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周新书精选|从共病到共生,一段母女共同下坠又相互承托的关系变奏
No.1
人类学家刘绍华与母亲接连确诊癌症与阿尔茨海默病,人生中场,重症罩顶,她以学者与病者的双重身份,记录了母女这段生命旅程。
老病死苦,恰似出生一样是个过程。接受贯穿生命的每一段历程,就是丧失意义和重获意义的交替循环。真正的照护完全可以成为巨大的意义源泉,因为枯萎几乎和成长一样重要。——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No.2
本书通过大量波伏瓦的作品、访谈、经历等一手资料,呈现这位女权主义理论家对友谊、爱情、育儿、衰老等“人生大事”的观点和她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实践。
蓝色闪电:一份女性真实生活指南✖存在主义哲学导读,作者基本按照《第二性》的结构来安排全书,不乏新思与洞见,一部贴近现实的、当下版的“第二性”。
No.3
当代法语文坛桂冠作家让-保罗·杜波瓦代表作,在绝望与诙谐中刻画普通人缓慢崩塌的生活。
关于一个陷入困境的梦想家的动人故事……轻盈中闪烁着残酷的现实主义之光,二者实现了完美平衡。——《金融时报》
No.4
本书是瓦尔达访谈文章的合集,收录了1962—2008年间她接受的21次采访,涵盖其电影生涯的完整轨迹和诸部作品。
大概她是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女导演,也是在我看来最具有生命感召力和形象感召力的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戴锦华
No.5
“光就像水,拧开水龙头,它就出来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短篇小说精选集。
Melodyaa:读的时候仿佛回到盛夏下午三点的漫长午睡里,梦压着梦,在下一个梦里以为自己醒来,睁着眼睛做梦,梦里充满欢乐的死亡气息。最终挣扎着睁开眼睛,窗外是灰蓝色的傍晚,就像幽灵船靠岸。
No.6
陀氏以其独具匠心的文学创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受困于家庭和社会桎梏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揭示了一个灵魂如何在苦难中寻求自我的救赎。
没人比我更娇弱:王小波盛赞的陈琳译本,翻译没的说,是我喜欢的老翻译家的味道,封面也好喜欢,唯一的遗憾是陀氏没写完。
No.7
本书勾画了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觉醒与社会演进相交织的画卷,展现了女性主义与国家、文化、个体自由之间的复杂互动。
No.8
通过真实的案例和科学的分析,揭秘人类思维的局限及其改变之道,教你学会如何改变我们所关心的人的想法,而不损害关系本身。
xingfuyxh: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深度说服的策略和效果的阐述。有效的说服不仅仅是言辞的堆砌,而是要有对人性、情感和心理的深刻理解。在争论中,我们常常被情绪所左右,忘记了与对方建立连接的重要性。而真正的同理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从而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No.9
本书为扬之水2012—2019年七次赴日本参观奈良博物馆正仓院展览的观展笔记,同时附扬之水日本旅行观展日记。
南风尉明:行文有诗意美,装帧设计有形式美,高清大图感受文物美,各种攻略带来的实用美,以美的方式,品读相传千年的正仓院珍宝。你可以将它放在随身小包里,或是床边、客厅的柜子上,随时拿起阅读,让诗意文字充满那些生活、工作的零碎时间。这真是一本了解正仓院及唐代文化的必备读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东西就更轻松了。
No.10
本书对西方神话学历史和理论的介绍客观全面,论述深入浅出,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西方神话学的历史和现状。
“豆瓣一周新书精选”基于前一周豆瓣用户对近期新出版图书条目的标记行为(想读、读过、评分等),每周发布一次,为你呈现一周内的精选好书。
-
理想国imaginist 转发了这篇日记
《“娜拉”在中国》入选。“娜拉”形象在中国的衍变,使得“娜拉”精神有时并不完全为女性服务,无法使女性从当时的困境中解脱。出走,但是走向何方?不断强调“做一个人”的论调,其实可能是一种陷阱?
2024-07-26 16:27:17 -
能说狗话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26 13: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