撞,自由——并且免于恐惧?
4月:《普林斯顿文学课》——巴尔加斯·略萨
这本书是99读书人出品的《经典写作课》系列的其中一本,记录了略萨在普林斯顿大学一个学期开设的写作课内容。书中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对谈形式记录的,在这些课堂讨论中,略萨阐释了一些自己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也回答了学生们对于文本内容的一些问题。比如,略萨懂得如何挑战读者、如何吸引读者、如何鼓励他们主动参加到对文本的解读中来。他的“隐藏材料法”已经成了他作品的一种标志,也是因为略萨,我才终于明白穿越时空和作者进行一场互动式的阅读游戏,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他直言自己写作时会不吝笔墨构筑自己的故事,却又会为了可读性而毫不吝惜地删繁就简。在我们眼中,《酒吧长谈》已经是体量巨大的文字迷宫,而实际上这已是略萨大肆精简过的内容。他向学生们讲述文论的写作技巧,介绍自己欣赏的文论作品,也会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但在涉及某些复杂议题时,似乎他自己也没有给出清晰解释的自信,比如某些女性主义议题。
从这些讨论中,我们不但能对略萨成就很高的那些作品有一种更深刻的体悟,还能看出略萨鲜明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实际上,虽然早已著作等身,获奖无数,但略萨吸引读者的远不止他的小说,同样还有他的人格魅力。他有着非常明确的社会责任感,虽是中产家庭出身,却对劳苦百姓的经历极为敏感。他坚信作家不应该坐在书斋里把自己封闭起来,而要走到人群中去感受社会。他的政治态度明确,甚至曾经亲自下场竞选秘鲁总统的职位。他把竞选经历写进了自传《水中鱼》里,又以击败自己的对手藤森的执政时期为背景,写了小说《五个街角》。我们可以明显察觉到,相比做一个不会说漂亮话的糟糕政客,坐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他,和坐在书桌前文思泉涌的他,才是水中畅快的游鱼。这也是他能在世界范围内收获无数拥趸的重要原因。
精彩片段:
1.可是事实真相在严重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社会舆论面前往往一文不值。一个人深信某种理念,当他发现现实和那些理念严重冲突时会怎样?合理的做法是改变先入为主的想法,但人们往往倾向于固守己见,反而要去改变现实。
2.文学是我的志向,也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但我从来都不崇拜那些只愿意当作家的人,也就是那些把自己完全封闭在一方小天地里、只做脑力劳动而与现实完全脱节的人,他们漠视日常生活,对普通大众所经历的事情毫不关心。
3.伟大的小说总是试图涵盖现实和经验的方方面面:某部小说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它的文学性强,也因为它能讲述很多事件,能够描写出社会大众中的某个个体的诸多经验
5月:《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杨素秋
这本书是陕西科技大学教师杨素秋,从2020年9月开始,在西安市碑林区文化旅游局挂职局长的一段经历。一个思想开放的大学老师,走进相对保守的政府机关,甚至需要在挂职期间,从选址、购书开始,新建一座区级图书馆。人和体制在日常交互中产生了许多外人难得一见的冲突和趣事。
这本书在上半年雄踞各大图书榜单,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共鸣。书名提出的问题深入本质却又很难解答,似乎就是在问为什么1+1=2?在知识分子眼里,图书馆的存在应当是自然而然的,和公园、体育场一样是城市基建的一部分。但书中提到,依然还有很多普通的市民根本不知道图书馆是什么东西,不知道它和书店有什么区别,甚至不知道是不是需要消费才能进入?纪实文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用作者的实际经验,去补全某一部分读者认知的空白。杨素秋老师的文字时而平静克制,但在描述与体制产生的摩擦和冲突时,又有典型80后的戏谑和锋芒。她在体制内遇到的一系列看似难以理解的刻板规章,体制外读者读来新奇,体制内读者或许又早已司空见惯,并深有共鸣。
书中很吸引我的部分自然是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立。书目的编纂,请各路专业的朋友列举不同领域书单,但越到实际操作层面,就越能看到事情远非我们以为的那样理想化。过于冷门和专业的书籍拿不到较高的折扣,而书商们迎合图书馆建造而设计的廉价书单又存在质量堪忧的问题。此外,如何选址更为恰当,装修过程要与几方扯皮,组织活动要考虑到严格的防疫规章……这实际上也正符合我们实际生活的体验。很多事情,不下场亲自做,根本不可能了解其中的暗坑。在建立图书馆的过程中,她看到了浸淫官场多年的老古板们是如何在套子里噤若寒蝉,又看得到原本和自己一样的理想主义者,是如何在平衡现实中各方压力的过程中,被拉扯和重塑成保守派的。这本书独特的地方在于,作者作为挂职的人选,既握有一定程度的权利,实际上又并不属于这里。她以负责人的身份建设着这座图书馆,同时又在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着官场百态,这样便会对许多细节有着超越常人的敏锐。令我意外的是,这本书并未沦为某种程度控诉官僚体制的陈词滥调,反而在这种僵化与刻板之间,发现了许多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这本书时而印证,时而又会打破我对体制的一些刻板印象。
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我想就是在询问“无意义”的意义。在这个商人为利益而奔走,官员为政绩而生活,甚至连读书都变得越来越功利的时代,做一只不求回报追随信仰的鹓雏似乎免不了被人耻笑的结局。而建设图书馆的行为本身就是在证明无意义自有其意义,每一个为其添砖加瓦的人都笃信这种意义。同样地,这本书的走红也证明了,广大的读者依然愿意给予理想主义者们更多的认同,依然会被那种赤诚所感染和触动。
6月:《波拉尼奥的肖像》——莫妮卡·马里斯坦
四年前我第一次读波拉尼奥,读的是他的《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以及《荒野侦探》,大学最后几年陆陆续续读完了他所有被译成中文的作品,却对作者本人的生平不甚了解。上个月为了写《帝国游戏》的评论,我去搜索了一下波拉尼奥的生平细节,发现各个百科也并不十分详细,只能以冰冷的年谱的形式勾勒出一个英年早逝作家的大致人生轨迹。于是我想到了这本《波拉尼奥的肖像》。实际上早在2021年,它的简中版本刚刚上市时,我便在书店中见过它了,但却一直没有买来读,相比作家本人,那时我对他的作品更感兴趣。直到现在,对波拉尼奥本人的好奇逐渐浓厚了起来,而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以书信和访谈的形式,收录了包括波拉尼奥的父母、妹妹、朋友、出版社编辑、妻子和情人在内许多人的语言和回忆,与波拉尼奥自己的那本《荒野侦探》遥相呼应。后者用采访和回忆的碎片,逐渐拼凑除了本能现实主义者阿图罗·贝拉诺和乌利塞斯·利马的形象。而这本《波拉尼奥的肖像》也做到了这点,拼凑出的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位现实以下主义者。
书中的波拉尼奥是一个教科书般的文艺青年,他的阅读量比身边任何人都大,甚至有时会幼稚地展现出某种令人厌烦的优越感,可有时又会凭借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博学征服身边的人。他是一个写作狂人,似乎在病魔缠身之前就已经开始与什么看不见的东西竞争。他在书中抒发了自己对永恒的反叛,构筑了文字的高塔与青春的神话。很多成名已久的作家怀疑波拉尼奥风潮流行起来的真正原因是他英年早逝带来的神话效应,但读完这本书你会明白,只有文本才应该是被身后世人关注的焦点,而不应该是后世给予他的标签。他的形象在不同受访者的口中略有出入,但不变的是那种永远骄傲、亲切和幽默的性格。真正让他永远年轻的也不是死亡的定格,而正是这种始终如一性格。就像他给妹妹的信中写到的那样:“对朋友微笑,让他在记忆里留存你的笑。”
精彩片段:
1.不管世界怎么发展,是好是坏,我们都还是当年的年轻人,梦想着骑一辆黑色的摩托驰骋在马路上,梦想着能得到一份转瞬即逝却又永恒不变的爱,梦想着能将这黑暗的世界带入光明。
2.有些文字会在生命的某个特定的时间打动我们。在罗贝托的作品里,总有种无故却又清晰的反叛,看你用什么视角去观察它。他全身心地将12年的痛苦投入狂热的写作中,似乎不想留下任何剩余的笔墨。
3.人们不应该被年轻人的幻象迷惑。我们所有人都期待青春永驻,期待永恒与不朽,然而一个人所谓‘永恒’的时间不过三四年。你总会到了一个年纪,因为膝盖疼痛,连马路都没办法自己过。文字一样会疼痛,文学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不是说变好还是变坏,只是会变化而已。
本文也会近期录制并上架个人播客《藏书票EX-LIBRIS》,苹果、小宇宙、喜马等平台均可订阅收听,感谢支持~
#我的2024上半年总结#
NSBetter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阅读记录:第一个100小时 (21人喜欢)
- 2024下半年读书总结——从书本到电波,“希望成为你读书的引子”。 (3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