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黄家正的独奏会:“全心”的巴赫是美妙的巴赫
文:张可驹
昨晚(2024.7.19),听了钢琴家黄家正演奏巴赫与莫扎特作品的独奏会,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他确实是一位值得关注的演奏家,这样的巴赫现场是不应错过的。

当下,单纯以巴赫与莫扎特的作品构成一场独奏会,常给人一种演奏者选择了相对“简单”的作品,而在音乐表现的深度方面提出挑战的印象。将巴赫与莫扎特分别搭配李斯特与拉赫马尼诺夫的曲目,是相对典型的安排。
黄家正的演奏,如果首先选择一个重点的话,那就是他的手指技巧相当扎实而有深度。钢琴家弹巴赫的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就像其他真正能揭示这些作品深层难度的演绎,黄家正先是让我们明白,它们一点也不简单——要弹出音乐表现的深度和光彩,就得依靠非常坚强的手指来落实到细节。
越是简洁明晰的东西,声部也好,线条也好,就越不能够依靠踏板来混,越不能够在手指这个“终端”打折扣。如果力道不能透彻地传递,层次不能清晰地划分,或者其它的演绎目的不能通过手指来实现清楚,作品越是“简单”,所打的折扣就越会明显地投射出来。
黄家正的手指控制力是相当可以的,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花架子人物很可以扫掉一批。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对于音乐表现的构思有相当细致的锤炼。确实做到技巧为音乐服务,而不是单纯去追求一种颗粒清晰。那虽然是一个技术的门槛,但如果局限于此,演绎也未必有什么深度。

钢琴家以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各据半场,表现两位作曲家的思路也相当不同。有意思的是,他给这场独奏会取的标题:“全心巴赫,全意莫扎特”,或许是最好地说明了这样的差异。
黄家正表现巴赫更多用心,情感更为充沛,而演奏莫扎特则侧重于“意”——不是意境,而是意图,对于种种结构和比例非常深思熟虑的处理。同时,钢琴家弹出一个很有力度的莫扎特形象,但并不破坏作品的结构。追求高能而不过分,谨慎摸索二者的边界。
然而仔细留心,你会发现跟上半场的巴赫相比,那确实是思考、谨慎把握多于内在的冲动的演奏。
之前我听黄家正弹莫扎特的奏鸣曲,感到他表现《a小调奏鸣曲》K.310是最成功的,19日晚的听感不变。钢琴家在第一乐章弹出描摹交响化的效果,音量与声部结构皆然。
他的音量相当大,和弦的效果确实洪亮而透彻。在声部方面,钢琴家也出色地塑造出立体性,由此平衡他在力度方面的强化的效果。第二乐章对于线条处理,整体上有一种横平竖直之感。演奏的速度宽广,追求长线的稳固,胜过对于器乐语境中的戏剧内涵的发掘。同样,第一乐章虽然弹得相当强有力,结构的坚稳仍是放在第一位的。

黄家正如此处理《a小调奏鸣曲》有他的说服力,面对前后两首像音乐形象更加抒情的奏鸣曲,相对K.310就多了一些局限性。当然还是有独特的细节,比方说在K.330中,钢琴家偶尔将一些精短的歌唱线仿佛当成琶音来弹。但又浅尝辄止,比较好地把握尺度而非异化。
黄家正弹巴赫,确实是当下大胆而迷人的演绎。他的演奏追求强烈的情感,而非浅层次的完美,音乐表现的手段不仅不洁癖,相反还在作品允许的范围之内,力求最充分地调动现代钢琴的表现力。
他对于踏板的运用常常很充分,但如前所述,并不是为了遮盖手指的不足。有时,黄家正会选择完全不用踏板,单纯用手指来控制音质和音符的连接。譬如《第4号帕蒂塔》中的咏叹调,基本上全部不用,还有该作结尾的吉格舞曲,大概有四分之三的篇幅也没有用,效果同样充分,毫无单薄之感。
钢琴家安排的曲目分量较重,一共三首巴赫的组曲,《第5号法国组曲》BWV816、《第2号英国组曲》BWV807和《第4号帕蒂塔》BWV828。在三部作品开始之前,结束之后,以及每一首组曲的间隔之中,分别加入1、2短曲(巴赫与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不间断地弹完。
整体上,黄家正弹出一种颗粒分明,又不特意颗粒化,发音很有质感与透明度,兼顾色彩丰富的音响构思。不用说,其中有不少偏老派的巴赫表现思维。但更重要的,是品味出众,且有足够的手指技巧实践那样的构思。

巴赫创作中的立体性,让作品的不同部分都很重要。演绎者当然可以有音乐表现的侧重点,但平衡把握不同侧面是一个基础的方向。
黄家正哪怕多用踏板的时候,也仅是追求更丰满,更具可塑性的音响风格,声部并不混淆。哪怕有些线在踏板的效果中略微弱化,钢琴家还是很注意保持它们基准的分量。主次选择有时鲜明,却不是失控的“主调化”。
而在挖掘旋律的表现力方面,黄家正很可贵的一点,就是可以弹出有个性,甚至实验性的句法,却在大框架上始终维持端正大气,有品格。正如他弹巴赫这些作品中的歌唱句,轮廓的塑造总是饱满而比例精确的;先有建筑美感,再流露演奏者对于键盘上的歌唱的敏感。
在这个大方向中展现触键的功底,rubato的局部构思,彻底区隔了高品格的处理,同那些以“优美”、“个性”为卖点,将巴赫弹成轻音乐的演奏(当然轻音乐本身没什么不好)。
不用说,尽管黄家正对踏板的运用是大胆的,呈现如此高品格的轮廓塑造,肯定是以手指功力为绝对主导。当然不仅限于歌唱句,而是在不同风格的线条刻画之中,都见其妙。刻画《第4号帕蒂塔》的序曲部分开头那拱门般的美感,其后的音符奔流中弹得字字珠玑,由此展现的高光与从容,都特别让人难忘。
有时,黄家正会特别体现出现代钢琴的功能对于线条表现力的帮助。譬如演奏上半场的一首非巴赫作品,斯卡拉蒂的《A大调奏鸣曲》K.208,钢琴家就巧妙地运用渐强效果,强化了长线旋律的情感纵深,听起来却很自然。
在某些更为率性的时刻,钢琴家会有大胆的实验性手笔。
如今不少巴赫演奏者通过装饰音的变化来丰富个性,黄家正却会选择在重复出现的旋律中,并非通过装饰音的设计,而是改变句法风格来做出变化、对比。当然,这是很偶尔出现的,譬如《第5号法国组曲》中的布雷舞曲,仅是短短的时刻也足够醒目了。

钢琴家常常将一些快速的舞曲弹得颇为迅疾,同时能够维持节奏的鲜活与弹性,也是手指功底的体现。而倘若,有时他兴之所至冲得较猛,出现片刻节奏不稳,钢琴家也能及时拉回来。
黄家正演奏巴赫这三首组曲最迷人,也是最可贵之处,恐怕毫无疑问就是他能为每一部作品建立各自不同,又完全从作品本身出发的音乐表现的情境。
《第5号法国组曲》专注于优美性,《第2号英国组曲》突出冲动气质,《第4号帕蒂塔》则是华丽与深刻的融合。钢琴家的整体风格是鲜明的,具体到每一部作品中,偶尔又不像是同一人在演奏。因为在每个单独的作品的世界里,各种音乐表现的尺度和风格也都会不同。
因此听这样的巴赫,我不仅十分欣赏,也确实为之感动。并且黄家正的演奏称得上渐入佳境,帕蒂塔是弹得最好的。丰富的技巧表现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全心”呈现,看似大胆却严守分寸,效果强烈却从无泛滥,真正值得聆听的演奏。

整场弹完之后,黄家正表示他计划未来十年,每年都能来上海演奏一次。希望这个计划能够顺利推进吧。如果可以,无论届时钢琴家排出怎样的曲目,希望其中依旧包含巴赫的作品。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最近三场不容错过的钢琴独奏会 (7人喜欢)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9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10人喜欢)
- 母亲节专题:在音乐中,看“不内耗的母亲”等等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