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鲲:如何学习中国文化——在平凉市图书馆的演讲
一、什么是“文化”以及中国的文化学
如何学习中国文化?这个问题要从概念切入,需先弄懂——什么是文化?其次,什么是中国文化?再次,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最后,再落实到如何学习中国文化。
看到“中国文化”这个词语,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一些感知和印象,都对中国文化有些认识。譬如2022年的春晚,有一个舞蹈节目《只此青绿》,演员们穿着唐装舞蹈,后面的电子屏幕显示的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就是通过舞蹈和绘画符号表现出的中国文化。所有的文化都是一种符号,我们通过某种符号来感知文化的内涵。但是什么是“中国文化”?说来复杂。“中国文化”可以说包罗万象。一般来说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在谈及“中国文化”的时候,都有一个想当然的、错误的认识,即“中国文化”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三字经》《百家姓》之类,或者是唐诗宋词,或者是中国历史等等。那么,从五四运动迄今这100多年的历史文化又是什么?是不是中国文化?我们大多数人把它忘掉或者割掉了——这也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要知道何为“文化”。思想家、文化学家常乃惪于1928年出版的《中国文化小史》是第一部中国文化史著作,他在书中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文化是从学术思想到饮食起居全部的生活状态的抽象名词。围绕着我们的一切,都是文化。而且文化还不仅仅是代表物质上的生活,他更代表着人类精神上的努力,一切的道德、理想、组织、制度都是文化的表现。”(常乃惪《中国的文化与思想·中国文化小史》,中华书局2012年,6页)可以说,我们所见、所闻、所想的都是文化,儒释道是文化、诸子百家是文化、唐诗宋词是文化、《金瓶梅》是文化、科举制度、八股文、跪拜礼也是文化……常乃惪概括得很全面。文化是从学术思想,包括哲学的、历史的、自然科学的、文学的等等这些高层次的文化,到饮食起居即吃穿住行这些人最基本的文化的总和。在学术思想到饮食起居之间还有很多中层的东西。文化是指学术思想到饮食起居之间“全部的生活状态”,即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从我们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都反映出人的生活状态。“文化”是一个抽象名词,但它是所有具象、抽象事物的集合,我们把它抽象到极点的时候就叫“文化”。围绕着我们的一切都是文化,上天入地,只要跟人有关系的都是文化。常乃惪强调文化不仅仅是代表物质上的生活,它更代表着人类精神上的努力,一切的道德、理想、组织、制度都是文化的表现。文化的重点是人类的精神,其中道德是第一位的,第二是理想,第三是组织、制度,没有这些,就没有几千年的人类文明。简单地说,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物质文化是无穷无尽的,精神文化也是无穷无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密不可分,就像肉体和精神是不可分的,世界的物质和意识不可分,我们要勉强划分的话,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文化”这个词,“文”在古汉语中,原意是纹饰、图案,它是一种象征,即人创造出来的东西,所以有天文、人文。天文是自然界存在的事物,人文就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文”包含创造之意,“化”强调的是历史积淀。文化是相对稳定的,不论是在空间当中,还是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才能谈得上文化。如果没有任何稳定性、延续性的话,我们是感受不到的,感受不到的东西就谈不上文化。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不管这个积淀有多长、多短,多深、多浅,总之有了积淀,才能谈得上文化,文化不是转瞬即逝的东西。所以我们总是把文化跟传统联系起来。李泽厚有一本书《历史积淀说》,即申明此意。
与文化最接近的概念是“文明”,如世界四大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我们把“文明”也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为什么既有“文化”,又有“文明”呢?这两个概念有何区别?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说“文明”而不说“文化”?我们在俗语中也说“讲文明”,大的方面也说中国文明、埃及文明等等。还有文明的冲突、文明的创造、文明的毁灭等说法。在英文中,文化和文明也是两个词,文化是culture,文明是civilization。“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很接近,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文化更侧重于精神,所以我们说“这个人很有文化”而不是“这个人很有文明”。文化更侧重于精神文明,这是它的最基本内涵。但有时“文明”也可以用作形容词,形容有教养,也是指向精神的。但“文明”比“文化”更大。
要学习中国文化,应该了解一些中国的文化学的情况。文化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是在19世纪后期的欧洲产生的,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有人正式提出了“文化学”这个学科概念,它是全面综合研究文化的学问。研究文化的什么呢?首先,研究文化学的概念,即什么是文化学?其次,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文化是如何发展的?文化的类型是什么?文化演变的规律、动力是什么?等等。总之,文化学是站在宏观的角度看文化现象,并探究其内在规律。人类的学术、思想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综合的趋势,因此就产生了文化学。
中国的文化学是怎样产生的?其历程如何?中国古代有很多思想大师、学术大师,从来没有人讲过什么是文化学,古代文化学。清朝末年,梁启超等人受到西方影响,有了文化学的概念和研究意识。民国时期,大概是五四运动的时候,有几位学者正式开启了中国的文化学。现代以来的学术史,我们多关注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等,但是文化学家我们不太注意,其实五四时期的学术与当时的世界潮流是很接近的,当时中国已有了文化学。据我所知,比较早的宣传、研究文化学的学者,第一个且比较重要的一位是黄文山——他被现代学术史遮蔽了。黄文山是一位大学者,生于1901年,广东人,他是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学生,曾经是北大的学生领袖之一。在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时,当时中国的思想流派很多,包括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实验主义、保守主义、国粹派等等,提倡新文化与保守旧文化,精彩纷呈。100多年前的五四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第二次百家争鸣,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又一次高峰。黄文山很早就注意到文化学。他早期信仰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微妙的关系,黄文山是无政府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有一些思想交锋。1922年,黄文山赴美国留学,放弃了无政府主义,思想转向。黄文山后来做过中央大学的副校长,1949年去了台湾,后又赴美国。他在北大学哲学,在美国学习文化学,师从美国的一位文化学大师,黄文山一生主要从事文化学的研究。他是我所知的中国现代全力研究文化学的一位学者。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们不太了解黄文山,但是从大陆出版的黄文山的一部分著作中,可以窥见他的文化学造诣甚深。黄文山晚年在美国用英文写过一部文化学巨著The System of Culture,即《文化的体系》,未翻译成中文。
第二位文化学的重要人物是常乃惪(1898-1947)。常乃惪是山西榆次人。五四运动时,他是北京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当时《新青年》杂志刚刚展开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论战,常乃惪给陈独秀写过几封信,讨论孔教、白话文、伦理等问题,陈独秀给常乃惪的四封回信都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当时常乃惪只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学生,而陈独秀已是中国思想界的领袖之一,他对常乃惪的批评很重视 ,可见常乃惪水平之高。常乃惪后来既是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也是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民国时期中国有三大政党,第一国民党,第二共产党,第三大党是中国青年党。常乃惪是中国青年党的领袖之一。他是一个横跨政学两界的人,比单纯的政客或者单纯的学者更复杂。常乃惪的著作既深且广,涉及中今中外的文史哲、社会学、文化学、乃至生物学、相对论等,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可惜他不到50岁就去世了。常乃惪写过很多探讨中国文化的文章,也有几篇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文章。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个核心议题就是探讨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什么是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区别、优劣是什么?这是当时的文化人最关心的问题,后来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等等都是在这样一种文化反思之下产生出来的。常乃惪的《中国文化小史》是第一部中国文化史。他的文化观是对中国文化主张改造,而不是打倒,同时充分迎接西方文化,既不守旧,也不激烈反传统。他认为建设比批判更重要。历史证明,这是最成熟可取的文化观。
民国时期还有两个人的文化观值得一提,一个是胡适,一个是陈序经,这两个人代表了全盘西化论。但胡适的全盘西化论,并不主张完全抛弃中国文化,他对中国文化感情很深,研究很广,他的全盘西化论侧重于接受西方现代社会制度和价值观。陈序经是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他在美国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民国时期曾做过岭南大学的校长,后留在大陆。他主张完全的西化,这未免偏激了,但也有深刻之处。陈序经是专业的社会文化学家,著有《文化学概观》一书。
还有一位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学者柳诒徵。他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学者,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者。文化保守主义者反对激烈的反传统,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大部分是好的,但他们不反对新文化,这就是文化保守主义。柳诒徵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写了一部部头很大的《中国文化史》。只要是大学者,都会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专门从文化学角度来探讨中国文化的,在民国时期比较突出的就是这几位。
1950-1979年代,大陆的文化学消失了。1980年代,思想解放,曾经出现了“文化热”,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关系问题、评价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每当社会变革的时候,必然会关心这类大问题。新时期以来,我认为在大陆,文化学方面最有成就的是金克木。他不仅学贯中西,而且还精通印度文化。金克木晚年所写的那些包罗万象的文章,其中心就是文化问题——从中今中外的文化现象到文化本身的原理。庞朴的西学不及金克木,但他的中国文化研究很深。冯天瑜有本《中华文明五千年》,似教科书,略失之浅。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晚年致力于文化学的思考,其思想也很通达,他是以自己经历的百年风雨及国际视野来证悟中国文化。台湾对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正常的反思,尤以新儒家着力最深,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钱穆等人对中国文化都有很宏观的见解。香港也有一批致力于文化学研究的学者,以中国文化书院为中心,陈方正、金耀基、金观涛等人都有高深的著作。以上就是中国的文化学的大致历程,挂一漏万,权作简介。
二、什么是中国文化
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一词有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什么是“中国”?此概念不是不言自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等于“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是“中国”发展到当下的一个阶段,我们所谓“中国”是从四、五千年前传说中的夏朝一直到现在疆域虽不断变化,但主体大体不变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当然,我们现在说“中国”这个概念的时候,不是侧重于文化,而是侧重于它的政体,包括它的疆域、历史等,它作为一个“体”就像一个人的轮廓一样,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地图、制度等,在1000年前、500年前,甚至200年前都不相同,它一直在变化,所以“中国”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它首先是一个纵向的历史概念,其次是一个横向的地理概念。历史比地理更复杂。地理是有形的,变化不大,黄土高原几千年前还是黄土高原,但无形的、历史的东西变化非常剧烈,“中国”是在不断变化的空间和时间中存在的一个抽象的国族概念。300年前,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国家不叫中国,过去没有这个概念,清朝时叫大清,明朝时叫大明,宋朝时叫大宋,汉朝的人叫汉人,唐朝的人叫唐人,到了现代我们叫中国人。“中国”这个概念是从晚清产生,在民国建立时正式成为国名的。中华民族的国家就叫“中国”,“中”即中华民族。古代所谓“中”,即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到了清末民初之际,有知识的人都知道我们并非世界的中心,但还是有“中国”的概念,这里的“中”意思就变了,所谓“中”即中华民族,包括几十个民族。直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的名称虽有不同,但基本相仿,即指向一个多民族的现代国家,它并不是用一个王朝的名称来称呼的,所以现代所谓“中国”之“中”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且恰好与外国之“外”相对应。及至现代,中国人才强烈地意识到中国与外国的区别,有了这种区别感之后,“中国”的意识更强了。
第二个概念是“国学”。此概念也是在清末民初时产生的。古代没有“国学”之说,我们现在一说“国学”,就认为是孔、孟、老、庄之类,非也。“国学”的概念产生于清末,“国学”就是古代中国或传统中国的学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概念呢?李零教授说国学就是“国将不国之学”,即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到清朝末年的时候,受到了西方文化严重的挑战,觉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于是便有人提出了“国学”。没有危机感,就没有这种意识,这就是文化学和史学理论所讲的“挑战与应对”的机制,和生物学的道理一样,就像条件反射,有一个刺激,就有一个回应。面对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中国的学问该何去何从?我们中国的学问是否需要重新评价?而且是总体的,不是某一方面的,因为我们遭遇的危机是全方位的,所以将整体的中国的学问称为“国学”,是为了应对西学。所谓“中国文化”并不等于“国学”。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讲到中国文化,想当然地将其等同于“国学”——大谬不然,国学只能说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浩如烟海,怎样学习学中国文化呢?我认为有两个角度可以切入中国文化。第一个是中国文化史。学中国文化最方便的一个途径,就是先去了解中国文化史,它是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叙述。一些学问广博的学者对中国文化做了比较概括、准确的叙述、评论,勾勒出了中国文化大致的历史面貌。前面提及,第一部中国文化史是常乃惪在的《中国文化小史》。第二部比较有分量的就是柳诒徵1932年出版《中国文化史》,80多万字,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中国文化史的知识,这部书有丰富的材料。柳诒徵有一个学生叫陈登原,他看了老师的书稿后,有些不满,于是他也写了一部很有分量的《中国文化史》,于1933年出版。另外,钱穆抗战期间出版过一本《中国文化史导论》,此书从中国文化的几个大问题出发谈中国文化,提纲挈领,故称“导论”。钱穆是国学大家,长处是渊博宏通。但他有一个缺陷,即对西学的了解较浅,但却常做中西文化的对比,有时不免臆断、机械,还有种中国文化的优越感。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必须要对西方文化、世界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是民国时期的几部中国文化史著作。以上是第一个层面,先了解中国文化史。
对中国文化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如何理解中国文化?譬如,当外国人问你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时,他们不会问你孔子与孟子的区别、李白和杜甫的区别这类具体的知识,面对一种异质文化,他们首先想要了解的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对此问题,你不需要太多的知识,而是需要对中国文化宏观的、深层的特征、特质有所认识。所以,学习中国文化的第二个层次,就是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特质。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它有可以总结的特征。很多学者都思考过此类问题,主要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五四时期,《新青年》杂志,包括学衡派的很多章都在探讨这类问题。著名的保守派辜鸿铭,在1915年,就出版了英文著作The 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中国人的精神》),这是第一部总论中国文化精神的著作,才气过人,但辜鸿铭宣扬儒家救世论,五四思想革命一起,就遭到了激烈批判。1921年,梁漱溟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探讨东、西方文化的特征及其关系,其所谓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他的基本观点是:当时世界上有三种基本的文化,一种是以中国为主体的东方文化,一种是西方文化,一种是印度文化,他认为西方文化是向前看的,印度文化即佛教是向后看的,中国文化处于停滞状态,既不向前也不向后。他的学说在当时影响较著。梁著的优点是其世界视野的大格局,不偏袒某种单一文化,而是认为不同文化当取长补短。但他的观点有点机械,所以四十年代时,梁漱溟又写了一本书《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更有深度,更集中地思考中国文化的总体特质。
大作家林语堂的名著《吾国与吾民》也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及国民性的著作。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不在鲁迅之下,尤其是其晚年。就批判性而言,他不像鲁迅只批判中国人的缺陷、中国文化的缺点,林语堂不仅批判中国文化的缺点,也能看到中国文化的优点,这是比较成熟的文化观。
八十年代以后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哲学史家张岱年有本《中国文化精神》,中规中矩,缺乏新意。庞朴的《中国文化十一讲》和张岱年书一样偏于哲学,但比张书深邃。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晚年出版了一本《中国文化的精神》,写得不是很好,其缺点是家国温情特别重,他对中国的爱有时候会遮蔽理智。另外,还有一位被历史淹没的天才学者许思园(1907-1974),他在文革时期去世了。许思园出身世家,曾留学欧洲,文理兼通,学贯中西,三、四十年代时即有志于研究中国文化,办过文化研究方面的杂志《东方与西方》。新儒家第二代的几位重要人物唐君毅、牟宗三、程兆熊都是许思园的好友,唐君毅是经许思园的推荐入职南京大学哲学系的。许思园有几篇关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论文,见解超卓,文章高妙,可惜他的论文直到1998年才被编辑成《中西文化回眸》一书出版,此书值得一看。
以上就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两个层面:首先从中国文化史切入,学习中国文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究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什么。我们先去看这些学者的著作,进行了解,当你在这方面的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思想。
总而言之,我认为中国文化不是一个静态的,死去的东西,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生命体。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它不仅包括几千年的古代文化,也包含100多年来的现代文化。古代已经结束了,但现代远未结束,所以“中国文化”的时态不是过去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它也不会有将来完成时,因为文化没有终点,除非人类灭亡。此即《周易》所谓“未济”,即永远未完成的状态,永远都在过程中。文化是人的产物,有人之后才谈得上文化,文化是人生命、生活的产物。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可以说它是一种工具或一种装饰,既有实用性又有审美价值、情感价值,而且它还会延续,甚至有可能发生很大的改变。所以我们学习中国文化,究极目的不是为了了解过去的文化——这只是一个手段,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探索未来中国文化应该如何发展?这才是我们的理想和主要鹄的。因为人是一天一天地往前走的,传统只是一个参照物,而且传统一直延续到我们现在的血液、精神当中去,只有了解传统,才能了解当下,才能知道未来怎样发展。更重要的是,未来的中国文化应该如何建设。所以批判不是最重要的,总结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事是建设。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大多数人在提及“中国文化”的时候,都会简单地把“中国文化”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是错误的——那么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在100年前现代开端的时候,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大抵就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是随着现代历史的展开,迄今已逾百年,这100年的变化幅度可能相当于古代几千年的变化幅度,可谓天翻地覆。这100年非常重要,我们完全可以将这100年的文化与过去4000年的文化放在同等的地位上进行对比。譬如,从清初到乾隆年间的100年,跟过去几千年相比,并无太大区别,而清朝以后这100来年与过去几千年相比,却差别极大,故此我们现在所谓“中国文化”就等于中国传统文化加中国现代文化。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因为它毕竟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百年来变化甚巨,尤其是外在物质世界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核心还是集中在精神层面,在我们的头脑中,可能中国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而且从知识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积淀,知识量极大,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这几部分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但不是全部。我们要有现代意识。“现代”不是跟“古代”或者“传统”相对立的,“传统”是包容在“现代”之内的,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话——“传统”<“现代”;或者画一个集合,则“传统”在“现代”里面,有一部分是交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是什么意思?是一个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传统”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过去延续下来的东西。它是好,还是坏?什么都有,有好有坏。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是好的东西,但中国文化中也有不好的东西,八股文钳制思想,女人的小脚很变态,太监、宦官在春秋战国就有,延续了几千年……所以“传统”既非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而是个中性词。因此,当我们提及“传统”,不能一味地说传统文化就是好的,也不能像五四时期一些激进的学者批判“吃人的礼教”之类,礼教中其实也有好东西,这种态度是偏颇;更有甚者,有人还要废除汉字,这是丧失理智了。
那么,何为“中国现代文化”?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清晰的梳理、总结。有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可是迄今没有一部比较好的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现代文化史。虽然现代只有100来年,但它更加复杂。现代中国被动或主动、有意或无意地融入到了世界文化当中,尤其是和西方文化、欧洲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融合,就像药方一样,现代中国文化的药方成分更复杂。要了解中国现代文化,必须了解西方文化,因为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们耳目所及的一切,在物质层面几乎全部西化了,包括吃、穿、住、行、用等等。譬如电,没有电就没有现代世界,在电的基础上产生了各种电器、电机,这都来自西方。我们穿的衣服也是洋装。我们头脑里也有很多西方的东西。我们从小就学自然科学、牛顿定律、数理化、生物、信息科学都是西方文化……所以,现代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大拼盘,我们要充分意识到西方文化的存在。在这样一种复杂状态中,如何认识中国文化,就更难了。因此,自从中国近代门户洞开之后,就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洋务派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来张之洞提倡“中体西用”,“体”是根本,“用”就是从根本派生出来的东西,他认为应当以中国文化为根本,西方文化可作为辅助。这种文化观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可是到五四时期就被抛弃了,梁启超、严复、胡适、陈独秀、鲁迅、常乃惪他们认识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简单的。中国文化能作为“体”吗?西方文化只作为“用”吗?洋务运动证明了只在物质层面学习西方是行不通的,我们还要学习它的精神、法律、商业、哲学、艺术等等。被引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来自西方文化,我们将其作为意识形态,这已经是“体”而非“用”了。所以无论是“体”的层面,还是“用”的层面,中西之间都不可能是对立的关系,不可能是二分法。八十年代的大学者李泽厚提出“西体中用”,将张之洞的观点反其道而行之,以西方文化作为根本,中国文化作为“用”,这也是不可能之事。民国时期还有一种鲜明的观点是“全盘西化”论,最典型的代表是岭南大学的校长陈序经。1930年,陈序经在广州的《民国日报》发表了《中国文化的出路》一文。虽然五四运动业已结束,但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并未结束,直到1930-1940年代,都有人在探讨。陈序经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中国文化的出路当时主要有三种立场:一种是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即复古;一种是“全盘西化”;还有一种是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折衷。他认为复古和折衷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只有“全盘西化”是对的。陈序经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争论,它代表了一种重要的观点——全盘西化论。胡适也讲“全盘西化”,与陈序经不同的是,他的意识很开放,格局很大,他反对保守,认为现代中国文化应该朝着世界文化的方向发展。在我看来,“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那是不是应该折中呢?折中只是一个说法,精神问题没有折中,连物质的东西都没有一个准确的中心点,精神问题更没有折中,也没有一个平衡点——那是一种理想状态。中西文化关系这样复杂的问题没有折中,折中是一种倾向、说法。我比较赞成常乃惪的观点,五四时期像鲁迅那样激烈的反传统是不对的,要用平常心看待中国文化,先把好的与不好的区分开,好的我们继承,不好的我们抛弃。五四以后常走极端,要么激烈反传统,要么崇尚国粹。常乃惪在《充分迎接西洋文化》一文中说:“中国文化也有好处,外国文化也有缺点,‘西洋也有臭虫’,但西洋的臭虫被人用蒸汽蒸死,中国的臭虫却任其蔓延,单就这一点说,我们也老早该学西洋了。”(常乃惪:《蛮人之出现》,《常燕生先生遗集》(七)杂著一,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330页)这是正确的态度。绝不能像国粹派那样妄自尊大,西化的趋势在不断扩大,物质文明的力量会带动精神文明,渗透到精神文明中。面对西方文化,首先我们要有开放的姿态,充分迎接西方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中国文化,二者并不矛盾,一方面我们可以继承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奉行“拿来主义”,两者可以融合、优化组合,这才是最成熟的文化观。
四、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这个问题很实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人,每一天都在面对着中国文化,都要对中国文化做出选择。譬如,春节的时候,过年怎么过?是大过还是小过?今天去你家还是去我家?去了之后要怎么说话、怎么做事?这就是中国文化。穿衣服是喜欢中国服饰,还是外国服饰?学美术,是学国画,还是学油画?这都是具体的,我们要面对的中国文化的问题。我们每个人的具体生活都离不开中国文化,随时都在学习中国文化,只不过没有充分的自觉而已。从根本上来说,什么是中国人呢?其根本不在于你的身份证或护照,也不在于你的血统、外貌,而在于你头脑里的文化是什么文化。假如一个中国人身在中国却对中国文化非常无知,从文化的意义上说,他是不是中国人?这得打一个问号。假设一个美国人是“中国通”,说起中国文化头头是道,那么他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呢?都不好定义。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但我们要问自己在文化层面多大程度上是中国人?如果随便问一个问题,关于中国的先秦诸子、历史、唐诗等,被问者一问三不知的话,那么他是不是中国人呢?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中国文化,不断地学习,好好地学习,必须学,否则我们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这是自个人的角度言之。
如果从集体、民族、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就是为了振兴中华,这是一句老话,但道理确实如此。要振兴中华,首先我们先得了解中国文化,由此我们才能够在思想、文化层面共同探索未来中国的“出路”。从晚清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探索中国文化的“出路”,至今也没有彻底搞清楚。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尚属次要,重要的是探索未来的中国文化,即中国文化的“出路”。
五、学习中国文化的立场和态度
学习中国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应该是什么,这不是方法,也不是具体知识。如何学习中国文化?从大的方面来说,第一点是超越激进与保守。首先要有一个比较正确、成熟的文化立场,最好的文化立场就是要超越激进或者保守这两种片面的态度,片面一定是不够成熟的。激进派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激烈地反传统,打倒孔家店、打倒古典文学等等,这是不对的,传统我们可以批判,但不能彻底打倒。另外一派就是像辜鸿铭那种保守派。我觉得他们也并不是真正的保守派,真正的保守派应该是学衡派。学衡派的几个领袖都是留学美国的,他们既接受西洋文化,同时又反对打倒中国传统文化,他们推崇古典文化,这才是保守。但学衡派对传统的批判不够,对现代文化的接受度也不够,这也不对。
第二点是古今一概。中国文化既包括中国古代文化,也包括中国现代文化。不要局限于中国古代文化,也不要像一些现代派只学中国现代文化、先锋文化,对中国古典文化漠不关心,所知甚少,这两种片面态度都是不成熟的。成熟、深刻的态度应该是古今一概,把古代与现代打通去观察、思考,古今是分不开的。
第三点是中外融通。我们既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要不断地学习吸收外国文化,不只是吸收其物质文化,还要学习外国的精神文化。不要太早地把自己的认知封闭起来,要中外融通。譬如,日本对于中国来说就很微妙,你可以说古代日本和中国是一个文明体系,但是到了近代以后,它与中国的区别很大,日本很值得中国学习。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向外国学习,始终要发现别人的优点,自己才会变得更强大,这才是一个谦虚的大国。周有光说:“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周有光:《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年文萃》),三联书店,2019,8页)中国文化还有很悠远的道路值得我们去探索。
2022年2月5日讲,根据演讲视频整理(整理者:张慧敏)
-
21克蓝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14 11:12:24
21克蓝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林淑贞:生命的感动是从生活淬炼出来的:赵鲲《未定之秋》读后感 (1人喜欢)
- deep seek 对赵鲲“史诗九首”的评论,犀利! (1人喜欢)
- 赵鲲“史诗”九首 (1人喜欢)
- 火焰 (1人喜欢)
- 疯女人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