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战国之列国3
第五集,在魏国西河地区,魏国的建立者魏斯为子夏建立学堂,天下士人蜂拥而来,西河学派诞生。魏斯任用子夏的学生李悝开始大张旗鼓的改革:取消贵族世袭的特权,将贵族的土地分给平民,无论国籍和身份,以才华和贡献获取名利,从此士民阶层有了上升的通道。他又任用平民出身的乐羊,三年攻灭中山国。魏斯独具慧眼,任命吴起担任举足轻重的西河郡守。在西河,吴起打造了闻名天下的魏武卒。魏斯的眼光超越时代,同时又深谙人心,因此可以激发士人的力量。魏斯胸怀宽广,得到士人的认可,因此天下的大才都集聚到魏国。魏文侯魏斯任用士人,开变法之先河,魏国因此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西河学派的徒子徒孙源自魏国,但可惜的是他们大多都变成魏国的对手。吴起因失去了新国君的信任,去了楚国,魏国失去了一个经天纬地的大才。后来,经公孙痤之手,魏惠王又放走了公孙鞅。在秦国变法后,公孙鞅诱骗魏卬,大败魏军。几乎同一时间,军事天才孙膑被庞涓陷害,后逃回齐国,开始复仇,“围魏救赵”,在桂陵打败庞涓;减灶诱敌,在马陵歼灭十万魏军。魏人张仪担任秦国相邦,以连横之策,不断蚕食魏国。范雎被诬陷私通齐人,几近丧命,后逃到秦国,用远交近攻,蚕食土地的政策,把魏国的生存空间挤压得越来越小。秦国崛起得益于士人,历任秦王对士人都爱护有加。魏氏家族却从未真正信任士人,魏国的相邦大多由王室子弟担任。最终,魏国也逃不掉亡国的命运。本集的缺点在于很多历史故事细节与史书描写不一致,如孙膑发现被庞涓陷害是后知后觉,回到齐国才醒悟过来,在魏国被刑罚的时候仍感谢庞涓。
第六集,陈国公子陈完来齐国避祸,齐桓公任命陈完为工政,管理百工。陈氏改为田氏,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壮大,至田乞时,田氏家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田乞先立国君,然后自立相邦,开始执掌齐国大权。公元前391年,田和将吕氏末代齐王放逐海岛,自立为国君,齐国落入田氏之手。到了齐威王田因齐时期,他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国力蒸蒸日上。经过桂陵和马陵两场大战,齐国终结了魏国的霸权,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头号强国。齐宣王心胸宽广,稷下学宫达到鼎盛。齐湣王即位后,开始推行新政,他想在齐国复制秦国的成功。齐国虽然富庶,但财富和权力大都掌握在贵族手里。另外,齐人好发议论,思想五花八门。于是齐湣王削弱贵族势力,打击不听话的贵族,统一思想,关闭了稷下学宫。但为了做天下的王,齐湣王听信了苏秦的建议,灭亡了宋国,消耗了齐国的国力,也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引来了五国联军的攻打。齐废王即位后,对外听命于秦国,与五国保持距离;对内,不修兵备,几乎放弃了武力,齐国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偏安于东方。在秦军大军压境之前,齐国已丧失了抵抗能力。战国七雄中,工商业最发达者,是齐国。商业文化塑造了齐人的性格和国民精神,齐人普遍喜欢钱财,热衷于享乐。齐国人家境殷实,没有人愿意打仗送死,齐国的士卒以经常逃跑被天下人耻笑。本集的缺点在于齐湣王的故事没有交代清楚,齐湣王和悼齿之间的故事还有待详细介绍。
第七集,战国七雄,秦国出身最卑微,山东六国一直视秦国为蛮夷。秦孝公征聘贤才,委其高位,封其土地。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举国变法。公孙鞅的新法,首先消灭了秦国的贵族阶层。在贵族之后,士人也成了新法打击的对象。秦国也不需要商人的存在。公孙鞅认为要全面控制国家资源,土地和人民紧紧捆绑在一起;国家要富强,只需要耕和战,耕战成了人民唯一的获利途径和上升渠道。公孙鞅的目的是将秦人塑造成无坚不摧的战士。经过公孙鞅变法,古老的秦国焕然一新。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迁都咸阳,秦国一跃成为强国。秦武王嬴荡在周举鼎猝死后,庶出的赢稷被芈八子和舅舅魏冉扶上王位,魏冉以武力诛杀了所有的反叛者,芈八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太后称谓的女人,为了扩展秦国疆土,她杀了相伴十多年的情人义渠王。秦国权力被太后芈八子和魏冉把持,贵族势力又开始抬头。当秦国面临危机的时候,范雎又使秦国回到正轨,天下再也没有与秦国抗衡者。吕不韦一手缔造了嬴政和赵太后的命运。吕不韦让嬴政做了秦王,又灭亡了八百多年的周王朝,撰写《吕氏春秋》作为一统天下的施政大纲,后来他的门客嫪毐图谋反叛被镇压,吕不韦因功高盖主被杀。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石在秦国独一无二的军功文化,吏治清明,猛将如云,虎狼之师无坚不摧。本集的缺点在于把秦王嬴政的即位归纳为一系列因素的巧合,秦国一统天下为天命庇佑,忽视了很多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