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城被攻破,天国劲敌江忠源死难:太平军的西征【三】
节选自拙著《刚朴诚拙曾国藩》,全文有声书见: https://www.douban.com/link2/?url=https%3A%2F%2Fxima.tv%2F1_bhyLRg%3F_sonic%3D0&link2key=8ff82e873b

石达开被安排到了安庆坐镇,其主要任务是安民,但是在战争时期,他不可能只在战事平静的地方施政设治,而需要一面作战,一面安民。
太平军的这次西征,就是要一面开疆拓土,一面施政设治,建立一片巩固的根据地。此次石达开奉命出京,本是军民两管,他刚到安庆的时候,太平军所占据的不过仅为安庆一城,连城北要塞集贤关都还在清军手里,因此在他到达安庆的二十天后,便亲自督师攻占了集贤关。
在此之后,石达开眼见西征军在江西碰壁,于是以主力出湖北,后又改为以主力出安徽,另以偏师攻湖北,待拿下庐州之后再全力攻略两湖。
先说湖北战场方面:自南昌撤围之后,石祥祯与韦志俊水陆并进,于九月十三日在田家镇与半壁山击溃了一万多前来阻截的清军,其中也包括了江忠源部。江部的湘勇们本来在南昌立了大功,便开始以苦战三月求赏,在遭到江忠源及张芾等人的拒绝之后,所部的兵勇除数百老弱病残之外大都哗变逃散了;这时张亮基又传檄要他支援田家镇,江忠源只得带着数百人赴援,结果遭到了大败。
太平军乘胜占领了蕲州、漕河与黄州,又长驱直入向汉阳、汉口奔来。九月十八日,太平军占领汉阳、汉口,此时武昌城中防守也相当空虚,但不知是由于上次南昌之败让他们心有余悸,还是感到粮草匮乏,太平军居然没有先行攻打武昌,而是一面等待援军到来,一面则派出两路人马前去孝感等地收集粮草。
就在这个关节,江忠源及先前被击败的清军将帅,收罗了四千多人驻扎于汉阳城北,此时太平军的防守力量已经很弱,他们担心有失,竟然将所有部队先行撤回了黄州。当从安庆赶来的援军就要赶到的时候,黄州的太平军却得到了一个新的命令,即调出大部分兵力前去配合安徽方面的战事,等占领了庐州之后再行攻打汉阳和武昌。
从前文中我们对曾国藩在此前后艰难处境的介绍,就可以看出太平军一系列的决策失误有多么严重!从盲目北伐到西征中的各种敌情研判不明、方略失当等,都给了曾国藩及湘军以难得的发展壮大的良机!就是这样宝贵的几个月的时间,使得湘军一下子就成为了组织完善、筋骨强健的威武之师!

再说安徽方面的战事,原驻扎在安庆的胡以晃部奉命北上攻取庐州,我们从三国时期魏国与吴国反复争夺庐州的情况看,这一带确实是一块控驭南北的战略要地,又相对较为富庶,若是太平天国占领了此地,就不仅可以扩大安庆的战略纵深、从这一带获取巨大的粮食补给,也可以加强整个江北的防御体系。当时庐州也是清朝方面设在安徽的临时省会,清朝方面自然非常重视对该地的防守,所以特命江忠源为安徽新巡抚,命他在此驻守。
胡以晃先是前去攻打庐州南面的桐城(这里就是“桐城派”的发源地),当时曾国藩的好友、在籍工部侍郎吕贤基正率领团练在此地驻守,这年正月朝廷命他前往家乡安徽会同巡抚蒋文庆及周天爵办理防剿事宜,吕氏受命督办安徽团练大臣,他在上疏中就指出“庐州为江淮门户,宜令重臣驻扎”;桐城失守后,吕贤基又率部去守卫北面的舒城,结果被太平军破城,绝望之下的吕氏投水而死。在太平军攻取桐城时,胡以晃下令搜杀“吕妖”,这分明是要将士们搜杀吕贤基,结果很多太平军听成了是杀“女妖”,因此造成了数千无辜女子惨遭屠戮。
在太平军军到达庐州之前两天,抱病中的江忠源率两千余人经六安赶到了庐州,由于江部的人马长期南征北战,疲于奔命,所以中途生病的人很多,战斗力大受影响;当中途行至六安时,江忠源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六安的官民拥塞在道路上请求江氏暂留,可他执意不许,最终抱病勉强抵达了庐州。
这边江忠源还来不及完善布置城防,那边太平军就杀到了,他们立即分兵全面攻打庐州的七个门,实际上这种打法是不够高明的。江忠源沉着应战,他不仅亲临城头督战,而且衣不解甲地睡在水西门上,他还特制了一面写有“迅扫妖气”的红底黑字大旗,以激励士气。太平军又试图以地道爆破战术攻城,还不断发射火炮以作掩护,江忠源便命人在城墙根处埋了几百只大瓮,又招来一些盲人伏地聆听,结果将太平军的九处地道都给摧毁了。
太平军方面受到的损失不小,为此石达开不断从天京、安庆等处抽调一些得力的将领前来替补,这其中就包括了后来声名赫赫的李秀成。李秀成原名李以文,后又改李寿成,广西藤县人,他本来是在大黎里镇街上一户杂货店里做学徒、店员的,后来跟着家人一起入了上帝会,没多久便又稀里糊涂地被裹挟着参与了金田起事,因他比较聪明能干,又是老兄弟,得以崭露头角,所以此时的他已经升到了殿右二十指挥,受到天国高层的一些注意。及至几年后李氏成为天国柱石,为了拉拢他,洪秀全便将名字中的“秀”字钦赐于他——整个天国历史上只有他与杨秀清得此殊荣(下文中要提到的曾立昌等人可能是被特许才没有因避讳而改名)。
当时庐州城的防守兵力非常单薄,江忠源不断向各处求援,于是各处的清军纷纷来援,其中包括了前面提到的刘长佑、江忠濬所率领的两千多湘勇。寿春镇总兵玉山也率部来援,结果竟被太平军全歼。这时还有附近的一支人马来投太平军,他们是不久前为响应太平军而暴动起事的,约有五百多人,他们中有不少人善于射击,成为攻打水西门的一支劲旅。

当时城内外的清军已经有两万多人,连领六百团勇的李鸿章也在援兵之列,虽然城外官军连败,但对围城太平军也是一种巨大的威胁。若是不出意外,那么凭借江忠源的守城经验,再复制一次南昌围困战也不是全无可能。可没想到的是,身为庐州知府的胡元炜却在关键时刻动摇了,竟向太平军开城迎降。此前他就曾偏江氏说庐州粮械充足,团勇又人多势众,及至江氏率兵入城后才发现,胡元炜全是谎话;在胡氏与太平军秘密联络时,江氏原本也已经有所发觉,可在安徽布政使刘裕鉁的求情之下,一念之仁的江氏便暂时绕过了胡。关于胡元炜因何向太平军输诚,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这类官员贪生怕死、意志动摇的因素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太平天国革命早期势头迅猛,确实给了咸丰帝君臣以很大的震撼。另外据一些相关记载说,庐州城内的粮价不升反降,表明了人心已经绝望。
经过三十四天的围攻战,十二月十六日(1854年1月14日),庐州城终于被太平军攻入,伤重的江忠源由亲兵卫护着出奔,途中江氏欲拔剑自刎未遂,走至金斗门才乘机跳入池水中自尽。据郭嵩焘的回忆,当年在京时,有一次江氏与曾国藩闲聊过后,江氏起身离去,曾氏望着他的背影,不禁怅然叹道:“生平未见如此人,当立名天下,然终以节烈死。”【1】果然被其不幸言中。
江忠源无疑是太平天国的一大劲敌,既得了庐州,又除掉了江氏,真是大块天国将士之人心,此后便是他们将在两湖大展兵威之机!若是杨秀清等人稍微清醒些,情报工作抓得紧些,也断不至于忽视曾国藩及湘军这只下山猛虎!
胡以晃就是因庐州之功得封豫王,秦日纲也是此时被同封为燕王的,“豫”指河南一带,“燕”指北京一带,可见其寓意不凡,其并吞天下之心已是昭然若揭!王爵是非同寻常的,这就意味着封王者取得了一种独立或半独立的地位,比如胡以晃原来若还算石达开部属的话,那封王以后就不同了,哪怕以后作战时他还会接受石达开的节制。

此后胡以晃受命驻守庐州,得以独当一面,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的意思,大概有以庐州为基地进一步北取中原。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每每占据重要的城池,往往要派出文官来协助将领主持地方政务,甚至将领一般也不得过问;可是天国一时之间并没有这样的人才储备,也缺乏这样的制度,再加上已然封王的胡以晃本人才短无识,缺乏行政经验,他对庐州的治理与守御皆十分不力,半年后清军大举来攻,胡以晃就招架不住了,即使援军前来,还是无济于事,又弄丢了六安等地;再加上他在政治上倾向洪秀全而遭到杨秀清猜忌,于是便被削去了王爵,并调离了庐州重回石达开麾下听用。
鉴拔人才、使用人才确实是非常关键的,很多时候唯才是举的原则并不完全适用,这涉及个人资历、威望及忠诚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此时的太平天国也有理由重用旧人,只是由于其整个上层集团素养的普遍缺失,加之扩张速度又太快,因而来不及慢慢培养人才,越发彰显了其开创初期贤才的不足。
【1】郭嵩焘《予谥忠烈新宁江公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