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出发 | 吴健:让世界看到众多文化遗产的魅力
古代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沿线留存的各类土遗址、石窟寺等星罗棋布、渐次展开,见证着丝路文明的繁荣兴盛,承载着中西文化的交融荟萃。敦煌莫高窟就是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至今保存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尊彩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文化艺术宝库,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以丝绸之路为大背景,以摄影作品为媒介,首次将大范围的佛教石窟艺术集结一册,系统展示了吴健先生长达43年的艺术创作专业历程,重现了这些灿烂的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辉煌。

2024年3月,由敦煌研究院编、吴健著的《从敦煌出发:吴健摄影艺术作品》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健先生孜孜一生,沉浸和致力于敦煌莫高窟以及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址的摄影,锲而不舍地用镜头语言寻找美,其作品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精确完备的文物图谱,也为丝绸之路璀璨文物的传播发扬贡献了极其珍贵的视觉样本。
首次将大范围的佛教石窟艺术集结一册
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腹地,经洛阳、西安、天水、河西走廊及西端的敦煌进入西域,经伊朗高原、美索不达米亚直至罗马,历史悠久,绵延万里。自汉唐至宋元,这条古道几度变迁、几番兴衰,中西方文明的碰撞、多元文化的融合,给人类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在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保存有新安函谷关、洛阳白马寺、西安大雁塔、扶风法门寺、天水麦积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大佛寺、敦煌阳关、敦煌玉门关、敦煌汉长城、敦煌河仓城、吐鲁番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拜城龟兹石窟和吉木萨尔北庭都护府遗址等石窟寺遗址、古城遗址、古墓葬和古建筑。 丝绸之路上的古遗址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结构各异、题材广泛,既有高度又有广度,给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带来许多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源泉。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弘扬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存,深度挖掘丝绸之路文化内涵,首先要突破以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常人习惯的视角,在浑厚的文化与自然交融和谐的环境氛围中,寻求全新的视觉角度。首先表现遗址的地理位置、地域特色;其次要客观地表现遗址的原始状态和真实面目——轮廓、造型、质地、空间结构等,注重自然环境的烘托,进一步凸显其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将摄影技术与艺术表现相结合,人文与自然相融合,创造出一个可视化的“丝路印记”影像体系。 本书首次将大范围的佛教石窟艺术集结于一册,涉及到的石窟有莫高窟、榆林窟、麦积山石窟、克孜尔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还包括了印度以及柬埔寨的重要石窟寺。


系统梳理了43年来的艺术创作历程
1981年春天,年仅18岁的吴健来到了敦煌,并正式步入了佛教艺术殿堂——敦煌莫高窟,由此,开启了他的人生大幕;同时,亦与摄影结缘,师从李贞伯先生在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开始了石窟文物的摄影生涯。
石窟摄影创作之路困难重重,可能古代艺术工匠建造石窟的时候只注重于它的宗教信仰功能,并没有留给现代的摄影师更多发挥的空间和更好的拍摄视角,所以,空间狭窄、环境复杂、采光昏暗、障碍遮挡、曲律奇变几乎成了所有石窟的“通病”。
不过,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所带来的摄影硬件设施的改善,以及最重要的观念的转变与视野的开阔,石窟寺摄影的理念全面提升。吴健先生为了走出“石窟摄影是资料的翻拍”的误区,决心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应用摄影的艺术语言挖掘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内涵并呈现其独特视觉魅力,开创一条全新的石窟摄影艺术之路。

摄影创作离不开现实,特定的时空、营造的真实、光影的组合是摄影美学的特征,吴健先生既忠实于原作,又用摄影特有的艺术语言研磨、再现、传达出一种耳目一新的审美样式。
他认为:摄影家就是要在特定的时空里再创新的视觉空间,在历史的姿态里寻觅新的艺术瞬间,构建新的视觉秩序和艺术氛围,使得作品显得更具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情趣,让古代艺术工匠创造出的诸多佛教美术造像审美价值继续升华,神奇灵光持续闪现。
因为在我眼中,所有这一切都是有生命、有温度、有情感的,石窟艺术是生命,石窟摄影也是生命。好的想法,要靠摄影家的自我驱动去实现,伏久者,飞必高。是的,摄影家所有这一切愿景都是美好的,但实现梦想却是一个极其艰辛的求索之路,更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传承美的视觉艺术艰巨历程。“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
——吴健《从敦煌出发:用影像留住文化遗产》
《从敦煌出发:吴健摄影艺术作品》

43年来,吴健先生扎根敦煌,立足莫高窟,而后又以敦煌为原点,万里奔波,上下求索,终有幸“问道云冈”“问道龙门”“问道麦积”“问道安岳”“问道大足”“问道乐山”,乃至“问道”丝绸之路沿线诸多文化遗产地,直至印度阿旃陀石窟及柬埔寨吴哥窟,等等。其43年来的摄影之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自然的、精准的、客观的、真实的纪实摄影,科学地记录和再现石窟文物的原始风貌与自然状态,准确把握被摄对象的形状、质地、色彩三要素,这也是文物摄影的本质特征,此种方式一般用于石窟考古报告、科技保护档案、石窟学术研究、石窟艺术图录等;
二是艺术的、审美的、重构的、多元的创意摄影,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强化思想性,注重多元性,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石窟艺术的文化底蕴及内涵,将一个个经典瞬间永恒凝固,形成多种极具视觉魅力的艺术图谱。
精选作品欣赏
·甘肃



·新疆

·山西



·陕西

·河南


·四川 重庆

·内蒙古 宁夏

·印度


·柬埔寨

以上图片选自《从敦煌出发:吴健摄影艺术作品》
未经作者允许禁作商用;
以上文字选自《从敦煌出发:吴健摄影艺术作品》
转载、摘录须经作者同意。
作者简介
敦煌研究院
敦煌研究院是负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庆阳北石窟寺管理的综合性研究型事业单位。
敦煌研究院坚持“保护、研究、弘扬”的工作方针,几代莫高窟人攻坚克难,锐意进取,逐步形成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以及符合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规律的“十位一体”战略发展模式和“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衛发展质量管理模式”。已发展成为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遗址博物馆、敦煌学研究实体、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科研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
吴健
敦煌研究院二级研究员,陕西韩城人。1981年进入敦煌研究院工作,从事石窟文物摄影摄像与文物数字化研究工作,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兰州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曾任敦煌研究院摄影录像部主任、数字中心主任、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保护研究部部长、院党委委员。
图书简介
本书由敦煌研究院编,精选著名摄影家吴健先生几十年来所拍摄的约300幅作品,题材涉及丝路风光、古遗址、石窟外景、石窟建筑、石窟雕塑、石窟壁画以及出土文物等,作品构图精妙,画面精美。在内容上,囊括了人文与自然、窟内与窟外、地上与地下;在艺术形式上,呈现为平面与立体、时间与空间、再现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