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规范的惩戒力
从噩梦中醒来,睁眼看见熟悉的天花板,窗外蝉鸣连绵不断。至少会有几秒钟的时间,使人感到如获新生。
噩梦并没有客观的标准的定义,这种主观体验因人而异。我做过的噩梦不算多,但往往印象深刻,其内容有时虽光怪陆离,但总能在现实中寻到线索(如看过的电影、个人经历等)——从这方面说,意识的确反映于物质,但又具相对独立性。
我个人对于噩梦的界定比较朴素,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醒来后是否产生“新生感”或“解脱感”(庆幸还好只是个梦);二是醒来后由此种感性思考所引发的理性思考,是否充分、深刻(分析与反省为何会做这种梦)。这么些年来,血腥残暴,灾祸事变,厄运临头,各种类型的噩梦我都有所经历,虽然在梦中的确倍感“险象环生”,但醒来后也最多将其归因于“最近那类电影看多了”,而后随即逐渐淡忘,并不会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但惟有一种类型的梦,总是让我感到“后劲十足”:悖俗(限缩解释:仅指悖于道德)之梦。
这类梦有一个类型特征:我并非是个完全的道德沦丧者,而往往是因为某一次行为对道德伦理的违反,致使我陷入到极端矛盾、犹豫、懊悔、愧疚与痛苦的情绪中去。嗣后——似乎是出于本能,仅仅是为了摆脱此种情绪——我通常面临三种方案:
一是欺瞒,向利害关系人隐瞒所作所为,并进行自我谴责与赎罪。具体而言,即在外部关系上,视为行为并未发生,维系生活的故态;而在内心深处,探索自我救济(实则只是不想承担不利后果,即将负罪感泯灭)的理由与办法。显然,此种方案的效果并不差强人意:表面上看似若无其事,但对外部关系的维系愈是成功,所持续的时间愈久,内心的负罪感反而愈发翻江倒海般地折磨自己——我只是附随于负罪感而活着。这是违反道德伦理所自动生发之不利后果,也即道德的惩戒作用。
二是坦白,向利害关系人承认所作所为,并甘心承受一切不利后果,并“改过自新”。虽然这种方案的动机不可知——究竟是为减轻自己还是利害关系人的痛苦?但相对而言,这已经是最好的方案了,原因在于不论是对于外部关系还是个人内心,真诚均系消除隔阂、排除负罪感的最好的策略。不过话说回来,必须警惕的是,由于此种方案的实际效果不错,因此往往具有误导性与欺骗性,甚至成为个人放任其悖俗行为的藉口。前者在于,个人以后只要坦白,只要开诚布公地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负罪感就会当然消除,却往往忽视了此行为在时间维度上的持续性——坦白实质上是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瞬间的作为。况且,利害关系人的反馈往往直接影响坦白的效果,或许你会由此终局承受不利后果,即反馈结果并非如你所愿,因此负罪感并不会发生任何形式的消解,反而可能增长。准此以言,坦白是否发生个人意欲发生的效果(消解负罪感),虽然主要受个人主观意愿的影响(自己认为自己足够真诚,即为已足),但也并非全然无涉于他人的意愿。易言之,坦白的效果,并不可控。于是为了规避这一效果,使不可控变为可控,有人干脆把坦白变成一件主观的事情,全然忽视他人的反馈:只要坦白了,只要主观上认为自己足够真诚,就不应当继续承受负罪感。此种观念上的转变,使得坦白本身亦转化为一种极具诱惑性的自我欺骗,本质上仍然是道德败坏者为寻求心理慰藉的藉口,是带毒性的麻药。此点须警惕,包括这些文字,亦不排除存在为藉口背书的可能性。
三是放任。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情,一次行为后如若并不在意,而是在思想上放任其发展,则终将沦为彻底的行为上的道德败坏者。随心所欲、无以拘束是欲望的根本追求,因此,自律——作为反欲望的典型————是长期而艰难的,但堕落却可以发生在转念之间。行为首次悖俗,或许思想上、心灵上尚有负担;但是,如果未及时反省,而是采取放任的态度,则思想迟早为欲望所指导,行为则随之走向第二次悖俗、第三次……且负罪感愈发轻微,直至完全不发生。这似乎也达到了目的(消解负罪感),但代价是沦为彻底的道德败坏者。不过话说回来,彻底的道德败坏者在逻辑上似乎又是不自洽的,比如据我所知,他/她们在晚年或者弥留之际,本已消失的负罪感竟会死灰复燃,转瞬之间凝聚在一起,这使得他/她们倍感痛苦,似乎要在最后重新体味一遍痛苦的全部。
现实中,方案二是我的首选。奇怪的是,梦中的我却通常选择方案一的做法(这当然也有现实的依据)。也正是基于这一选择,才得以将这个梦界定为噩梦——梦中的我在隐瞒之下,承受着极其强烈的道德负罪感,并且因为自己的不作为、不转变(不选择方案二)而倍感绝望。能从这样的梦中醒来,不亚于重新活过一遍。
梦是人无意识状态的载体,本质即寓于这种现象之中。于我个人而言,T0梯队的“噩梦”,即为悖俗行为所生之负罪感。这种心理上的制裁,恒久而深重。由此可见《罪与罚》的深刻性:对于“罪”行而言,人内心的自我惩戒,才是最为沉重的惩罚。之所以给付方履行道德义务能够排除受领方不当得利,除价值判断与法政策上的考量外,违反道德义务所施加的制裁力有时更甚于法律上的制裁力,或许亦可成为一个理据。此外还有一点能够明确:得为规范所令行禁止的行为,绝不能与道德伦理所鼓励的行为根本对立。
方法论上,可作出结论:提升自己的底线意识与自制力,道德伦理的底线,不可突破;同时,由于不可对自制力、对人性产生过多信赖,因此避免使自己陷入易使底线模糊或者自制力衰减的环境中,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