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契诃夫——《草原》
在还没读《草原》之前,这篇小说就已经在我的生活中出现过了。十多年前我还在重庆的时候,一位作家进中学校园宣传自己的作品,讲座中提到契诃夫的一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三只鹬”,认为契诃夫在写鹬第二次出现时“他们先前见过的那三只鹬”一句极其精妙,解释大概是“三只”“先前”看出契诃夫有一双善于“凝视”的眼睛。今年初读到《草原》,终于见到我先前听过的那三只鹬,发现妙处不是契诃夫的细致观察,而是细节背后的情绪。故事的主人公——九岁的小男孩叶戈鲁什卡告别母亲,离别家乡去外地上学,“他不知道自己要上哪儿去,为什么要去”。草原茫茫无际,小孩在漫漫长途中把眼前缺少变化的景物看得烂熟,“三只”的细细数来,“先前”的清晰记忆,是小男孩对这趟单调枯燥、不情愿的旅程的怨怼。初次离家远行的叶戈鲁什卡,一个不知未来将如何展开的孩子,在旅途中看草原上生活的芸芸众生:认为上学不如像自己一样做生意,但又为小叶戈鲁什卡做好一切安排的舅舅;需要贩卖羊毛补贴家用但对学问无比崇尚的神甫;幽暗旅店里像母亲一样怜惜他的犹太胖女人;走遍俄罗斯,见闻广博,却因妻儿被烧死,因此乐于编造离奇怪诞故事,从来不讲自己的丰富生活的车夫潘捷列……故事结尾,小叶戈鲁什卡到达寄养家庭,目送舅舅和神甫离开,契诃夫写道:
叶戈鲁什卡的眼眶里含满泪水,没有看见舅舅和赫利斯托福尔神甫怎样走出去。他跑到窗口,可是他们已经不在院子里了,刚才汪汪叫的红毛狗从街门口跑回来,现出已经尽了职责的神气。叶戈鲁什卡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跳起来,飞出房外去了。等他跑出街门,伊万·伊万内奇摇着弯柄的手杖,赫利斯托福尔神甫摇着长木杖,刚刚转过弯去。叶戈鲁什卡这才感到:这以前他所熟悉的一切东西随着这两个人一齐像烟似地永远消失了。他周身发软,往小凳上一坐,用悲伤的泪珠迎接这种对他来说现在还刚刚开始的、不熟习的新生活……这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
《草原》是一八八八年,契诃夫在朋友们劝告他对创造采取严肃态度的影响下写作的。尽管作家计划续写这个故事,没有最终完成,但是从那以后直到契诃夫去世的六年时间里,他都一直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这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
《草原》是契诃夫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