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停止和自己对话
每当我感觉到无所适从的时候,我都会找到我的日记本,然后开始记录。6月我记了两次,7月还剩3天,这是我7月写的第一篇。这并不代表我在这些日子里面过得很充实,很少感到无所适从。相反的是,回想起来这些日子里面,大多数时候我都是不充实的。没有掏出来日记写,只是因为缺少了部分行动力。
无所适从是不需要行动力,但是之后的有感而发是完全需要的。
当然,上面这些发言如果此时被一些充实的人看到,肯定是不理解的。如果我是这个充实的人,我立马要在评论区说:「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我肯定是要反驳一下的,有力的反驳往往是从本源开始论证谬误:强说愁是少年的行为,而我已经快要30岁。
在我的父亲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我刚刚3岁。他选择在我3岁的时候,和我的舅舅离开家去千里之外的四川打工。不知道是在去了1年还是3年之后回来的,具体时间我模糊了,因为这不是一个3岁小孩能够记清的。他出去打工应该是基于生活压力的,想要为自己的家庭带来一些改善。他当时应该是没有想过一去不回,也没有指望在他乡获得巨额的回报。结果也不出所料,在他回来以后,并没有给他的家庭带来严重的改变,家里的生活还是近似地过。
儿子并不一定要拿自己和父亲做比较,更何况那时已经是二十多年前,今非常不是昔能够比的。但是在我熟悉的人里面,没有其他参照物可选。我也不爱读名人传记,只爱看故事小说,总不能拿孙悟空的27岁和我的27岁相比。和当时的情况的父亲类似的是,此时我也是在离开家千里之外的地方打工,而我离家已经5年,出去打工可能因为有一个家庭现状等我改变,但我没有三岁的孩子需要养育。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幻想着能够拿到非凡的回报。但读者从本文字里行间显然能够发现,这个回报是没有拿到的,因为作者的字里行间仿佛有着穷困潦倒的郁闷。
到这里我已经完全反驳掉「强说愁」的结论了。少年强说愁滋味,我此时不再是少年,因此你不能说我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毫无疑问,这个反驳是彻底失败的,不是少年,不是强说愁,但是愁容已经跃然纸上了。
愁的东西是什么?少年有很多东西可以发愁,我年少的时候发愁的事情是不想写作业,想买的东西还没有钱买,没有人和我一起玩,看不到这个动画片的下一集就要上学。我的少年充满妥协与让步,一些懂事无形中让我放弃了自己的快乐。到了现在不在年少的时候,愁的东西是不想上班,想买的东西没有钱买,身边没有朋友,这一年的愿望没有实现就要到下一年。今天的我愁的东西似乎没有变化,我在后面的成长中可能刻意往叛逆的方向走了一步,但是仍然还是在一些框架里面没有逾越。可能在面对自己的时候我减少了妥协,但是面对他人的时候我仍然是缩到一团的那个,也并没有因此快乐。
所幸这些经历让我变得能够向内寻求能量,有些人的成长、能量是通过外求得到的,我是另一些人,不通过外界也可以在向内探求的过程中得到。这种方式在外求的人眼里会觉得痛苦,或者至少没有那么快乐。这里替我自己澄清一下的是,这种方式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它作为我认识世界的方式,可能不那么高效,过程没有那么愉悦,节奏上跟不上今天2024年所处的时代了,但它仍然是一条我赖以生存的路。
所以,即便是读者和作者都是我自己,我也要写出来告诫我自己,不要停止和自己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