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省力省钱高效搬家?
搬家不是一天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时不时会蹦出来的idea。
对于住在大城市的租房族来说,一年后要不要搬家,搬到哪,要不要在家附近办健身卡等问题就像脸上时不时冒出来的痘,分散人的注意力,让人有点心烦。物和事,多多少少都会占据人的一些心力。
具体到搬家的过程,每次最主要的拷问是,我怎么会买这么多东西!如同年末对着支付宝账单和微信账单:我怎么会买这么多东西!
搬家还能牵引出来很多情绪。懊悔:我的钱都去哪儿了,不该买xxx和xxx以及xxx。疲惫:这东西真能打包完吗,要不要再多买5个纸箱。怀旧:这个东西是xx送我的,可惜我们渐行渐远了。(想起《头脑特工队》里的怀旧老奶奶)疑惑:买房有必要吗?什么时候能买房?买了房是不是就更稳定了?(啊?我买不起,打扰了)
最后面对无数杂物,内心仰天长啸,但还是要忍着腰疼,勤勤恳恳打包。
于是,优化「搬家」这件事情,就变得必要且有意思。SOP的重要步骤和过程,都还能提升,让搬家系统更合理。

与物品说「谢谢,再见啦」
第一步是断舍离,问自己,哪些东西不再让我怦然心动了,哪些东西我不再需要了,哪些购物行为我需要改变,最后的拷问,都是关乎自己与生活方式的。
你的极简一小步,地球环保一大步。
平时可以假装囤积的东西不存在,但是搬家的时候,就不得不诚实地面对每一件物品。
非常容易的开始是,处理掉绝对不需要的物件。用不上的塑料袋,不会再看的书,几乎没用过的杂物,无需保存的文件,不再适合自己的衣服,选择捐赠、转卖或丢弃。
让物品流动起来。

相信自己的判断。你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更不会从深不见底的收纳箱里翻到这些东西。当一个收纳箱摞到另一个收纳箱上面,那么最底下收纳箱里的东西就很可疑,因为只有极小的概率,它会被打开。其实中间的收纳箱也挺可疑的。(柜子还挺高哈)
我这次搬家扔掉的东西有:猴年马月买的护肤品、化妆品、面膜、眼罩、口罩、擦眼镜纸、文具,以前买买买和轻信广告的毛病比较严重,导致花了不少莫名其妙的钱。
另一个能极简的地方是厨房,瓶瓶罐罐和有棱角的厨具比较多,打包的时候很麻烦,张开大垃圾袋,动手清理就变得诱人。我高估了自己做出美食的能力、频率和决心,一些调料、食材要不放到了过期,要不根本没打开过,只能扔掉。
还有什么切菜神器、料理机、烘焙用品,都是源于对自己的不了解和不真诚。认真的吗,咱真的不会也不想炒土豆丝、凉拌胡萝卜丝、喝果汁、做肉丸子、和面和做甜品。吃碳水很少的我,面对两年前买的2.5kg大米,无奈地笑了。
好,我不理智的消费脑绝对是造成家里物品爆炸的原因之一。但是,hold on,护肤品和化妆品的小样、袋子包装的调料,有些不合理。一个是塑料污染,一个是一点都不好用!
小样虽小,却是永远不会被用到的、永远用不完的「神奇」物品。为什么买50ml的两瓶某精华,发一瓶50ml装的,10小瓶5ml装的,这个促销真的有必要吗(商家也没说寄来的是一堆小样),或者能不能多给一个选项,有人愿意要两大瓶,有人可能想要一堆小瓶子。再者,口红才该考虑做小尺寸吧,假设三支口红同时开盖,一年内大概率是不会被用完的,然后就过期了。
袋子包装的调料,不方便使用,也可能会造成塑料污染。袋装物品的bug是,它们需要被装在瓶瓶罐罐里,瓶瓶罐罐需要被放在置物架上或者收纳盒里,一整个套娃行为。
打包不如稍微随意一点?
断舍离一定要自己做,其他的诸如打包、搬家、保洁都能外包。但是,出于经济和舒适的考虑,外包的活儿自己还是要盯着,该动手还是得自己来。可以为这些事项设定一个预算,在app上对比一下价格,看一下不同服务的好评,列一些list。
做完断舍离后,我窃喜,东西不多了,可以自行打包。加上新家和原先的房子格局很不一样,需要重新整理和布置物品,就把打包和拆包的活儿揽了下来。
结论是,无论怎么断舍离,还是有很多东西要带,尤其是一些零碎,如卡片、头绳、牙线。各种电器的充电线,长长短短,既不美观还占地方,型号一样的,留1-2根就行了。
Netflix关于极简的纪录片里,两位践行者乔舒亚和瑞安的全部家当可以被放进几个纸箱子里(佩服),在他们前往不同地点做新书签售会的一个月时间里,两人分别只带了一个小行李箱。
但若是在一个地方安家,生活物品是不是不可避免地就会越来越多?以及,舒适生活是不是意味着要拥有很多物品?

光是厨房,大小家电、餐具、厨具就足够多了。好像一个物品只能专职做一件事情。热水要有热水壶,喝咖啡要有咖啡机,清洗的东西又分别有着不同的逻辑和样貌。养生壶、茶壶、榨汁机、便携榨汁杯、便携养生杯、咖啡杯、马克杯、保温杯……
阶段性吐槽完毕。
我一开始打包还是分门别类,渐渐就因为形状各异的东西占不满纸箱的空间而逐渐失控,日常杂物和厨房用品一起打包,能塞就塞。
不过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开箱的时候,有些手足无措。打包随意,拆箱的时候就得加倍还出去没尽的努力。可转念一想,开箱的时候,对每个物品该去何方心里有数的话,乱一些,还是能把它们处置好的。

事后复盘一下,要根据物品类型分门别类打包,购买尺寸、材质合适的搬家纸箱(常用60*40*50,小物件就买更小尺寸的箱子)、搬家(垃圾)袋、大型编织袋、泡沫、快递中转袋(结实)、工业保鲜膜、气泡膜、封口膜。
要是对大小没概念,可以买个卷尺比划比划。到新家后,买地毯,买桌布,测量也很方便。
胶带、剪刀、记号笔不要急着打包进去,等到最后再单独带走。到时候拆箱也需要剪刀/美工刀。
有几个小tips可以注意一下。
重要物品随身携带:如证件、重要文件、珠宝、现金等。
搬家前后各需要几天时间来过渡,必要的日常用品,如洗漱用品、换洗衣物可以单独打包,像旅行的行李一样,在旧家和新家的几天缓冲期内,确保生活的方便性。例如我朋友之前搬家,她每天习惯喝咖啡,那么热水壶、马克杯和咖啡,她就是分开打包的。

我之前用过货拉拉和蓝犀牛搬家,态度、专业度最好的是蓝犀牛搬家,价格也比较合适。师傅搬东西没有一句怨言,干活麻利,甚至直接帮我把快递点的一箱水从屋外搬到了屋内。
给自己时间逐步安顿下来
在搬到新家之前,安排电器清洗和保洁上门清扫。例如清洁冰箱、空调、洗衣机、抽油烟机等;列出需要清扫的区域,除了「做好表面功夫」,沙发后,衣柜顶都是容易积灰的地方。
打开做保洁、维修的app,有除蟑螂、全屋消毒、各种打扫服务,按需选择,定时清洁。
柜子、玻璃、帘子等都弄干净后,就能搬进来了。

就像搬家前打包是一个几天的过程,搬家后收拾也需要几天、甚至几周安顿下来。尤其是到了新家,断舍离过后,决定「重新做人」的我们,一定要规划一下各类东西的摆放和收纳位置。
开箱是另一次断舍离的好机会,再次审视自己的杂物,没地方放能怎么办呢,权衡一下,是得和一些东西说再见了。
在归置物品的同时,购买新家需要的东西。是的,一边扔一边买。别担心,极简仍在心中,仍在用理性脑购物。我买了地垫、健身的自行车、哑铃(图一个在家健身方便阻力小)、香氛、橡胶手套(隔着手套做家务提升幸福感)等。还给椅子脚套上了防滑静音的小套子,减少噪音,文明你我他。这样就不得不抬起椅子来移动,顺带做了力量训练。
新家收纳空间比较大,重新整理了衣物,把它们分类好的感觉好爽。
都弄好之后,还要做好维护工作,每日一小收拾,用完桌子及时清理,衣服挂在衣柜里,粘粘床铺上的小毛毛,每周一大收拾。

简单生活的样子是?
我向往极简生活(懒人生活?),魔幻如垃圾桶不用倒,万能厨具搞定一切美食,家里不会积灰,床单被罩永远干净。(扯远了)智能家居能实现到什么程度?活儿多少还是要干的,保持大脑和手脚的活跃,但无需到《源代码》和《黑客帝国》里只需刺激大脑,便能感受到「活着」的程度。

那么极简生活的阈值便在于,舒适生活但不感受到物品和消费对心力的压力。胶囊衣柜的容量可以适当增加,喜欢快手食物就买一个烤箱,日用品最多只囤1-2个月的用量,发挥智慧一物多用。
大城市是热闹的,有活力的,但有时候也会看看村里,或者小地方的小洋楼,或者带院子的房子,出门面对的是绿植,而不是另一栋小区楼。居住环境是生活方式和心境的一部分,最终调试的,还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样子。


最后,记得与上一个房子好好告别,谢谢它的关照。有个朋友之前住在公寓里,每周有保洁阿姨来打扫,楼下还有一位保安&保洁的大叔,朋友每天会和他们打招呼,没有很多交流,但是彼此都很友善。朋友搬家前,给他们了一些钱,很感谢他们的照顾。
搬进新房子,就要每天和它好好相处。物件虽无声,却也是宇宙间与我们互动的存在。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