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不朽,就意味着自由——我的7月读书汇
此时此刻,我正一个人走在巴塞罗那的街头。
因为瓦伦西亚没有直飞北京的航班,所以乘火车取道巴萨回国也是最方便的,还能顺便逛逛这座城市。只是没想到暑期这里的酒店或民宿价格贵得离谱,而且没有太多可选的余地,于是索性住在了圣家堂附近,走过去也就五分钟。

更让我震惊的是第二天早上起来地图上一搜附近书店的结果,别的不说,光Re-read这家连锁廉价二手书店都有13家之多(我在瓦伦西亚、塞维利亚和格拉纳达都各逛过两家),基本上已经完全融入当地居民生活了。

言归正传,7月读书二十一种,推荐以下九种:
读完珍妮特·弗雷姆极度敏感、迷人又富有诗意的自传三部曲《我桌旁的天使》,跟随她的记忆一路走过童年的细密、青春的迷离、病院的苦闷和写作的救赎,与她的肉身在“实岛”中进进出出来来回回,满是时间的味道。
她被时间赋予透视能力,让流逝超越消失成为岁月的积累,让越来越多的人与事的离合聚散逐渐清晰。
她的幸运在于拥有一个相对“文学”的童年,尽管这种“文学”脱离故土,缺乏归属感,但聊胜于无,且充满想象力,以致其自我意识最终仍被本土文学所唤醒:感觉很像孤儿突然发现父母健在且生活在最理想的家中——一页诗文中。
她的不幸是原本以为就此找到生活出口,却不料这出口竟然接驳精神病院的入口,且院门一入深似海,错诊八年险误身,直到被她不辍且有天赋的写作所拯救,迎来不幸中的万幸。
最喜欢她对任何伟大作品的态度:爱上不朽,意味着自由,在天堂翱翔。
也就是一两年前,我都没想过有朝一日也会走上西游或旅居之路。只不过我的游历单纯只是生活,柴米油盐之余,最多也就是海滩漫步和书肆出入,加之语言关系与当地人少有交流,更不要说文化层面的融入和发掘。
好在时日方长,走着走着偶尔也会发现一些文学上的点滴,与过去阅读的记忆相契合,努力写出一点稍有模样的文章来。
所以特别羡慕本书这样能将游、学、玩和生活都结合在一起的“文·旅”之作来,既有太多往日的阅读记忆,也有不少心仪的未竟之旅、向往之人,里外都是对我平日最笃信一条的践行:
世界文学是没有国界的,如有,那也只在你的心里;打开它,走出去,你将拥有整个文学,乃至整个世界。
考古相关的文字,学与术、深和浅之间的分寸往往极难把握,或以曲高和寡拒人千里,或因粗浅通俗遭人讥诮。本书的写法仍是普及一路,目的是以对这项工作的亲历亲为和事无巨细为考古从业者祛魅,同时以文字中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拉近考古与日常之间的距离。
作者长期在浙省全境考古,是雷峰塔、智标塔等多项地宫考古的发掘者之一,对越地佛迹、杭州诸山、西湖摩崖等如数家珍,所以倘在浙省特别是杭州有过游历和生活经历,读来会有额外的亲切感。
以罗汉造像为例,因流行于唐末五代,故吴越国尤盛,杭州石龙院十六罗汉,烟霞洞十八罗汉,石屋洞五百罗汉群均为现存最早的造像实例;此外,烟霞洞白衣观音为吴越国首创题材,飞来峰则有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藏式石窟造像群,代表着藏传佛教艺术的巅峰水平。
《丈量世界的7种方式》是我无意中读到的一本科普佳作,阅读中一次次梦回高中物理课堂。
作者通过讲述国际单位制七个关键测量单位的历史演进,扼要呈现了人类探索自然与科学世界的全过程:长度、时间、质量、温度、电量、以及用于物质量的摩尔和发光强度的坎德拉。
其讲述不仅涵盖米、秒、千克、开尔文、安培等重要计量单位的原理和度量,还包括每个单位背后的物理轶事和那些无比闪亮和伟大的名字。这些名字浓缩了从经典物理学到量子力学,从相对论到化学,从宇宙学到基本粒子学等物理领域的发展脉络,也自然而然触及到数学、考古、医学乃至文学等更多领域。
可见物理学的非凡优雅之处就在于能以几个简单字符的公式来表达微观与宏观世界之间的联系,并最终通过类似普朗克和阿伏伽德罗这样的常数来计量。如果说物理学是以计量为基础的科学,它其实是通过计量世界来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并预见未来。
山崎丰子是我最早接触的日本社会派旗手,《浮华世家》中对银行和金融业内幕最初的认知,以及后来《白色巨塔》中的医界,作者深厚的记者履历和调查功底均展露无余。
不过让她作品完全跳出行业小说标签的,应是深刻反思战争创伤的三部曲,而《大地之子》作为三部曲收官作也终于把焦点对准了侵华战争遗孤这一当时的社会热点和背后的时代创伤及身份认同:创伤既有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和揭露,也有对中国日后历次政治风波的实录和反思;身份认同则反映在一对孤儿兄妹明暗迥异的命运走向上,并在最后的家国选择时通过对生长大地的眷恋完成认同,即使这结果与大量的遗孤归国热事实不符。
小说建立在山崎80年代三次访华的调查基础之上,紧扣时代脉搏,同时也不忘行业情怀铺陈了一条宝钢的产业史,荡气回肠。套路与巧合也不少,但一次两次是套路,十次百次必是史诗,埃科的至理名言。
《河上一周》是梭罗的处子作,缘起于1839年与哥哥约翰一同从家乡麻省康科德出发,顺康科德河泛舟而下,经梅里马克河逆流而上抵达新罕布什尔州的同名小镇康科德的行程,历时两周。
三年后约翰因破伤风去世,梭罗把两人所乘小船以7美元的价格卖给了霍桑(写《红字》那位),后者自始至终也没能像梭罗一样对这艘船驾驶自如。
又两年,梭罗搬家至瓦尔登湖,在木屋中将这段经历浓缩为一周的日记体写出,聊慰对约翰之思,1949年自费出版。首印925册,但只售出219册,后来梭罗笑称自己在瓦尔登湖坐拥书城九百册,可惜七百都是自己写的,就是对本书的自嘲。
当然,随着几年后《瓦尔登湖》的出版和热销,《河上一周》又重新浮出水面,毕竟《瓦尔登湖》的灵感之源恰在其中:对自然环境的科学观察,对自然现象的诗意感悟和哲学隐喻,对简单和朴素生活的崇尚,包括对爱默生思想的沿袭……
概论史是典型的难写易读类,大多流于概述,史论欠精。宫崎市定晚年所写这部《中国史》摒弃了传统的文献堆砌和归纳,选择在长期严谨的专题研究和史料遴选基础上构建史学和史论体系,且叙述极其流畅,堪称佳作;即使是在中日之间颇有争议的史学话题或民族情感上也毫不规避,非常客观。
同时本书也可用作这位京都学派代表人物的学术入门书,因为他的核心史论观点书中均有涉猎且旗帜鲜明,包括古代、中世、近世、最近世的“四分法”时代区分,打通历朝历代边界的比较史研究,在朝代的兴亡上引入的景气史观视角,以经济、文化的变革代替传统道德、阶级或革命史观等。
此外对他七十年漫长学术生涯中浸淫最久的中世后、近世前和王安石、忽必烈、贾似道等人物,以及科举、九品官人法等专题,篇幅和倾斜力度明显更大,也怪不得后来岩波会以本书为煌煌二十五卷宫崎全集之卷首,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本访谈和纪录视角下的钟叔河,既是他的“传奇”,也有不少“流言”。
虽然因为读过钟老几乎所有著述,再看这样的访谈难有新意,但对相对陌生的读者而言,或可作了解钟老沧桑之入门。
早年的左右之分和囹圄之难钟老早已风轻云淡,但细数其思想也都在情理之中:地主的消亡断了文脉;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无明显界限,奴隶与封建,乃至资、社均可共存;技术进步不能单纯作为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中国的神话不成学,本身不成体系,都是后人杜撰……背后仍是他思想独立的一生:坚持只用自己的杯子喝水,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也包括他八十年代主持出版曾国藩被骂刽子手,出周作人被指汉奸,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被控有伤风化不算,还有老干部误“查泰莱”为“撒切尔”,称有碍中英关系云云……这些自是“传奇”,至于“流言”,不外自陈一段美好的初恋,自揭一段缱绻的婚外:“人恹恹,思渺渺,恨依依”。
货币史普及书,以史为轴,一朝一章,从上古的海贝,到春秋战国的布、刀、圜、蚁鼻四大体系,到秦半两、汉五铢,再到唐以开元通宝开启通宝钱体系,宋以交子、会子、关子为纸币雏形,明清白银本位的兴与衰等,梳理了货币发展与国运兴亡和朝代更迭之间或明或暗的关系。
每章结束后所附的历代货币图释举要颇有价值,但讲述本身中规中矩,倘若不刻意带入太多发思古幽情的个人抒情,全书风格会更协调一些。
细读也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点,以及自古以来货币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比如“布币”原写作“镈币”,因上古有农具曰“镈”,模仿“镈”之形所造铜铸币即为“镈币”,《诗经·卫风》中“抱布贸丝”即指布币;而“镈”之别称为“钱”,后世才以“钱”代称货币。再如“模范”二字亦与铸造有关;清咸丰时以银两发行官票,以制钱发行宝钞,合称“钞票”,也流传至今。
bookbu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复活节游走——我的2025年4月读书汇 (14人喜欢)
- 流动的阅读——我的2025年3月读书汇 (13人喜欢)
- 自己的房间——写在三八节前 (17人喜欢)
- 只要平凡——我的2025年2月读书汇 (26人喜欢)
- 每个开始,毕竟都只是续篇——我的2025年1月读书汇 (1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