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为什么想要逃离“原生家庭”?
当我们在谈论“原生家庭”时,我们谈论更多的是什么呢?
贫穷的家境?冷漠的亲情?还是偏心的父母?
当“原生家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年轻人口中时,这个词仿佛等同于“原罪”,成了所有不幸的源头。
找不到工作,那是原生家庭没有提供助力;婚姻不顺,那是原生家庭缺爱,没给正确的示范;人际关系紧张,那是原生家庭太冷漠。

这种归咎随处可见,“原生家庭”这个词在人们口中成了妥妥的贬义词。
但摘下有色眼镜,追本溯源,我们发现,“原生家庭”只是社会学上的一个客观概念。它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对个人来说就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个概念本身没有任何感情色彩,我们是否应该将成年后的所有不如意都归罪于原生家庭呢?原生家庭除了伤害和不堪,难道就没有温暖和理解吗?
对于这些问题,每个人心中自有答案。但显而易见的是,我们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我们也都会成为下一代的原生家庭,那么一个正面的原生家庭应该是什么模样呢?
意大利作家安娜丽莎·斯特拉达联手艺术家丹妮拉·沃尔帕丽为读者带来了一个温馨有趣的家庭故事,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幸福家庭的一角。育儿路上的家长,也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家庭教育的启示。

参与决策
“小孩和大人当然是一样的!”——每个生命都是独立且平等的个体
小孩子有没有权利参与家庭决策的表决?当然有。
小姑娘诺尔玛生活在一个热闹的大家庭里:一个总是跟她一争高下的哥哥,一对童心未泯的爸妈,还有一个情绪随时像火山一样喷发的外婆。在这个家里,每天的生活都精彩不断。在陆续收留了三只猫咪之后,他们又迎来了姨妈送来的“绝妙礼物”——一只大老鼠。

这只大老鼠,让诺尔玛一家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为此他们决定投票表决。
诺尔玛兄妹双手欢迎大老鼠的到来,甚至给它取名“宝拉鼠”,但外婆和爸爸却竭力反对,胡搅蛮缠的外婆甚至脱口而出“两个小孩只能顶一个大人”!小孩子的权利应该被这样忽视吗?妈妈迪米拉的回应给了孩子们莫大的支持,她严肃地说:“小孩和大人当然是一样的!”
妈妈让孩子们明白:家庭成员之间,不论年龄大小,都是平等的。
包容&理解
“不是做的每件事都要有用处,很多时候能让自己高兴最重要。”——为爱而包容理解
故事里那位特立独行的外婆虽然已是位退休人士,却活力四射,像个老顽童。故事开场时,她正和闺蜜们筹备自己的退休派对。退休后短暂的伤感之后,外婆就投入了新生活,每日郑重其事,盛装出门,却从不告知家人她的去处,任凭家人怎么旁敲侧击,也坚决不说!
最终,她用一个精彩的演出为她的新生活拉开了序幕。当家人们疑惑于她为何要在退休后参与这些演出时,外婆萨普丽娜说:“不是做的每件事都要有用处,很多时候能让自己高兴最重要。”

外婆并没有因为年龄、精力而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年老,身体力行地为孩子们的成长做出了示范。而其他的家庭成员也尊重外婆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理解和包容她时而“任性”的行为。诺尔玛一家的相处方式,让我们认识到:让家人和伙伴按照自己最喜欢的模样做事、生活,是最大的理解和包容。
自由
如果真正地爱一个人,就应该给他自由。宝拉鼠的到来,让诺尔玛一家的家庭关系一度陷入紧张,但也让他们重新思考爱和自由的内涵。在故事前半段,一家人想尽各种办法抓捕不小心逃脱的老鼠,各种手段轮番上场:用除臭剂熏,用超声波捕鼠仪驱赶,让猫咪抓捕,统统不管用,最后还是兽医出马,用捕鼠笼抓获了宝拉鼠。可面对费尽心机捕获的宝拉鼠,他们却决定还它自由。
原来,他们发现,人类以为的“幸福”生活却不是宝拉鼠想要的。作为一只老鼠,宝拉鼠最渴望的是自由。爱,就是给予真正的自由。这也是诺尔玛一家在这场宝拉鼠事件中获知的亲情密码。

这本童书没有承载什么重大主题,它用全部的篇幅在呈现一个家庭应该有的模样,也在讲一个关于爱和自由的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安娜丽莎·斯特拉达是意大利屡获大奖的作家,她的作品荣获了包括意大利安徒生奖、阿尔皮诺青少年奖、班卡里诺奖等在内的诸多奖项。丰富的写作经验,让她深知如何见微知著,她用一个小小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去思考爱的深刻主题。曾在意大利塔皮鲁兰国际插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艺术家丹妮拉·沃尔帕丽用极富意大利风格的插画呈现了这个故事的妙趣。
每个孩子,甚至每个家长,都应该去读一读这个故事,在这故事中思考家的含义。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人性总是习惯于放大不幸,忽视幸福,这给我们一种错觉,家庭的温暖仿佛不值一提。《家里来了大老鼠》这本小书告诉我们,原生家庭的样貌有很多种,幸福的原生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都付出爱和理解。
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在谈论“原生家庭”时,他们更愿意分享的是爱和温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