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对数坐标下的二流建筑师(天大学子收获TUD/Aalto/哥康宾/NUS等录取)
SH
天津大学
建筑学专业
GPA 3.67/4
TOEFL 104
关于自己:
也许会读半点书,填两行字,写几首歌,睡一天觉
SA老师评语:
SH同学在申请季过程中非常认真投入,本来就有良好的艺术审美基础,对图像细节,建筑空间光影的设计上非常出色。这种能力在他的岩彩博物馆上有很好饭发挥。整个申请季也有很多方面有显著进步,研究能力也有所增强,在印度社区改造的方案中,他逐渐熟练调研,现状分析,区域性规划策略到建筑构造的一系列设计流程。作品集总体来说很有社会洞察力。虽然过程中需要不断催促进度,也有不少纠结卡顿的过程,但是总体来说都是宝贵的学习经验。希望他在日后研究生道路上继续精进设计,多些自信,学有所成。
近期SA相关专题课程:
建筑技术与思辨
竞赛 | 轻木建造 3.0(随时发车)
ECA欧洲游学 | 可持续健康城市(详情)
ECA欧洲游学 | 威尼斯双年展揭秘(详情)
建筑空间探讨:边境 4.0(即将开课)
Ergonomics专题 | 建筑环境人因工程(详情)
重构冗余 - 机器学习作为辅助(详情)
INSPIRELI竞赛 | 进化的监狱(随时发车)
住宅设计:十人居 5.0(随时发车)
剑桥老师带你做可持续设计(随时发车)
Buildner竞赛 | 再说建构(随时发车)
基于空间数据做响应式城市基建(随时发车)
竞赛 | 最后的核爆炸纪念碑(随时发车)
零碳目标下的热带建筑立面探索(即将开课)
MVRDV Studio- 威尼斯/鹿特丹(即将开课)
景观城市化
剑桥老师带你做可持续设计(随时发车)
INSPIRELI竞赛 | 进化的监狱(随时发车)
基于空间数据做响应式城市基建(随时发车)
ECA欧洲游学 | 可持续健康城市(详情)
MVRDV Studio- 威尼斯/鹿特丹(即将开课)
录取结果
截止至今日: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
MSc AUBP (Architecture Track)
阿尔托大学 Aalto
ALAIA MSc Architecture
埃因霍芬理工大学 TU/e
MSc ABP (AUDE)
康奈尔大学Cornell
MSAAD 奖$20,000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MSAAD
宾夕法尼亚大学 UPenn
MSD-AAD
密歇根大学 UMich
MArch Advanced Standing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
MA in Urban Design
辅导老师

Ziyu Xu
MIT,MArch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规划系毕业,同年入读MIT MArch 3.5年的建筑项目,于2021年夏毕业。本科有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知识背景,曾参与全国中小城镇调研规划,广州科技城规划等项目。在MIT学习建筑,studio特点为为research-based design 和从图像出发的建筑学,其余课程包含现代建筑理论,几何训练,建造技术等。海外实习经历包括GMS engineers, Apex Project, Henning Larsen. 擅长概念探讨和空间推敲,希望帮助大家提高作品集完成效率和质量,做除去表现滤镜的好方案和挖掘图像的潜力。
留学是去开拓新的风景
我喜欢不同地域的风景和习俗,陌生的文化对我来说既自由又激动人心。脑子里经常出现各种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一直很好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界会有怎样的答案,做设计的方法、关注的重点又会有何异同。
同时新环境于我意味着接触不同圈子的机会。我总是在各类文艺作品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异国文化,而现在对于文艺批评、各类展览,抑或哲学、社会理论、城市研究等独具逼格的领域我终于可以从远观转为尝试,这实在是让我激动难耐的期待。
最早拿到的录取对你的意义是?
最早拿到的是TUE,紧随其后来的是Cornell,两个offer间隔很短。TUE让我从焦虑的等待和无止境的不安中找到了落脚点,心里想着:“哦,我终于有学念了。”而Cornell和它的奖学金则彻底让我从自我怀疑中走出来,想着我也算爬藤成功了。之后就专心等待运气爆棚抽到哈麻普耶,不过最后发现在实力不够的情况下,天上还是不会掉馅饼。
Aalto面试的15分钟
和Aalto的面试应该是拿到offer前的最后一关。面试一开始教授便开门见山地直进正题,让我介绍作品集中的第一个项目。我有意避开文书中已提到的部分,对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类型学模型和设计的重点、特点予以补充。
之后,由于在方案中我提到过屈米、拼贴、蒙太奇等,一位教授便问我如何平衡建筑理论和设计。我正好想起刚看过的理论,于是侧面回应:“本质性建筑的本质是空的,它会不断涌现出各种建筑表象,并且表象之间相互冲突勾连,冲突与涌现是同一的balabala……至于理论也是其中一部分,我会在不断迁移的过程中兼顾。”
再之后是why school,我重述文书中的解释:在官网我发现了WiT LAB的信息,在这一方面上我相信我们拥有共同的方向,我可以在Aalto获得进一步的指导和进步等等……
由于信号和口音原因,另一位教授关于可持续建筑发展的问题我基本没听清,于是当答非所问后我心想凉了。可他转瞬又给了我希望,说我的文书里有对于这一问题的回应,没有特别在意我的跑题。
最后我的提问时间,我背出来准备好的问题,然后压力满满的15min终于结束了。
总结一下自己收获学校青睐的特质吧~
我没事就喜欢瞎想和做梦,平日里更喜欢关注理论、逻辑、策划上的事情,比较自信自己每个项目的立意和逻辑。同时我尝试切实地回应问题,面对现实的场地和混乱鲜活的日常我会投入格外的关注,规避理想主义和宏大叙事,并且基于此时此刻,发展出扎根场地的方案。
同时我也喜欢联想和类比,我经常把我熟悉的音乐、电影、现代诗歌和哲学社会领域迁移到建筑层面的思考,为探讨建筑问题提供新点子。我认为创新一种是概念的创造,一种是建立新的关联,对于不同领域的类比思考经常可以带给我不同的视角(不过也常常会陷入避实就虚和眼高手低的执行困难中)。
作品集主旋律: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 The Use of Uselessness
父亲”已经死了。
悲剧不是尚未发生,而是已然发生了。
我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直面“父亲”的死亡和他留下的遗产,停止价值混乱。如果社会还能被视作整体的话,它的传统和符号系统已然动摇。
所有消极的、被忽视的、被默许纵容的、被压抑克制的、被划为不可能的,都可以从其中发掘用途,以重塑生产关系、建成环境与未来。
今日的精神世界正处重构价值判断的阶段,这一切的可能都来自内部、周遭和无用之处。




饱含情感的产出:Inside the Mineral Color
我的项目总会由于懒惰而留下诸多遗憾,每个方案也都和最初的设想有所出入。不过我认为最饱含情感的还是第一个项目Inside the Mineral Color。
这个方案由学校的课设修改而来,题目是为特定种类的艺术设计定制化的艺术空间,我选择了我最熟悉的艺术形式——岩彩艺术。
岩彩艺术具有非常迷人的特性:由于颜料特殊,在不同的光照环境下矿物颗粒和金属箔片会呈现不同的效果;随着欣赏距离由近及远,岩彩画会从局部似浅浮雕的肌理到作品整体画面发生立体到平面的坍缩。这些特性使得我逾越白盒子、黑盒子的惯例,去探索合适的空间原型,最后我选择了洞穴空间进行类型学探讨不同的光线和展览方式。在此基础上我将空间原型转化为展厅并予以编排,完成光线、展品、运动、空间的蒙太奇。
因为我的母亲是一位岩彩画家,从小接触的岩彩艺术我既熟悉又喜欢,所以在最初设计以及后续修改的过程中我都充满野心。不过现在回顾,或许在材质、构造、功能组织等方面会很粗糙,整体设计也没有达到足够的深度,还是充满着遗憾。
不过这还是一个在我心中有着特殊地位的设计!






一整年的申请过程
●2023.1
同老师讨论作品特点、筛选项目、确定方向
●2023.2-3
着手第一个项目,选择曾经的美术馆课设进行修改
●2023.3-6
双线并行,一方面继续修改美术馆,一方面在学校做城市设计专题课设
●2023.6-7
完成两个项目,画图,开始备考托福
●2023.7-8
八月中旬托福首考104,口语小分21,纠结是否再战,最终决定十二月再考
●2023.8-11
着手第三个项目,选择了之前的符码转译课设进行修改,用时颇久;十月中旬开始构思文书和作品集主题
●2023.11-12
着手第四个项目,选择了曾参加的城市设计工作坊的方案进行修改;十二月初再考托福,分数达标
●2024.1
完成作品集与文书,提交申请
陪伴我度过申请季的那些兴趣点
我是一个情绪波动较大的人,消化情绪的能力也不强。在压力最大的时候,我会在十二点过后溜出学校,骑上共享单车夜游天津。街道上鲜有行人,城市仿佛在这一刻归属于我,我会心生安宁,占据头脑的各种压力顺着海河悄悄地流远了。
此外,我还会不时写些歌或是现代诗,随着弹吉他唱出来,心情也会莫名的平静和喜悦。再有就是胡思乱想的时候,迷茫和方向不明的时候,我会去看一些别人的思考。思而不学则殆,感到痛苦是因为想得太多,而读得、见得、做得太少。这些我感兴趣的领域伴我度过了整个申请季,不过现在我应该还会把体育锻炼纳入调解自我的工具箱。
申请带来的结果不止offer
申请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和提升自我的过程。申请的结果带来的不只是一封封的offer,更是一个成熟和融洽的自我。在准备作品集和文书的过程中,我仿佛面对着一面镜子不断地观察着自己的特点,询问自己的想法和可能的实现路径。我尝试摆脱评价,发掘并遵循内心的声音,成为理想中更好的人,而不是寻找借口、逃避变化、害怕责任。有的路既难走又绕远,如果这是我向往的选择,我想我需要更加勤奋地去克服我的懒惰和空谈,为之持之以恒的努力。
对学弟学妹们的话
合理安排,克服拖延!!!
最后的感谢
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在背后一直支持着我,让我走得更远。他们尊重我的决定,又会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我建议和帮助。我很幸运在申请期间一直有他们的陪伴,共同经历诸多的压力和挑战。我对自身、对世界的视角与观点,连同对未来的期待与选择都来源于我的过去,我很珍惜他们对我的教育。
此外我还想感谢申请期间遇见的各位SA的辅导老师和教务老师,还有每位和我一起讨论的好友,感谢你们的鞭策与鼓励,让我得以迈好出国这一步。
有你们是我的幸运!!!
我的植物
云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