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uel summer&fever dream不high
夏天里我最喜欢夏至以前的时间,一来不会太热,二来临近夏至的每一天的白天都比之前一天的要长。我喜欢长长的白天像花朵吸收满了阳光和营养,让人感觉仿佛一天是48小时一般有充裕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从夏至以后到过完八月是我最不喜欢的时候,天气是最最炎热的,知了是最最吵不停歇的,又是连着两个满满31天的月份却没有一点点假期。
这种时刻就特别容易陷入倦怠期,明显感受一是和小周说起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曾经让我感叹“人不过活几个瞬间”的时刻,也变得不那么鲜活。二是更容易陷入奶头乐/肤浅的甜头了,好像一直会用“已经很苦了,还是放过自己”这一句话来让自己心安理得。尝试过很多积极动起来的行为但治标不治本,运动、看小说好像都需要我一秒不停地做着这件事才能维持一点热情,而消耗掉这点热情却是太容易的事(惊:天气热或为最大原因!)可是,连宇宙都逃不过永远熵增不是,我也逃不过啊。
本来上周想聊一下中金同行的事,但直面强烈的共情并不容易,我确实逃避对这种思绪的整理。作为脚部同行的一员,身边多多少少有低配的她。读书时候的同学、工作以后交到的朋友,好多人不约而同地背上杠杆。这杠杆在产品里放大收益和亏损,放在人身上也一样放大喜悦和忧虑。如果把有效前沿理论往自身的资产组合上套,我一定是风险最小化的拥趸而无视掉斜率最大的切点,这样的配置可能在理性上不是效率最大,但大概给一个风控导向的人弥补了足够的情绪价值。长者说得好,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在出清的过程中,太多历史一粒沙个人一座山的活生生的例子,而当初选中这个赛道的人又做错了什么呢,大多数人只是想过普普通通的生活而已。母校的录取排名从高考那年的前800不一定能上到现在的前6000稳上,老乡群在自嘲,但自我安慰的思路同房价跌了告诉自己“是刚需”是一致的。之前有一篇文章很火,写的是在历史的低谷个人该做些什么,但如果泰坦尼克必定在数十年内沉没,你在底层甲板还是顶层结局都一样,自救措施显得可笑。看似已经躺得彻底又笑自己行业冥灯,也不知道是不是内心在预期最小化的前提下抱有“万一呢”的侥幸,也不知道这一次晒干后抱有的自我安慰和侥幸还能不能等得到下次浸泡。
所以那天才会想和汪说,什么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呢?到底是在谈论探索这世间未知的积极性,还是在谈论无论顺逆境自我坚持“打不死”的固执程度。如果是前者,那么中金同行的妹妹就是一种很让人感同身受的热爱生活。在她的公众号阅读浏览也会让人想起读书时期分享欲爆棚的自己,见到的新奇事物都会记录下来发博发圈,没做过的事也都会尝试,努力踏出舒适圈,为每次的一小步欣喜和思考,embrace the diversity。但增加的阅历好像只是增加了人生的丰富程度,既不会转化成韧性、内化成生存动力,也不会在逆境时增加对世界一丝丝留恋,甚至落差可能起到了反作用,主打一个“我已不后悔走过这一遭”,因此见证这个世界的多元多彩并不增加你的想活程度却提高了你的苟活底线?那苟活底线到底是怎么降低的呢?一辈子会有什么人生追求是让人觉得“非活不可”的呢?是挫折教育吗?过早的挫折教育会不会让一个人(比如我)从小就不自信或者摆烂彻底失去求生欲?不想讨论到底是高底线还是低底线好,但至少想让它成为自我可掌握可控制的一个变量,而不是让它发展到与自身预期不一致的程度以造成各种不安。啊,真是想不明白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