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让理智脑变强不是为了对抗或取代本能脑和情绪脑,因为用力量对抗无异于用一方的短板去挑战另一方的强项,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总是用意志力去对抗本能和情绪,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为了避开这种误区,我们一定要记住: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曾这样描述人们对烦恼的态度: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这极符合人类不愿动脑的天性。
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什么事情让自己最触动,而不是用脑去思考什么事情最有利。理智的分析和计算无法解出内心的真正需求,唯有感性的觉知和洞察才能让答案浮出水面。而且正确的答案往往都是利他的,因为真正长久的人生意义和幸福只能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
有时候你会这里弄一下、那里弄一下,忙得一团糟,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么;还有的时候,你会困在某种情绪之中,无端地消耗着自己。这些都是元认知能力不足的表现——顺着自己的本性做喜欢和舒服的事,精力发散,缺乏觉知,任何偶发的干扰都会分散注意力。
反馈是这个世界的进化机制。有反馈,并形成回路,就可能使任何系统开始自我进化。无论机械设计还是软件系统都是如此。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焦虑的人很少有”元时间“的意识,他们习惯不动脑子、直接行动,喜欢用饱和的行动来感动自己。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
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
如果你的心态足够开放,就会感激生活中的痛苦和挫折,没有什么是比这更直接的反馈。= =
如果经历了情绪上的波动,精力透支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很久。(过于关注别人也非常消耗精力)
在休息时,我会做与阅读或写作无关的事情,比如:看看窗外、收收衣服、拆拆包裹,但刷手机、玩游戏这些被动使用注意力的事情我不推荐,因为它们仍然是消耗精力的。(所以刷手机是累的,它一直在被动消耗注意力)
有的人可以集中精力半小时,有的人只能集中15分钟,只要到达了自己的疲劳边缘, 就可以主动停下来。
每天早上醒来,我们就会收到一份礼物——纯净的注意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自己热爱的事,比行动力本身要重要得多。
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在“想清楚”这件事上,他们比任何人都愿意花时间。而普通人似乎正好相反,喜欢一头扎进生活的洪流中,随波逐流,因为这样似乎毫不费力。(但大多数人不具备能想清楚再行动的条件,都是边做边想,想清楚才是最难的事情啊)
这是一个成长中的悖论: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你觉得学英语没用,是因为你看不到生活中有需要英语的地方。只有英语学好了,和英语有关的机会才会慢慢出现在你的周围。这个世界是有认知层次的,处在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风景,因而只能用狭隘的视角来判断:这些东西虽然很有道理,但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
很多人总是希望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再行动,事实上,如果不行动,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毕竟依靠低维度的认知和经历,我们很难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想要打破这个悖论,只有让自己行动起来,将认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做出不同的判断。但当我们绞尽脑汁去想却仍然想不清楚的时候,就要依据前人的假设先行动起来。
当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以为做成一件事很容易,于是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和想法。反过来说,只有当我们真正做成一件事之后,才会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这样就不会想要那么多了。而欲望一少,焦虑消散,我们反而能更专心地做好手头的事情。
打破这些悖论的方法就是不计得失地先行动起来。
觉醒就意味着看清,意味着主动改变默认设置,并做出新的选择。
所谓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心智带宽一旦降低,人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短缺压力会让人多一个后台运行的隐藏程序,虽看不见却消耗着大量的心智资源。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在冥想过程中,我们仅需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呼吸上,也就是说,让7个小球同时做一件事。
一旦正视、接纳之后,那些隐性的压力也就不那么让你伤神了。
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阅读仅仅是最表层的行为,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
好的事物往往是“正相关”的。
运动能够调节人体的各种激素,使人达到最佳状态,使身体这个内部生态系统充满能量和活力。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则更像是一潭死水。
科学研究虽然证实运动能使大脑生长出新的神经元,但这些神经元需要经过发育,长出神经轴突和树突,才能形成真正的神经细胞。所以建议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等。
想要获得更好的效果,最好结合复杂运动,比如在10分钟的有氧热身之后联系瑜伽、舞蹈、太极等等。
很多忙碌往往都是在被动应付外界的压力,而非自己主动在追求什么。
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变, 而不是形式的完美。
尽可能提炼出具体可操作的认知点和行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