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之父
“奥本海默”算是近年回响较大的电影之一,讲述发明原子弹的科学家奥本海默的一生。看电影之前,我对奥本海默毫无认识,也没有想过原子弹是谁发明的,看完电影后,不敢说对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却让我想起另一名科学家,一个我在读书时听过的名字。
1918年,瑞典的诺贝尔奖化学奖给了一名犹太裔德国科学家,佛列兹 · 哈伯博士,引起全球一片哗然,因为他是“化学武器之父”,一个国际公认的一战战犯 。

19世纪未,世界人口急速膨涨,粮食供应渐渐追赶不上需求增加。科学家在空气中捕捉到浮离的氮,氮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却不能有效地直接被植物吸收,科学家必需将氮和氢合成氨,才可以短时间之内大大提升农业出产,只可惜当时的技术未能大规模有效地催化形成氨。每个国家都知道,谁最先找到最经济的方法催化氨,谁就可以掌控世界粮食。
哈伯博士做到了。1911年,他正式将氨催化过程工业化,推动农业量化生产。时至今日,这项方法仍然被广泛用作农业,所以不少人都说是哈伯博士的发现“养活了现在地球一半的人”。
因为时代变了,战争爆发。
氨不仅是化肥的重要元素,更是制作炸弹的原材料,有了哈伯的技术,制作炸弹便易如反掌。
1907年,为了确保人类不会在战争中被灭绝,“海牙公约”禁止各国于战场上使用任何化学武器。然而,在胜利面前,这份公约犹如一张废纸。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哈伯是个狂热的爱国份子,他非常支持德国开战,甚至出任了战争化学部的领导人。
1915年4月,第二次伊珀尔战役在比利时的伊珀尔展开,法国、英国和比利时的盟军正一同抵抗着德军的入侵,在场的哈伯博士提出利用风向,大面积地向盟军投放氯气。氯气有难闻刺鼻的味道,少量吸入已经会使人身体不适,大量吸入更会导致死亡。哈伯的提议被德军接纳,人类史上第一场化学武器战正式打响。
该次战役估计导致5000名盟军死亡,既然哈伯博士不遵从国际公约,其他国家自然也不会遵守,一场场惨无人道的毒气战就此展开。
第二次伊珀尔战役发生不到一个月,哈伯的第一任太太克拉拉便使用他的军用手枪自杀身亡。克拉拉也是一个德国化学家,更是德国第一位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的女性。爱好和平的她并不同意哈伯的偏执,她认为丈夫误解了科学的真正意义,在多次劝喻无果后,最终在哈伯大面积使用毒气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克拉拉的死亡并没有令哈伯停止行动,这位狂热的爱国者仍不断鼓励德军在不同战线使用毒气。据统计,一战期间,大概有一百万人死于毒气攻击,当中有数万人是死于有哈伯直接指挥的战役中。
这就是为甚么在1918年,当哈伯获得瑞典的诺贝尔奖时会引起轩然大波,虽然哈伯的发明养活了无数人,他的残酷却也导致无数人在痛苦中死去。
一战过后,哈伯没有停止他的步伐,继续醉心研究化学,直到纳粹逐渐掌权。比起他的犹太人身份,在德国成长的他更觉得自己是德国人,然而,身为犹太裔的他未能逃过一难。
由于始终不愿意一同迫害为他工作的犹太科学家,哈伯在1933年逃离了德国,于1934年1月29日在逃亡期间,于瑞士一间酒店内心脏病发身亡,结束了他争议不断的一生。
他可能到最终也不明白,为何自己对国家贡献过如此多,国家却不当他是自己人。
哈伯与另一位着名犹太裔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是认识的。爱因斯坦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自豪,并一早带家人前往美国,哈伯为自己的德国人身份自豪,愿意为国家杀人。两个犹太科学家为了自己的信仰,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也迎来了后世不同的评价。
爱因斯坦曾说过哈伯是一个“可怜人”,他爱国家,国家却不爱他,单方面的付出并没有获国家的赏识。
二战期间,德军于毒气室大量使用哈伯研发的毒气屠杀犹太人,哈伯的一些亲戚便是死在这些毒气室中。虽然哈伯和克拉拉的儿子早已搬往美国,但他却走不出父亲是“化学武器之父”的阴霾和过去犯下的种种恶行,于1946年跟随母亲的步伐,自杀身亡。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大概最适合形容哈伯。为了造福世人,他可以不分昼夜的埋首工作,也可以为了国家,义无反顾地践踏人性。
哈伯曾经说过:“在和平时期,一个科学家是属于全世界的,但是,在战争时期,他是属于他的国家的。”不知他在被国家抛弃的最后时刻,是否也坚持着这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