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门的美丽世界

电影《楚门的世界》里,金·凯瑞饰演的楚门出生后就被置于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中,做着一场永无休止的真人秀。他生活的地方都是人工搭建的,身边无论至亲之人,还是擦肩而过的路人,全是电视台雇来的演员,按照剧本和导演的要求演出,只有他自己浑然不知。但楚门终于渐渐发现了真相,他决定逃离,在经历了重重阻拦后,奔向了真实世界,电影就此结束。
然而,不妨设想一下,让这个故事继续发展下去。当楚门进入真实的世界后,如果发现比起当初被剧本安排好的生活,真实的生活有着太多的不如意时,他会不会后悔当初离开的决定?假如再给他一次机会,他是否愿意重回摄影棚里搭建好的世外桃源?

也许每个人都曾憧憬过一个楚门的世界。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小说《美丽新世界》中就曾虚构过一个美好的世界。在那里,有稳定、富足的生活,饮食男女等人类基本的生理欲望都能得到充分满足。统治者设计了各式各样的娱乐,让人们得到愉悦。如果仍旧有人感到痛苦,还有相应的药物“苏摩”,吃下后能够让人忘却一切烦恼。在这个人们可以拥有“永恒的青春和繁荣“的世界里,一切都按部就班、平稳静好。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作用、地位,自出生之日就已被安排,只要安守自己的社会阶层。不要去做独立的思考,不要妄想跨越阶层,就可以幸福终老。
假如你真的有机会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你,你的生活是被别人安排操控的,你没有自由,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你会怎么想?你会不会嗤之以鼻,如此丰富的物质享受,如此充分的生理满足,这还不自由吗?你还想要什么自由?

如果真有这样的世界,恐怕大多数人会把其视为命运的恩赐。有多少人,一生都在追求这样的生活而不可得。看看今日无数考公务员的人,他们努力不懈,期盼获得的难道不就是这样的生活?
即便你有一点点不安和疑惑,觉得这个美丽新世界似乎缺少了什么。比如,不受约束、恣意的性后面,好像缺少了持久、深沉的爱;酣畅淋漓的娱乐中,艺术、文学的深刻与丰富被抹去了;无穷无尽的幸福生活里,好像没有了信仰的支点;但这些东西真的重要吗?爱不是总会变质吗?艺术与文学难道不是痛苦凝结而成的,并不断给人带来痛苦吗?信仰不是与怀疑和失望并存吗?难道为了这些东西,要放弃如今完美的物质享受?离开美丽新世界,去一个更多痛苦、更多磨难,只是多了点自由的世界?何况那自由也许只是幻象。

《美丽新世界》只是一个寓言,但其中描绘社会似乎已和今日有诸多近似之处。只是赫胥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写作此书时,还只能想到通过生物技术、致幻药物之类,来改变人的思想和习惯。如果他能活到今天,看到互联网和AI技术的发展,大概会激发他更多的灵感。
今天,我们已经在虚拟的网络上投射着自己的人生,而AI正在用其强大的算力分析我们的行为,不断按照我们的趣味、爱好、价值观,将相应的内容、商品推送到我们面前。AI甚至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能够准确把握我们内心隐秘的欲望。但丰富强大的算法并没有拓展人类的思想,带来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反而让人群更加趋同。算法把情趣相类、眼界相似的人推荐到你面前。你们价值观相同,对事物一致的看法,而在算法为你们划定的圈子里,不同性格的人、相左的意见则被屏蔽掉,仿佛并不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人可以过得如鱼得水。即便在物质生活上,他可能只处于中下等水平,他却可能拥有巨大的满足感,可以顾盼自雄。

这种令精神同质化的算法,比起《美丽新世界》中幻想出来的手段似乎更加先进。无需借助生物技术干预,只要如向囚禁笼中的动物投喂食物一样,将人们爱看的信息投送给他们,人就能够被引导和控制。而且,明明在算法的掌控中,人们却可以笃信,一切都是自己自由意志的选择。如果这种精神的满足再叠加上物质的满足,这不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吗?自由的求索,对未知的探究,还有没有必要?当你说出对现实的怀疑,说出你的痛苦,说出那些你以为重大的问题时,在旁人眼中,你会不会显得极其可笑?
楚门选择了反抗,但也许有更多的人愿意选择接受,乃至主动拥抱楚门曾居住其中的世界。电影《黑客帝国》里,讲述了一个由机器统治的世界。人类被放置在营养液中,大脑被接入网络,程序在人的头脑中构建出一个无比真实的虚拟世界。只有少数人发觉这是一个被囚禁、被操控的世界,他们选择拔出网线,逃入真实世界,成为掌控自己命运的自由人。但真实世界里荒凉、贫瘠,逃离的人们不断陷入被机器人绞杀的危险中。于是,自由人中出现了叛徒。他叛变时的要求,就是要机器把他放回到虚拟世界里。即便他知道那一切都是虚假的,他也不再愿意接受真实的苦难。
楚门在那个巨大的摄影棚中,有漂亮、温柔的妻子,有善解人意、忠诚贴心的朋友,有稳定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剧组炮制出来的报纸上写着,他居住的地方是全球最佳居所。如果不断有人告诉你,目前你生活的环境、你的工作、就是你最好的选择,即便你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世界,你还有勇气放弃目下的一切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