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五個地方|202406
2
HKMoA
香港藝術館
看吳冠中,純因《好物有型》暫停展出。
沒想到來香港看江南。小空間、黑白灰,除了牆壁三色區隔,銀灰畫框、黑畫框依次對應。奶油質地的顏料,像塗蛋糕一樣塗畫布。黑白灰打底,點幾粒加了糖精色素的油彩,柔和或明豔。內斂版本的抽象表現主義,波洛克看了不夠狂野,羅斯科看了明媚三天。


投影吳冠中原話的三個隔斷,色彩都是在灰黑之間切換,投在白紗、黑牆、亞克力透明板三種材質上。框住詞句的三角形或矩形,把畫面切分成乾淨利落的幾何,詞句淡入淡出,加柔光,慢性子。
只有這些簡單的微妙變化,動靜小,氣氛足。


展廳外的合作項目,很驚喜。
一排不規則石頭吊在斜坡上,每塊石頭高處系著一根長塑料細管。水流定時從細管流到石頭上,順著滴落在坡面。細細的水,自由落體,形成一面流淚的坡。
斜坡背後是維港,整個畫面仿佛天落雨,雨落在石頭,人為模擬自然景象。

成立於1962年的香港第一所公營美術館,在HKMoA總見到小學生組隊參觀。頂樓兒童區《細世界明日樂園》製作用心到讓人感動。
盲文也是有色彩的。盲文和中文一樣字體大小、一樣位置居中。沒有哪個是為了裝飾。
論:如何讓不同能力的人,在藝術館一樣有尊嚴。



“藝術沒有對與錯”等四個互動思考、給傾向安靜的人單獨設置閱讀空間,繪本選擇“世界公民”主題,從漫威“超人”的白男設定引入批判性觀察思考。
每個頁邊貼膠帶保護不折損,這種笨方法還在用,瞬間回到小學。


和M+一樣臨海,HKMoA的看海方式常是坐在館內長凳、推門出去和遊客站一起,更多作為一種交通選擇。
可能因為年份久,加上小行李寄存櫃免費、尖沙咀交通方便,這裡的氛圍不像待客,導覽手冊和活動海報的設計風格屬於家常菜,不是融合菜fusion。來來往往允許疲憊、允許不精緻,大可以當個臨時歇腳處,打個盹。

不抱希望地走進外銷藝術展廳,展覽氛圍和年齡像上海博物館。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不趕新潮、沒多大野心證明自己,老老實實、本本分分、中規中矩、足夠認真。
多媒體互動區域,沒有多少高科技(花哨),不玩大詞/術語/概念,街巷小販的形象設計彷彿中學課本畫風,臨界角落處還放了一條木頭小長凳。外貿這件事,廣州從18世紀就開始了。難怪如今跨境電商同樣風生水起,無論生意大小,跨境做買賣養活自己是幾代人的習慣,環境薰陶出的天份。

在不用翻譯的情況下,為了做生意,18世紀就有廣州人學英文、外國人學中文(準確說是粵語),配套詞典厚得很正統。
猜想當時學語言,實際多是野路子。見到誰會,就請教學學,臨到場上附帶手勢比劃,和現在差不多。只是這些沒有文本素材證實,正史不紀錄,民間拿它們當故事口頭講。

外銷畫,為了迎合彼時西方的審美,由中國人畫、銷往海外。
中國畫師,按西方顧客需求定製生產。這和如今跨境電商b2b、平台站、獨立站的商業模式,極其相似。彼時廣州的優勢是畫師大省、供應鏈強。
香港作為東西方的交匯點——除了文化、政治層面自上而下的敘事,民間自下而上務實地用腳投票。地理位置、商業政策便利之外,想過好日子的百姓,知道兩塊土地的水溫哪個對自己有利。


3 JCCAC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看的第一個改建活化項目。
大樓前身是1977年落成的政府工廈「石硤尾工廠大廈」,2008年開幕,現在多是藝術家和文化團體工作室。貨梯貼滿海報後,粗糙都顯得有理由。





看到少了兩面牆的空地,忽然有在這裡開工作室的想法。
周圍鄰居有畫室、陶藝、印刷、攝影等,安靜、偏僻、要費一番功夫才找得到。
六月傍晚的過堂風,夠舒服。
《華芳》攝影小展。從1842《南京條約》到1846英方希望引入賽馬活動而修建跑馬地,近二百年後的今天,賽馬會在香港的身影就像吃早餐要配冰茶?參與保育活化項目、公園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八層樓,一層層走上去。最後坐電梯下樓,天已經黑了。
遠處升騰的雲、安置房外立面的色彩、樓下足球場鍛鍊的人、矮房頭頂的綠草坪、工作室後門一側擺著不少花盆,甚至看得清對面樓裏那個中年男人,穿著白背心還是沒穿上衣?在陽台收衣服。 天黑之後去附近走走。
周圍的藝術氛圍,至少現在還沒被這棟樓影響,它是它,別的是別的,設計感、美都一股腦在這八層樓里,和菜市場、街邊小店互不影響。







4
Hong Kong Museum of Medical Sciences
香港醫學博物館
“please be a good neighbor”,體面又到位的提醒,英式委婉。
剛進門,氛圍仿佛私人花園。植物數量不多,但大大小小照顧得精心,挨個掛著標籤牌,保養得好。認真養護植物,那份認真連帶著感染周圍一起靜下來。


舊洋房古蹟改造,油潤油潤的木地板,像上了年代的中古琉璃首飾,木製版Isaky果凍系列,融化鋪滿地,盈盈飽滿,老手藝歷歷在目。

破舊起皮的天花板,灰撲撲的白,不顯潦草。
房子細節精巧。一樓門口凸出的壁龕,放瓶花或燭台正合適。



建築和環境比展覽有意思。
隨便一扇窗都是綠色,古典窗形。最白的牆漆色號觸目驚心,舊地板沉得住氣,儲物架為了實用可以暫緩審美。
為什麼公交車身廣告大字提醒防鼠?香港歷史上發生的鼠疫,是個答案。
“健康是什麼?香港是健康的城市嗎?”一樓展廳桁架標題這兩句,堪比哲學兩問。



緊挨著博物館的是堅巷花園。
這麼好看的紅白魔方竟然是廁所。
噴泉流水聲讓正午暴曬變得可以耐受,清脆,濕滑,適合暈倒。
向上望是英華女校,據說如今香港女學生校服穿旗袍的,只有英華女校。



5
TAIKWUN
大館
第二個保育活化項目。上午去的時候還未營業,沿正在修復的大樓拐角小門進入。安靜、中性、涼絲絲,氛圍不覺得進了警署。穿著警服的幾個男人在抬重物,念著粵語一二三發力。地面濕濕的,工作人員正在拖地。
上樓,旋轉樓梯竟有點浪漫。剛剛走過的威靈頓街、砵甸乍街就在地圖上。


1995年,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列為法定古蹟。2006年,中區警署建築群完全結役。香港賽馬會委任赫爾佐格和德默隆,為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制訂概念設計建議書。2008年,港區政府與香港賽馬會公佈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的非牟利計劃。2014年,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以非政府機構(NGO)形式成立,並以「大館」為營運名稱 ,展開中區警署建築群的保育活化工作。2018年5月,大館正式分階段向公眾開放。
Victoria中文翻譯成“域多利”,而非維多利亞。
回來查到上述時間線,和幾張修復前的舊照。



藝術文化園區-798、上海上生新所、上海M50、成都藍頂,藝術展廳-榮宅(Prada)、歷峰雙子別墅(L'ÉCOLE珠宝)、外滩源壹号、成都當代影相館等別墅建築,酒店-蘇州有熊······
舊房改造、古建活化、片區更新、城市更新,大到涉及城市規劃,小到舊物修復。和內地相比,香港(政府及社會組織)是怎麼做的?
大館主張“修補而非取代、可逆轉”。烏鎮“修舊如舊”、統一風貌,現在不好說失去了什麼,眼前得到的是各種文娛活動。




公共事務信息公開,是公民的知情權(?)
比如大館官網針對2016年部分牆體倒塌所做的調查報告,“獨立檢討小組”用時近半年,以及工程進度的各季度報告;HKMoA官網公開財務數據;律政司官網公開案件判決書······

戴望舒、胡志明曾在被關押於此。
監獄裡的塗鴉留言、靈修療癒,讓域多利和(口罩的)日常生活距離不遠。
想想香港心理諮詢目前多CBT療法,少精神分析(對人精神領域的療效和實證如此推崇,在這一點上不像英國),教會24h傾聽熱線條幅掛在詩歌舞街,M+曾做過shall we talk活動,南豐紗廠頂樓室內的情緒互動空間——域多利,把“靈修、書寫、繪畫”和“監獄”空間並置展示,這幾乎是一個巨大的隱喻,同時描述歷史和當下。門外寫著“場所感”的監獄房間、寫著“統一性與服從性”的囚衣房間——政治、建築,總是牽連。 放射式監獄是域多利的特色,如今保存其中一幢,其他樓宇如何放射式分佈,可循著廣場腳下的金屬片導示想像——內地似乎尚沒有公開的監獄場所可供參觀,這次在香港看到福柯熱情澎湃講的“全景式監獄”實體。放射式,實在是一個控制性強、隱私性弱的命名,為了突出某些威嚴。






6
The Mills
南豐紗廠
第三個保育項目。
從荃灣地鐵站出來,走了很久終於看到遠處the mills標誌。陣雨後悶熱黏身,還沒進門,先看見幾隻小狗繞來繞去。






作為南豐集團的保育項目,2018年完成活化工程,如今“寵物友好”是另一標籤。
建築結構和JCCAC相似,多了聯通兩棟樓的廊道和頂樓花園,室內店面密度稀疏,天井式的中庭,整體業態更接近一個零售商場。改造前是一家紡織廠,現在視野是“從一家紡織廠看60年代香港紡織工業”。


展覽《明日工廠》,把企業品牌宣傳做成一個展,且沒那麼枯燥。在近似美術館的空間,把文字做成讀圖讀物,把工法做成互動,把事件做成具體的人的故事,邀请藝術家參展。
(上世纪的模特造型好看)


邵純 《妄月》ForgottenMoon 2024 生物纖維、金屬纖維、金屬線、金屬配件、黏土、馬達 尺寸可變 CHAT六廠委託作品

此行喜欢的第二位女性作品。
一進房間就聽到細碎的、清亮的、輕柔的聲響。
銀線彎曲、纏繞、打結,苗族銀飾嵌入其中。純黑空間裡,銀色結構本身泛起微弱的光暈。懸掛著的矩形體積,輕輕漂浮,不重。不著急尋找象徵意義,單單是美。
當時數了數,八個單件主體互相連結。
如果這聲音在說什麼,那聲音一定來自陰性,柔韌的陰性。
苗族信仰中,白銀被視為月亮的化身。
聲音雕塑、立體刺繡,展簽寫“探索月亮的詩意”。
一個苗族女人在走路 一個苗族女人的在場和不在場 一個苗族女人不說話,她的銀飾在說什麼? 一個女人和她的月亮。

20240629 20240727 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