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开拓港——威廉斯塔德

在西印度群岛的最南端,靠近南美委内瑞拉北岸的地方,有一片至今仍属于荷兰的群岛。这片群岛本来在16世纪初被西班牙人率先殖民,作为开拓南美大陆的基地。随着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的逐渐成熟,这里的重要性也日渐降低。1634年,荷兰西印度公司乘虚而入,从西班牙人手里夺去了这片群岛,建立了荷属安的列斯。




位于库拉索岛(Curaçao)南岸的威廉斯塔德(Willemstad),即是荷兰在加勒比最重要的开拓港,也是荷属加勒比最大的城市。从1662年开始,荷兰就将威廉斯塔德作为大西洋奴隶贸易的中心,将他们从非洲殖民地获取的黑奴运送到这里,卖到加勒比海的其它地方和美洲大陆。这也使得现在荷属安的列斯的人口以非裔居多。库拉索的黑奴不断进行反抗斗争,直到1863年荷兰终于废除了奴隶制。如今威廉斯塔德的新城区中心,还有一家大西洋奴隶贸易主题的博物馆——库拉胡兰达(Kurá Hulanda,意即荷兰庭院)博物馆,专门为大家介绍那段黑暗的历史。



威廉斯塔德被圣安娜湾分割成东西两个区域,东部为建于1634年的老城区(Punda),被城墙所保护;西部则是于1707年,为应对老城区人口过多而扩建出的新城区(Otrobanda),两者以建于1888年的埃玛王后浮桥相连。站在浮桥上远眺老城区,港口上紧凑排列的巴洛克风格联排房,让人不由得想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运河房(grachtenpand)。



荷属加勒比的建筑风格和西班牙加勒比殖民地迥然不同,高耸狭长,有坡度更陡的屋顶。这些房子也被漆成了各种不同的颜色,如同色彩缤纷的蜡笔盒一样。这是因为1817年时,当地政府考虑加勒比强烈的阳光被白墙反射,会伤害眼睛,于是下令居民必须将外墙都涂成彩色。



港口联排房最靠近市中心的一幢,是建于1708年,作为商贸用的佩尼亚楼(Penha)。楼顶由弧线装饰的山墙,被拱顶修饰的窗户,和黄色墙面上的白色灰泥装饰,使得这幢大楼成为了18世纪库拉索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作。大楼的对面,是伫立在圣安娜湾入海口处的阿姆斯特丹堡垒。这座堡垒由荷属西印度公司建于1634年,作为防御工事和行政中心使用。堡垒被城墙环绕,建有炮台,政府行政大楼,和堡垒教堂。12月的圣诞节期间是库拉索的旅游旺季,老城中游人如织,流连于殖民时期建筑中的旅游纪念品店中。堡垒外的海边,则坐满享受加勒比艳阳的人们,伴随吉他艺人的歌声,享受着美酒佳肴。




漫步在威廉斯塔德老城中,逼仄的街道两侧都是高耸的楼房,仿佛穿行在摩天楼林立的现代大都市中。北欧式的建筑,被热带风情的彩漆和壁画所装饰,简约中又不乏多彩。老城中还有着新大陆现存至今最古老的犹太会堂,1674年由葡萄牙犹太人建立的库拉索犹太会堂。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复国运动中战胜南部的穆斯林摩尔人政权,终于恢复成天主教国家。伊比利亚半岛的塞法迪犹太人和穆斯林一同遭到驱逐,他们中的很多人便逃亡至库拉索,在这里定居经商。阿姆斯特丹堡东侧另有一座高耸的犹太会堂,由改革派犹太教徒建于1867年。但随着1963年威廉斯塔德改革派和正统派犹太教徒在库拉索犹太会堂再次联合,这一犹太会堂便失去了宗教功用,目前作为库拉索公共检察署使用。


由于距离委内瑞拉北海岸仅有六十多公里,常有委内瑞拉商贩乘船前来贩卖手工艺品和农产品,在威廉斯塔德的港口形成一片由船只组成的“浮动市场”。委内瑞拉作为重要的产油国,其国有石油公司还租借了威廉斯塔德的炼油厂进行石油精炼。两地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库拉索虽然是荷兰殖民地,但荷兰语只在殖民政府机关中被广泛使用。库拉索当地人主要说帕皮阿门托语(Papiamento),这是一种以葡萄牙语为基础形成的克里奥尔混合语,混杂西班牙语,荷兰语和非洲语言的众多词汇。这一语言和非洲的葡萄牙语克里奥尔混合语颇有相似之处,可能起源于曾经的非洲黑奴贸易。


崇尚简约和线条秩序美的荷兰式建筑,和黑奴带来的强烈奔放的涂鸦,在加勒比的艳阳下碰撞出独具特色的火花。目前的库拉索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用海水沙滩,和兼具欧洲和热带风情的建筑,吸引世界各地的旅客造访。




(本文首发于《世界博览》4月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