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病人?
1 「2024 年 7 月 19 日 13 时 18 分许,接群众报警称:一名男子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伤害一名医生后跳楼。目前,受伤医生和跳楼男子正在抢救中。」目前医生已经去世,从心理上看这个攻击者应该是一个全能自恋人格障碍,他觉得医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志救下病人,于是就要杀死医生,不仅杀死别人又杀死自己,这是一种婴儿式的极端自我中心的人格状态,就是说世界不按照我的意志运转,那我就要毁灭全世界!进一步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容易塑造出全能自恋人格障碍的个体?我觉得这与此地的家庭共生文化、集体主义的共生文化都有关,一种文化共生的集体无意识让很多成人心理发展滞留在婴儿式的全能自恋状态,故而做事就很极端,非此即彼,动不动就毁灭世界。或许,治疗某些个体已经不够,应该治疗文化系统的病症才能解决群体的问题。 2 同样的极端案例,之前就发生了很多次。 2020年10月27日的一个凌晨,广西玉林,22岁游手好闲的秦某水在通宵畅饮之后游荡在博白县的老街巷子当中,与此时早起出门的受害人,已经年逾70的李某武相遇。此时的秦某水不知是出于好奇还是有什么别的心理,突然向陌生的李某武借用其手机。看到四下无人且对方是醉酒状态,李某武自然选择了拒绝。这个拒绝举动却引来了秦某水无名的愤怒。遭拒绝后,秦某水悄悄跟在李某武身后,在数十米的行程完毕之时,猛地加速冲向对方,从背后对其发起了袭击。将李某武扑倒在地之后,秦某水不但使用拳头捶打对方面部,还用手掐住对方的颈部,脚踩对方的手,使其无法挣扎。发泄完情绪的秦某水逃走后,李某武被送至医院进行抢救,经过许久的救治,最终在2021年3月8日,由于颅脑损伤后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并发肺部感染,加重肝脏疾病的发展恶化,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不幸身亡。 同样的案例还有报道,比如: 2021年8月26号上午,黑龙江省双鸭市集贤县福利镇一小区内发生一件刑事案件,刑事案件过程在8月28日由当地警方通报,大致过程如下: 犯罪嫌疑人高某因婚姻矛盾在自己家中持刀将妻子杨某某杀害,随后刺伤了其岳母闫某某和小舅子杨某某,妻子当场死亡,岳母在抢救途中不治身亡,小舅子经抢救无生命危险,高某在行凶结束后,跳楼身亡。 3 以上案例都是发生在普通人群中的案例,那么有一个问题这种自恋障碍人格仅在受教育不高的普通人群中发生吗? 国内的精神分析家童俊在她的论文《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中研究发现,并非如此,她“运用精神分析学对自恋和自恋性障碍研究的成果, 通过对一组受过良好教育,有较浓儒家文化的家庭背景, 且有一定的工作业绩,但缺乏基本共情能力的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 最后,她发现儒家文化对这类人格障碍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或说自恋障碍人格与儒家文化中的内在本质有必然的联系。 她认为,所谓自恋型人格障碍一个基本的心理病理是:将人性中的脆弱,自私的一面压抑起来以一个过份理想化的幻影替代。这样的结果是他们既不能宽容他人也不能宽容自己。 我们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中国普通犯罪分子,深入了解才发现,我们其实是遇到了一个中国式的文化病人。 4 如何解决这一文化系统的问题呢?童俊认为,可以从教育层面做一些改变: 第一,多包容,少说教。“在早期的家庭互动中要让孩子自然地去呈现自己,少一点说教。养育者对自己人性中的暴露的脆弱要有勇气去面对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孩子去真实,去爱,去宽容。” 第二,在家庭中建立自我界限。“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中自我界限不清。这表现在父母过份地干预孩子的生活,为孩子作出几乎所有的选择和决定。诚然,养育者在孩子未成年时,需要给予孩子诸多照顾和帮助,但这与“我的即是你的”有很大的区别。这种人与人之间缺乏自我界限的人际关系与儒家缺乏对个人承诺的“人人关系”( 即个人只是复杂人际关系中一个点)有关。,按照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在个体与养育者的互动中,养育者如果充分尊重了孩子个人的权力,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学会这种行为。人有了这种自我界限后,就会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因而也会相应地负起自己的责任,就不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尴尬。也学会了区别哪儿能够界入,哪儿是禁区的未来社会交往规则。” 第三,要培养共情能力。共情是现代心理治疗的一种态度。它指的是一种能体验别人的苦和乐的内省力。 她认为,儒家传统的两个基本价值观“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表达的是自已认为不好的不要给予他人,自己想要的也要想到他人想要。这种以己推人的思维模式其实是以已为中心的,缺少一种站在他人立场了解和体验他人的能力。因此儒家价值观因缺乏这种能力,我们因而不认为它是共情的。 如何培养共情能力呢?她说,“所谓共情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人与人之间有我他的不同,不同的个体由于时代的不同,个人经历的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甚至性别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欲望。共情能力是建立在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的基础之上。我们有了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才能去发展真正的利他行为。这种能力的获得才可能帮助我们去尊重个体生命的独一无二性,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平等,尊严,独立以及理解与宽容。这是种美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它的实现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三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如何寻找最具性价比的“情绪价值”对象? (7人喜欢)
- 论精神分析的新可能:助人醒来,开始转化 (3人喜欢)
- 迷恋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欲望症状
- “精分约架事件总结”: 精神分析的真贡献与真问题是什么? (1人喜欢)
- 深扒中国精神分析史上的第一场“约架”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