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大考研哈工大,综合成绩第一,关于抄绘与快题的思考

转自: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韩小萌
烟台大学 本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硕士
2024建筑学学硕方向综合排名第一
嗨喽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分享自己的考研经历,
今天主要想分享一些抄绘、快题以及考研的一些经验
01 考研
我是从22年12月就开始考虑择校的问题了,当时的梦想还是同济大学,总想着去上海看看,过完年看了看大综合就感觉自己一战上岸有点悬,当时碰巧本科报东南的学姐考得不错,让我看到一些希望,2月就开始向东南努力了。23年4月,又发现东南发的招生计划人数减少很多。在综合考虑下,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最终选择了哈工大。就在23年5月,终于安下心来开始准备初试了。


初试的准备过程比较按部就班,5-7月经常去图书馆看网课,7-9月去了哈尔滨集训,9月开始每天早上就会在建馆走廊里背书。
2024年2月出了分数,388分,查到分是开心的,看到机构给的大概排名是焦虑的,因为深圳只有15-16个名额,还是比较难说的。所以在查到初试成绩到复试名单公示的这段时间反而是我最无力的时候。导师定不下来、无法安心学习、也在逃避“如果没学上”这个问题。那个寒假就勉强做完作品集,收到一个不算拒绝的邮件,就返校开始准备毕设了。
3月中旬出了复试名单与招生计划,我的初试成绩是在第10名,收15人,情况好像比我想得更严峻一点。那段时间有点背水一战的意思了,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复试翻盘的一员。所以当时也拿出了准备初试的劲头,每天在走廊里背材料、模拟面试,两天画一套快题。终于在3月31日,结束了复试。
考完之后没想很多,只觉得自己问心无愧,正常发挥了,完全没有想到能够逆袭成为学硕第一,尤其是复试快题分数,真的非常感谢当时没有放弃的自己。


02 快题
整个备考过程中,最头疼的还是快题。因为是改革的第二年,可参考的经验也不是很充足,只能自己摸索前进。尤其是占60分的建筑研究设计比较头疼,想在分析图与剖面图多点下功夫。
当时为了和别人画出不一样的分析图,我会去pinterest上看一些分析图,然后把他们转化成快速简单的表达,不断积累、转化,应用在不同的题目中。

下面这张是我当时在公众号刷到的一个案例,觉得这个剖面很有意思,后来也转化在了快题中。




哈工大初试快题要求为:B5,黑白,60+90分的模式。而今年是从传统快题改革成891的第二年,想跟学弟学妹们说不用去焦虑,万变不离其宗。快题的学习状态可以分为:积累和练习两种模式。无论是解题训练还是成图训练都是这个道理。


今年复试快题要求是A3,可以上马克,是比较“传统”的题目。初试结束后的寒假可以针对性地练习一下马克笔以及A2/A3排版模式,考场上正常发挥就可以了。
最近有一些低年级的同学向我咨询考研的事情,我想给低年级同学们的建议是:不用过早的去焦虑这件事情,可以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去实习、做竞赛,去开拓视野。因为我是从23年5月开始比较认真地准备考研,之后就是按部就班的画快题、背理论。如果想提前准备一下,可以将重点放在抄绘与背单词上。


03 抄绘


在低年级的时候,我抄绘了一部分的《建筑空间组合论》以及比较基础的结构示意图,这让我对建筑有了一个比较基础的认知。


大三在b站看了一些经典案例的讲解,对大师作品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入的抄绘,当时非常喜欢扣一个图的细节,所以往往总结好一个案例需要很长的时间。
现在看来,我认为大三可以分建筑类别进行抄绘——比如这次作业是博物馆,那就可以在前期进行公共建筑类的抄绘。抄绘的重点放在:功能分区、空间营造以及造型处理三大基本点上,在明确好这些后,可以再去抄绘它方案“独一无二”的点,比如方案生成、场地营造、构造节点等。这样不仅可以更高效率的进行抄绘,也可以对这个建筑类型有一个快速的认知。


大四年级开始,开始进行了针对快题的抄绘。
在备考前期,我主要是从“输入”——也就是快题考察重点进行分类总结抄绘。包括但不限于:特殊流线处理、特殊空间塑造、古树、厂房加建、场地高差、城市空间等。这个阶段就可以不用再去过分地追求图面的美观,抄绘的重点放在案例是怎样解决的这个问题,以及怎样运用在自己的快题中。


在备考后期,我将抄绘重心放在了“输出”上——也就是最后的图纸效果。在确解题没有大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对自己薄弱的方向进行强化,包括平面图、剖面图、轴测图、分析图等。最后我把自己画的轴测图钉在一起进行对比,可以更直观的看出自己的变化。





最后想跟大家说,考研是一个战线比较长的考试,希望大家都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有的时候学不进去也不必逼自己。考研真的只是人生中的一小步,做到尽全力就好了。也请大家相信: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