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骚扰”事件层出不穷,却还是被“看不见”甚至默认!
前言:“性骚扰普遍”,却被“看不见”甚至默认
关于“性骚扰”,在社会之中一直都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它在我们现实生活和工作之中,相当常见,时常以各种形式出现。然而,尽管“性骚扰”事件层出不穷,非常普遍。但是这种“常见”却没有导向被重视,被看见,而是经常导向被忽视,甚至被默认。这实在令人深感忧虑。
目前来看,我们所看到的被曝光的性骚扰事件,只能说是冰山一角,而且它们的曝出大多数都依托于被侵害者的勇气与决心。而ta们如此大的牺牲,也才只能微微撬动了一点“性骚扰”的结果。整个社会对于“性骚扰”的共识和防范,无论是人权,法律还是社会公正的问题看待上,目前来看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跨越。

图|《不完美受害人》
关于“性骚扰”。在我们的内心还是有诸多迷雾存在。
究竟怎么样的行为才算是性骚扰,遭遇性骚扰之后到底应该如何捍卫自身权益?以及,我们在不同身份,不同角色视角之下是怎么看待性骚扰的?接下来,我来带大家好好盘点与探讨一下“性骚扰”的有关问题,希望可以揭开更多盲区真相!
01、性骚扰一直被热议,但遏制措施仍显有限
2024年7月21日晚。一起“性骚扰”案件在微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快冲上热搜榜第一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王迪发文,实名举报自己的导师人大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王贵元教授,曾在2022年5月对自己实行猥亵以及性骚扰的行为,并且还要求发生性关系。王迪坚守底线,坚决拒绝。
在之后,深谙学校规则的王贵元开始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威胁王迪,让其不能顺利毕业。
以上,王笛的所有描述,都有录音以及聊天记录的证据。

这一次举报视频发出来之后,如一颗重磅炸弹一般迅速引爆了社会舆论。人们纷纷为王笛的经历打抱不平,愤慨不已,网友们对此类事件零容忍!纷纷要求彻查王贵元!
人们又一次恍然大悟,看起来功成名就的教授原来如此表里不一,如此虚伪不堪,背后如此肮脏。他们表面装着为人师表的样子,背地里却打着占有学生的打算。他们的虚伪和恶劣行径让人愤怒!
而最让人觉得寒心的是,他们竟然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要挟学生!这样的举动实在让人唾弃!

在事件被曝光的第二天晚上,中国人民大学发布通报,王笛的举报内容全部属实!王贵元教授被开除党籍,撤销教授职称及人大教师岗位任职资格,取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解除所有聘用关系。而且关于更多细节的调查,海淀公安分局已依法介入。

“性骚扰”事件的每一次出现,我都有关注。然而,尽管我们在关注,在讨论,在热议,可从现实层面而言,对于性骚扰的遏制措施仍显有限。
“性骚扰”问题好像总是被指向一种灰色,想要明着解决它怎么看都有难度!
02、性骚扰定义的模糊,让施暴者有了可乘之机
性骚扰问题之所以棘手,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它的定义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目前来说,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对于性骚扰的界定是不一样的。但在大方向上,人们对于性骚扰的理解还是基本一致的。
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点:
1. 性骚扰主要和工作场所或学习场联系在一起。在很长时间,性骚扰是与“职场”是绑定的。
2. 性骚扰不仅包含肢体接触的行为,也包括口头调戏的语言、色情图片的骚扰。
3. 性骚扰在一般情况下不构成性犯罪。这种骚扰并未触及法律的底线,但这并不代表它不算是一种严重的侵犯。性骚扰的核心在于对他人尊严的践踏。这是一种有损他人人格尊严的性侵犯。

我们从以上关于性骚扰的定义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无论是何种形式,何种程度的性骚扰,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受害者是不需要的,受害者是不接受的,受害者是不主动的。
而且被性骚扰虽然有可能不会触及到法律层面,但是受害者在心理与生理上是不舒服的,是受到伤害的!
而也就是因为如此,让那些实施性骚扰的人有了可乘之机!

在职场、学校乃至日常生活之中,有一些人用自己的权力与资源来做靠山,对弱势的一方做出下流、卑劣的性骚扰行径!他们甚至都不会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他们甚至会认为是理所应当!
这些施暴者根本不会切实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多大的麻烦与伤害!

他们也许还会沾沾自喜,还会在自己的欲望与权力之中自鸣得意!这样的事情,可真不少!它们潜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之中。

03、施暴者“性骚扰”的动机
在去聊受害者如何防范之前,我认为有一个更为关键的点需要先去聊聊,那便是“施暴者的行为动机”。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最近闹的比较大的“性骚扰案件”,很多时候涉及的都是一些我们认为值得信赖的“好人”甚至楷模人物!
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和形象被民众广泛接纳与青睐,结果他们却被曝出性骚扰,背后的真相令人大吃一惊!
这种类似事情的出现会让人匪夷所思。这里的名单有的是曾经笔耕不辍的调查新闻工作者章文,有的是央视舞台上闪耀的主持人朱军,还有学术界的翘楚如中山大学的张鹏教授,著名编剧史航,甚至是北师大刑法学院的院长赵秉志。

这些人在之前给人的形象气质俱佳,可是在另外一面,他们却有着令人不敢相信的恶劣行为!
在他们陷入风波之后,往往会引起很多人的议论,可是舆论的声音通常不会是一边倒的!有人站出来为他们作证,述说他们日常的为人与品行!以此,推论出他们不可能做出性骚扰的举动!
然而,这种论断其实是非常偏颇的!这是因为一个人是复杂多面的,而且我们从人性出发,人就是会在对待不同群体的时候,展现出不同的面孔,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姿态!

而他们之所以会在一些场合,对一些人,实施性骚扰,这最关键的点在于一种权力关系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为他们创造了“机会”,这让他们做出了平时认为不恰当的行为!人性的欲望在那一刻得到放大!
所以,很多时候,“性骚扰”的出现都发生在权力严重失衡的时候。在职场上,这种失衡表现为领导对下属。在校园中,则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不当干预。如此来看,我们也不难理解,那些看似优秀卓越的人甚至道德楷模,为何会走向背离道德甚至法律的道路!
正是因为权力关系发生了变化!权力的倾斜,如同一块扭曲的镜子,放大了那些手握重权者的妄为与不当行为。

平时,你看他们挺好的,挺正常的。那是因为,你没有进入他筛选的名单。而假若你真的进入了那个名单之中,你就可以看见原本正常之人会变得你认不出的扭曲与失控。
04、性骚扰行为的举证难度极高
在近来的类似事件发生之后,我们也会发现一种现象,一些“性骚扰”事件在一开始的时候会引发广泛关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之后会逐渐不了了之。
那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其实正是在于性骚扰性质很特殊,特殊点在于性骚扰不是直接的性侵犯,它更偏向于一种严重的心理尊严伤害。
这使得受害者很多时候只能进行民事诉讼,公安机关往往不会受理!
那为何会这样呢?关键问题在于性骚扰行为的举证难度极高。性骚扰往往具有隐私性、隐蔽性的特点,性骚扰往往发生在私密场合,没有第三方在场,由此想要拿到充分的证据,难度非常大!

除此之外,在近来的一些“性骚扰”案件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证据”的不采纳!怎么说呢?
比如说,受害者试图通过网络聊天记录来证明自己的遭遇。可是施害嫌疑者同样也可以提供另外一个视角的“聊天证据”以说明自己和“受害者”是正常关系。所以,聊天记录很多时候根本无法成为决定性的证据!

从聊天记录中,人们很难准确判断是否存在性骚扰行为,其中一些看似露骨的信息甚至可能给人造成一种你情我愿的错觉。

可是假若我们稍微变换一下视角,重新审视一下我们所看到的“你情我愿”,或许可以看到背后深藏的动机。
在巨大的权力压制面前,弱势方是有极大可能性迫于压力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这种可能性在职场和学校之中出现的尤其广泛,比如说,一个人是否可以留在公司,是否可以顺利毕业。如此大的利益相关,这就是权力压制。

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的行为和选择会受到干扰,一些行为会是妥协的结果。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同样也可以用在这样类似的场景之中。很多行为和选择的做出,也许真的是万不得已。
05、将自己置于舆论的风口,才有获得救济的可能
从上文我们已经了解到,想要获取充分的性骚扰证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如此不容易是不是就意味着被骚扰的受害者只能保持沉默?那这种方式是不是在助长侵害者的嚣张气焰呢?另外,现在来看,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把性骚扰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助舆论的力量推动改变,似乎是最有效的途径。
可是,在很多情况下,把问题公开并不那么明智,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除此之外,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把它公之于众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
有理由相信,在事情过度曝光之后,假若事情发展没那么顺利,它必然会对受害者造成极为强烈的心理伤害。这也许会让受害者对于某些特定群体产生反感甚至恐惧。更为严重的说,会波及受害者的未来职业发展、生活等多个方面。

很多人选择沉默,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在主动掩蔽真相,而是因为担心社会眼光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上文所说的“性骚扰”的证据不明确也许会导致社会关系的误解,这对于受侵害者来说,是难以承担的。

以近期“人民大学”的事件为例。我们便可以看到一个很深刻的现实。
那便是,当个人“被性骚扰之后”,无论是单位还是学校等机构所提供的求助渠道、调查渠道都显得相当乏力。要不然也用不着非要在互联网之中去控诉!
许多性骚扰防治制度,都是名存实亡,形同虚设。它们更多只是一个表面工程,真正出了问题。这些制度并未展现出有效的解决能力,有时甚至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对于“性骚扰”这样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有效、人性化的解决途径才行!而不是只能依靠网络曝光解决问题!
06、希望这次的事件能成为一个转机
7月22日,清华大学刑法学教授劳东燕对“人大教授性骚扰女学生”事件发表了微博文章:希望这次的事件能成为一个转机,改变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对性骚扰的乡愿氛围,并促进反性骚扰常态机制的建立。
清华大学刑法学教授劳东燕,说的真的很准确!

这一次性骚扰案件,应该可以成为一次转折点!在这一次事件发生之后,产生的反思与行动,不应仅限于校园内部,更应成为社会层面对待性骚扰行为的共同态度。
面对这样的挑战,反性骚扰、反性侵制度要相应的建立与完善起来!建立是第一步,关键是要有可执行的方案!
这应包括性骚扰的预防和识别机制、便捷的投诉与举报渠道以及公正高效的处理流程。当合规体系被激活时,我们必须确保受害者能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投诉和举报性骚扰行为。
针对企业如何有效防止性骚扰问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沈建峰给出了建设性意见。
沈建峰说,对企业来说,为了更好地防止性骚扰,保障制度的可操作性,可以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明确列举特定性骚扰行为+兜底规定的方式,明确禁止性骚扰行为。

我想,这是一个既实用又具有前瞻性的提议。社会的各个机构都可以借用这样的方式,来保护我们的职工、学生免受性骚扰的侵害!当然,性骚扰想要完全解决,那还是任重而道远!整个社会的反性骚扰工作还有许多内容要完善!期待可以看到有关性骚扰的更多讨论、实践与改变,希望这个社会会愈来愈好,有一天我们可以真的生活在一个没有性骚扰的社会环境之中。
以上。
全文完。
本文4500字,长文一篇,感谢读完,我的朋友!
-
嗯喵~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23 22:57:18
热牛奶和想象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代人最需要破除的执念 (1人喜欢)
- 专栏|拧巴和起点 (1人喜欢)
- 在变动的时代,不要过分沉溺于沮丧 (1人喜欢)
- 想一想你的初心到底是什么? (1人喜欢)
- 要不然就干脆别读了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