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笔记
自然主义的认识观,分主客体,客体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提问:作为主体的一种内在意识领域的认识活动是如何能够准确的命中独立于主体之外的自在之物呢?
目前的科学主义建立在事实之上,是被验证的学理,或者更准确的应该叫事实主义。从物理学不断被更新的历史来看,现在所谓的科学主义实际上并不是超越时间而永恒存在的真理。 自在之物指的是独立于人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自体。
胡塞尔强调人应该将意识之外的所有的知识悬置不谈,而只考虑自己意识之内的东西,即人绝对的被直接给予的直观的感性材料。接下来摆在面前的一个问题是已经进入人的意识之内的明见的直观感性材料是如何能够切中自在之物的本质呢?
与其说胡塞尔给现实世界所有物体打括号,还不如说胡塞尔要给自然主义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态度打上括号。
实项,在胡塞尔这里指的是直接被给予的感性材料。
超越,指的是人不能在当前的范围之内获得某种东西。又或说超越的东西和当前的资料不在同一个维度。
外界的自在之物被悬置起来,首先被意识感知到的是被给予的实项,他们在人的思维之内能被进一步还原为一般的形式,或进一步的构造出意向的对象。但这不是简单的感性材料所能够蕴含的东西,作为意向的对象是超越于感性材料的。但人是依靠什么来实现这个超越的呢?或者说意向性的对象是如何被构造的呢?
一个例子,人在听音乐的时候被呈现了有关音调音符的感性材料,然而,人并不能通过理性在这一堆感性材料中获得一个旋律(存疑),旋律是一个意向性的对象。证据是即便我们没有听到这段音乐,仍然可以凭借回忆去指向这个旋律,说明这段旋律本身是独立于原本感性材料的。
一个直接的感觉是人以为的所谓独立于意识而存在的自在之物,其实包含在意向性的活动之中,即所有的独立之物都可以是一个意向性的对象。如只看到杯子的一个角度,人就可以迅速获取到杯子这个意向性的对象。
注意,意向性的对象是一个空的框架式的东西,或者说某种理念的形式化的杯子。杯子本质实际上超越于任何有角度的那个初步的感知材料。
进一步,如果当前的意向性对象只是一个骨架性的空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会遮蔽全角度的感知?
比如,一个熟悉的人,当你看到他的一眼,你会调动之前对他的回忆构造那个抽象对象(意向性对象)。这意味着你拒绝了用新角度获取更多的感性材料来使意识范围内的这个意向性对象变得更完整和充实。即不要轻易的断言,你了解一个人。
意向的对象既是超越于感性材料的,但又离不开感性材料的还原。他需要感性材料来使意向的对象充实起来,真实起来。那自然就有新的问题,意向的对象是先验存在的吗?就像佛学中常说的人的心中自然就存在着等待点亮的灯盏,那外界感性材料只是点亮内在已有灯盏的一个契机。
意向的对象不是人的意识之外的独立客体,但是在意向活动中意向的对象能够呈现物自体,同时意向对象又不是内在意识的主观创造,例如人并不能扭曲圆的概念。神奇!
从一切被给予的直观入手,从意识中已有的感性直观为起点,希望能够还原到一个本质的直观。注意这里人被直接给予的直观中,包含几类,一种是感觉性的,一种是形式类的,一种是理智的直观。似乎默认了在感性材料的直观中本身就保有了某些物自体的本质一样明确的东西,简而言之,人不能凭空去切中自在之物的本质。
假如,我从外界获得的感性材料中还原到了一种本质的直观,或说意向性构造的对象。比如说杯子这个概念,那杯子这个意向性的对象是先于认识活动存在的吗?因为通过一次或几次的感性认识,在理性上来说,是不足以获得那个永恒不变的,或者某种至高形式的本质。
通义千问的总结和澄清 您的笔记触及了现象学的核心议题,尤其是胡塞尔的理论,以及主体如何与外部世界互动并构建知识的过程。以下是对您笔记中核心思想的分析及澄清: 主客体关系与认识的准确性 - 自然主义与自在之物:自然主义认为客体独立于主体而存在,但如何确保主体的内在意识活动能够准确反映这些自在之物的本质,是认识论上的经典难题。 - 科学主义的局限性:科学主义基于事实和验证,但它随时间变化,表明其并非永恒真理,这暗示了知识的相对性和历史条件性。 胡塞尔的悬置与实项 - 悬置(Epoché):胡塞尔倡导将对世界存在的预设“打括号”,关注纯粹意识内容,这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括号化”,更是对自然主义思维方式的批判。 - 实项与超越:实项指直接被给予的感性材料,而超越涉及那些超出当前经验范围的内容。意识能够从实项中构造出超越性的意向对象,但这一过程的具体机制尚需深入探讨。 意向性与构造 - 音乐与旋律:您提到的音乐与旋律的例子,展示了即使在缺乏直接感性输入的情况下,意识也能通过回忆重构意向对象,体现了意识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 意向性对象的特性:意向性对象既是超越感性材料的,又依赖于感性材料的充实。它们并非完全主观,也不完全独立于意识之外,而是意识活动的产物。 知识的先验与经验 - 先验与经验的结合:意向对象的形成涉及到先验结构与经验内容的结合。先验结构如空间、时间等,为经验的组织提供了框架,而经验则填充了具体内容。 - 杯子的概念:杯子这一意向性对象是否先于认识活动存在,是现象学讨论的焦点。胡塞尔认为,某些先验结构(如几何形状的概念)可能先于具体经验,但完整意义上的意向对象需要在经验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不清楚之处 1. 感性材料与本质直观的关系:直接被给予的直观中包含了感性、形式和理智直观,但如何确保这些直观中保有物自体的本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在意识中被识别和利用,是需要进一步澄清的。 2. 意向对象的构造机制:虽然意识到意向对象是超越感性材料的,但具体的构造过程,即意识如何从感性材料中提取、整合并构建意向对象,仍需更详细的解释和理论支持。 现象学试图揭示意识活动的深层结构,以及意识如何与外部世界交互,构建意义和知识。胡塞尔的理论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但也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为后续研究和讨论留下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