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 是从日常中发现奇迹
陈凯歌拍摄《黄土地》,给中国电影带来的是开创性的气象。他说,当时的人们比较习惯“舞台化的电影”,看到他的故事里“都是非常逼真的现实”,“非常不习惯”。他拍结亲时唢呐欢歌连天,流水席热气腾腾;他拍农家挑水放羊,扫地织布;他拍人们做活计时敞开嗓子唱着嘹亮的民歌;他拍小孩狼吞虎咽后嘴上还粘着饭粘子;他拍犁一捧土一捧土掀起大地的浪头,拍人一个脚印一个脚印丈量过荒芜的山坡。那些令人熟悉的农家日常汇聚在一起,诉说着痛苦与自由,化为一次银幕上的奇迹。

1990年,又也许是1991年,很平常的一天,一个叫贾樟柯的青年在太原“公路局电影院”发现的正是这样的奇迹。他当时正在补习班学画,准备高考,学习间隙时不时就会来这家学校附近的影院看电影。但今天,银幕上播着的是《黄土地》,它永远改变了贾樟柯对电影的看法。他当即决定,不学画画了,我要考电影学院。
“《黄土地》里,油灯之下农民的面孔让我熟悉而陌生。熟悉的是,这些面孔是我的生活里每天都看到的;陌生的是,他们竟然可以在电影中出现。”
观看,就是从日常中发现奇迹。
无数电影复现着这样的日常。电影诞生之初,几分钟甚至不到一分钟的影像里,诉说着人们在火车站静候火车进站、消防员全体出动救火,或是园丁诙谐的日常劳作。到如今,《夏日细语》里女孩和养父在农场里挤出的牛奶,《下一个素熙》里素熙压抑着接听的一个又一个客服电话,《小淘气尼古拉:我们还在等什么才能快乐?》里尼古拉和同学在海滩夏令营遇见的蝴蝶和海风……无数日常散落在电影中。


如果说生命是棱镜,日常就是它的无数个面,每个面折射着不同的光彩。生命就是全部日常的总和。在看似不经意的日常里,悄悄容纳着生命某一部分的真意。正是因此,电影才能借日常呈现奇迹。我们难以感知那些宏大事物的形状,只能通过体验日常、观看日常,触达人生的丰厚。
作家格非提出一个概念:我们要“重建日常生活”。“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就是托尔斯泰当年所警告的‘自动化’的生活,它是可以一眼看到底的,可以计算出来的。”当机械重复的生活淹没了原本千姿百态的个体,当尾气和沙尘遮蔽了风筝的天空,当二进制代替哲学统领了世界……日常不见了,奇迹也随之消失,只剩无尽的确定性,不再有美丽的意外。
也因此,体验和观看日常前所未有地重要。电影摘录下生活的日常,画下着重号,让人重新品尝到甜味,感受到痛觉。
在影院里观看日常,观看那些轻易被我们错过却在银幕上被放大的生活瞬间,能提醒我们:我们所经历的每个平凡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
作者:看电影编辑部
海浪电影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电影师徒行 (2人喜欢)
- 四时佳兴与人同 (10人喜欢)
- 电影沙龙 谈话的介质 (1人喜欢)
- 文学照见电影 (8人喜欢)
- 看电影看世界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