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 A剧场|电影放映空间变迁史
如今社会,以影院为代表的放映空间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看电影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不过对于百年前的人来说,“放映空间”的概念约等于零,直到它的出现——镍币影院。

电影史研究学者查尔斯·穆瑟曾说:“把镍币影院看作现代电影业的起点都不为过。”190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金三角中心,约翰·哈里斯和哈里·戴维斯的镍币影院开门迎客。虽然“影院”是临街改建的,也仅有96个座位,甚至银幕可能只是一张巨大白纱(电影史学家们推测),但这种新奇娱乐方式,还是在前两天迅速吸引到两千多人前来买单看电影。毕竟只要五美分(一条面包或半磅苹果)即可观看一场15分钟左右的“电影”(两到三个短片),何乐不为。据说开业当天,影院播放的是大名鼎鼎的《火车大劫案》。而随着业务的逐渐确定和完善,镍币影院自身开始不断升级,确定时长,10~25分钟;确定内容,自然风光片或者滑稽喜剧;确定形式,只看影像不够,需要加点配乐,或是专人演奏或留声机播放……就这样,“看电影”这种娱乐方式逐渐被镍币影院所确立。镍币影院自身也迅速发展,仅1907年至1908年一年时间,美国就有超过八千家影院开业。放映空间的雏形显现。

在同一时间的东方,与镍币影院相类似的放映空间也被确立,只不过它是在茶楼和戏院里。1903年,西班牙人安东尼奥·雷玛斯带着从同行手里低价回收的放映机和影片在上海四马路上的青莲阁安营扎寨,至此“电影”在中国也有了固定的放映空间——影戏园。一样的风光片或滑稽喜剧,一样的平价项目,所不同的是风土人情与社会生态,一来,当时的中国百姓有自己的本土戏剧,西洋片无法撼动其地位,二来青莲阁地处闹市,环境、氛围堪忧,令这影戏园颇有些水土不服的滋味。不过先进的中国人总会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拍出有中国味道的“电影”,像1905年的《定军山》、1906年的《青石山》;至于说环境,那就更好处理了,上海北京出现影戏园之后,天津、济南等城市也相继发展出影院,这些放映空间宽敞、干净,瓜果茶水一应俱全。可以说在那个年代,以影戏园为代表的新兴放映空间,为当时的老百姓提供了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和观影理念。
虽然镍币影院确立了“放映空间”的概念,但狭小、混乱、危险(硝酸盐片基的电影拷贝易燃)的环境,阻碍了电影的发展,更影响了观影氛围,于是沃格拉夫(Biograph)公司创始人亨利·马文于1913年率先开始了影院的升级。他委托设计师托马斯·兰姆,在纽约第七大道建造了一座可容纳1800位观众的“豪华影院”——摄政剧院。里面不仅有穿着统一制服的服务引导员,现场配乐都是专业音乐团队,甚至连观影票根都别出心裁。如此创意必然会招致行业内卷,米歇尔·马克在百老汇建造了名为斯特兰德的电影宫,内置两层观影大厅,容纳超过三千名观众,还配有独立的社交空间,方便人们讨论或休息。电影宫为主的放映空间,舒适、宽敞、惬意,它的出现意味着需求更好更精彩的电影,于是1915年上映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万人空巷,1927年上映的《爵士歌王》掌声雷动……电影宫见证了好莱坞黄金年代的起起落落,也将面对之后因科技创新而导致的放映空间的不断变革。

随着上世纪中叶,电视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影院的放映空间随即遭受了来自电视、录像带等家用观看方式的挑战,过去的电影宫摇身一变,成为多厅的复合影院,为了应对挑战,行业人开始探索电影艺术与影院的边疆,于上世纪20年代出现的3D电影,在50年代被重新制作引发讨论;第一部IMAX“电影”《虎之子》(17分钟短片)于日本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亮相……影院这类放映空间,不断应对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变革,不断自我革新,就像镍币影院到电影宫,再到多厅影院,它保持住了人类对于电影的新鲜感,对于电影的“顶礼膜拜”。比如那位游历过诸多影院、看过无数新浪潮电影、掀起新好莱坞电影的银幕手艺人,马丁·斯科塞斯就曾说:“对我来说,对我所喜爱和尊敬的电影人来说,对和我差不多同期开始做电影的朋友们来说,电影(cinema)是关于揭示、美学、情感以及精神启示的。在银幕上,它正视着我们意想不到的事;在生活中,它渲染,它解释,它扩大艺术形式的可能性。”影剧院就是承载电影艺术的殿堂,我们在这里感受喜怒哀乐,人间冷暖,四季变化。它为人们树立了一座灯塔,让我们到灯塔去吧,去思考人生的真意,寻找生活的光亮。

作者:看电影编辑部
-
海浪电影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29 16:57:40
海浪电影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电影师徒行 (2人喜欢)
- 四时佳兴与人同 (10人喜欢)
- 电影沙龙 谈话的介质 (1人喜欢)
- 文学照见电影 (8人喜欢)
- 看电影看世界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