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命的故事
1 儿子微笑的看着他说:“渴吗?要喝水吗?”
复查,排队。熙熙攘攘的人群,毫不逊色于菜市场。踱步于人与人之间格外艰难。
在人的尽头,是一个安全出口,左右两边分别是医用卫生间和污物堆放处。可能是因为功能区的缘故,这里的人口密集度小。一位四五十岁的男性推着轮椅过来,轮椅上坐着的应该是他的父亲,很瘦,非常瘦。
他把父亲推在这里,交待几句说,口渴的话可以喝水,自己去去就回。估计去挂号或者拿药吧。无论如何,并非去去就回。
老人家坐了一会儿,就颤颤巍巍试图站起来。周围的人都似有似无的盯着他看。可能是觉得担心,但又怕自己多心。老人家站起来了,立了一会儿,就开始缓慢走动。在找厕所。
我:“厕所在外面,这个厕所是给医生护士用的。”重复一遍。
看得出他很为难,以他的体力,走到外面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显然没有人会主动推他去厕所,而他也不打算开口向人求助。我于是敲响旁边的护士房,和护士解释了情况,护士很贴心的把医用厕所对他开放使用。
后来他儿子回来,看着老爸还坐在轮椅,很是欣慰,上前摸了摸老父亲的头,问“渴不渴,要不要喝水?”
老父亲只是摇了摇头。
2 97岁的病人
复查,排队。不同于其他门诊的房间,对面那间房的门一直开着,络绎不绝的人像流水线一样来来往往。突然听到一声惊叹:“你今年多大了?97岁了?!”哇,97岁啊,是怎样的?抬眼看去,那房门口站着一位老爷爷,他97岁?看不出来啊。又或者是儿子?没多久,老爷爷走了。更好奇了,到底哪位97岁。等了很久,门外另一位白头发爷爷进去,才看到一位身材矮小、行动缓慢的老奶奶走出来。97岁,一个人来医院,respect
3 我曾三次命悬一线
M来自贵州。有着浓眉大眼,圆圆的脑袋。光看相貌、躯体和精神面貌,怎么都不相信是去年进过急诊抢救的人。以下是他的自诉。
我曾三次被送到医院急诊抢救,每次医生都对我的家人说,救不回来了,准备后事吧。但我每次都活过来了。
第一次是十七八岁,一群人打架斗殴,被对方用长刀刺进了胸膛,刀还往下划了一段,当时就觉得胸膛一阵火辣,意识反映的快,嘴里立马大喊“我被人杀了”。附近200米刚好就是县医院,我喊完就自己跑过去,路上失血过多,最终倒在了医院门口。被抬进医院后,县医院判定我必死无疑,抢救不回来。(当时全国正在开展医改,很多县级医院改革后变为私营)那时候县里刚好新开了一家医院,新医院把我拉过去,救过来了。
第二次是在建筑工地,不慎从脚手架摔下来,又被拉去急救。又活过来了。
第三次是去年,晚上朋友们喊我一起吃炸炒蜂蛹,就去了,第二天早上大家还一起吃早饭,当时感觉身体发烫,头晕,以为自己高烧了,还没走到家门口就倒下了,又被送去急救。手术进行了20个小时,终于又活过来了。医生说是食物中毒,但是蜂蛹每年都吃,一起吃的朋友也都没事。
4 去年我差点死在医院
L来自云南。留着时下流行的那种两边剃中间留的发型。他是个爱说话、不耐委屈的人,心理吃不消一丁点不舒心,(在两人以上的关系里)有时候就演变为互扛、争吵。 而他的工作就是每天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一段短距离的交道。和M一样,他看着真不像才从死亡线上来回的样子。 以下是他的自诉。
去年感觉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可能有肿瘤。又进一步检查,还安排了穿刺。说可能有不少转移,住院,准备手术,但是手术要60万,我们一时间拿不出来。
住院的时候,我的身体每况愈下,我老婆看着我越来越黄的脸、越来越瘦的身躯止不住的问医生,为什么越治疗人看着反而越不好了?
我们家的亲戚知道我的情况后也都来关心我。我们村子里曾经好几个被确诊癌症,在医院经过治疗没有起效,只好回家自己死马当活马医,就有两个人靠着自己吃草药慢慢恢复了身体,其中一个还是个上年纪的老奶奶。
最后我不想呆在医院了,我坚决要出院。医生当然死活不同意。我就说你不让我出院,我就不付费了,或者我们找警察来讲理。最后医院同意我出院,还给我开了一堆的药,药费上万。我坚决不要,最后药也退了。
后来我们发现有份检查报告说排除肿瘤,但是医生却坚持可能是肿瘤。他们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不了解、不清楚,然后按自己的推测上来一通操作。
5 我的婚姻名存实亡很久了
S今年61岁, 来自安徽, 身高 不到一米六,身材敦实,看起来和大部分这个年纪的已婚女性没什么区别,但说起话来特征明显,口头禅是“要说不说”,没几个句子总能听到这么一个短词,聊天过程中,尤其是和相熟的人聊到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就随意可见那么点儿的“冲”。
她和丈夫是经人介绍认识结婚。丈夫是家中老幺,备受呵护着长大。成家后的丈夫并没有想象中的能干,就想玩,不做事。生完孩子后他们就自然而然的各过各的了。孩子已经成家,37岁了。
她很早就外出打工。这份工作做了有十五年的光景,见惯了生离死别,“已经看得很开了,我跟儿子说,我要是得不治之症了,不要治,不要受那份罪。”
她总说我是个能干的人。她的“能干”经我理解,其实是独立,一种不依赖其他存在而生存下去的能力。
其实她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二十年前,八万的首付,丈夫只拿得出1万, 她要借钱买房,所有亲戚都不理解她的执拗,最后是在小姐妹的帮助下成功买房。然后靠着打工挣来的钱还钱还贷,总共二十几万,几乎一个人完成。打工几十年,现在还有一笔小几十万的体己钱,她觉得很心安,“这钱虽然不多,但是在我们小县城,日子已经可以过得很好了”。
她的婚姻并不幸福,但她还是充满憧憬,体现在对我的规劝中“人还是要找个伴,不合适的不如不要,但是有合适的也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