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铜制牛车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
唐陶牛、汉铜牛、宋画牛。
中华大地春盎然,神州无恙黄剑博。
天下既定,民王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
从魏晋到初唐时期,上到王公贵族,下到普通百姓,人们纷纷以乘坐牛车为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以陶牛车入葬,是一种全国性革新式的葬俗。
在中国人心中,牛是辟地的神兽。除了作为生产工具以外,也是奉献给神的重要祭品。在古代牛、羊、猪三牲之中,牛最珍贵,非一般人所能享用。我国文字中牺、牲等有与祭祀有关的文字,都以牛作为部首。正是由于牛在祭祀方面的重要作用,古代礼器祭器中,以牛作为造型纹饰,以表达人们对神的敬意。
我欣赏过北朝铜牛车是北朝时期的铜牛车文物和山西博物院藏唐代铜制牛车。
这套牛车由牛、轭、长辕双轮车厢组合而成。撞车的黄牛身躯壮硕,头上套有络具,颈上有轭,轭两侧各有半圆形环扣接车辕。车厢作长方形,后开门,前厢板上铸出直棂空格。厢顶覆蓬盖,前后出檐于车厢。双轮作圆形16幅。此式铜牛车,发现仅此一例。
千百年来,牛孔武有力而能担当重任,耕地、拉车、负重,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帮助。牛无私奉献的品性也被世人所推崇。出于对牛的喜爱。古人选取牛的艺术形象,广泛应用在器皿、兵器、工具、用具、乐器、装饰品上,寄托纳福迎祥的寓意。
根植于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丰厚沃土,牛与中华先民结缘深厚。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往往与踏实、忠顺、勤奋、厚道、质朴、坚毅、无私奉献等诸多优秀品质相联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的独特精神意蕴。






山西自古就是农业重地。在机械尚未发明时,牛是农民的“拖拉机”,位居六畜之首,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帮手。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社会中,它是人们亲密而又善良的朋友。人与牛,共甘苦,同劳作,寄托着人生美好安定的向往。耕牛负载农耕文化的事象,亘古一脉,源远流长。
#黃劍博采風追影 Jumbo Huang #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Heritage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