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天境 • 31 • 汾渭龙门韩城党家
黄河中游下段豫陕晋边区,海拔低,不适合三伏天行走。去年夏天,台风携大雨来袭,我们晋陕黄河行匆匆,壶口大雨瀑布、码头崖闷热,过河南归江东结束为期一个月的旅行。

今年,4月20日,运城官方是挑了最好的季节举办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自行车公开赛“。

运城的黄河一号路,起于晋陕大峡谷”禹门口“段,终点位于历山下的西哄哄,与太行板块旅游路连接。

历山南的西哄哄村距离黄河边一百多里路。

去年四月下旬,我就是顺着这条路自“舜王坪”南下到黄河边。

当时还以为这段依然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

垣曲县古城的黄河边,这个样子。这里已是小浪底水库淹没区的边缘。

小浪底水库淹没了豫晋八县29乡镇,土地42万亩。海拔275米高程以下通通移民。

早年三门峡大坝抬高水位后,降低了流速,加速上游淤积,加剧了渭河地区的水灾。

小浪底,控制了黄河流域面积的92.3%。水库面积272.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75米。较大的有效库容,调水调沙防洪运用比较可靠。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2%的径流水资源,担负着12%的人口、17%的耕地供水任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饱受断流之痛、淤积之痛。

小浪底以上,黄河穿行于中条山和崤山之间,为黄河最后的峡谷段,地质条件复杂,水沙条件特殊。战略地位重要,工程宏大复杂,”跨世纪国际合作工程“建了18年。

我早几年是因为对小浪底黄河好奇,发现王屋山在其北,然后是去中条山南太行最高处”舜王坪“,偶遇”太行一号“,然后整出了个环”三晋“华夏天路游的大动静。

小浪底库尾,“黄河游览区”。

这里发现过曙猿化石,江苏溧阳也有化石发现。

曙猿 (Eosimias sinensis)生活于45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中期,体形很小,是十分原始的高等灵长类家系的成员,这个家系延续到今天的成员包括猕猴类、猿类和人。

上面三种容貌,你觉着他们会是”炎黄之祖“吗?世纪曙是造物主的”中试品“?

母亲河曾陷入“生存险境”,小浪底能维持其健康生命多久?

驾车斜穿运城市域,来到 ”禹门口“ ,晋陕大峡谷的下游终点。

禹门口,古称“龙门”。神话故事“鲤鱼跳龙门”讲的就是这地方。

禹门口北,吕梁山折向西去。黄河,劈开万零千山,在禹门口摆脱了黄土高原,两岸自海拔千米以上山地骤降至海拔四百米以下的“汾渭地堑” 盆地沉积平原。

汾渭平原在秦岭~太行~吕梁之间,黄河河谷宽广,水流缓慢, 两岸黄土台塬是晋陕两省重要的农业区。

黄河大峡谷终点,两侧峭壁对峙,形如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时开凿,故名”禹门口“。

禹门口地处山西省河津市和陕西省韩城市之间,黄河出积石峡之后,陕甘宁蒙晋数千里黄河河段最狭窄的河段。

新铁路桥下方的”龙门“,水口仅五十余米。

黄河中上游没有水库之前,每逢雨季,禹门口水位落差大,流速非常急。传说只要鲤鱼能够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为真龙。

禹门口上游峡谷两侧,秦晋两省均修了滨河公路。

山西一侧统称”黄河一号旅游公路“, 陕西一侧”沿黄观光路“。

壶口北,一号路行100公里,永和黄河乾坤湾旁,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南庄—阁底段,名列交通部 “十大最美农村路”榜。

山西报送了八条美丽农村路参与评选,只有永和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入选。

禹门口至内蒙河口镇,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连续峡谷。禹门口扼西北通往华北之咽喉,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隋末,李渊率兵自龙门西渡得韩城,直取长安;宋,金元兵自龙门渡河,破韩城取中原;明末,李自成由龙门渡兵,直取北京……

日军企图从龙门西渡,进犯陕西。中国军队据守龙门,血战六天六夜击退日军,保卫了大后方,龙门要塞是抗战中唯一没有沦陷的山西土地。

禹门口,铁路桥、公路桥、铁索桥三桥并立,贯通晋陕。铁索桥建于共和国元年,是这里最早的通道,已经破旧朽去,可是仍然架在那里。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典故,也来自这里。古代黄河自由流淌,在龙门下游平坦的滩地会改河道,河西岸村庄会到东岸那边。禹门口下游,渡河容易,河东河西交流频繁,两岸方言习俗相近,运城娃更愿意去西安上大学,他们吃得惯”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

河西的韩城党家村,禹门口南二十公里,黄土台原,南绕泌水,西北临塬,”葫芦谷“沟谷深切, 负阴抱阳,有”中国风水第一村 “之誉。

沁水东阳湾北塬,有供奉三皇五帝的白庙,大元之时香火旺盛,广有田亩。党姓始祖逃荒至此,庙窑安家,佣耕种田,繁衍生息。邻近寺院,子嗣有学,明永乐年孙辈中举,东阳湾定名“党家村”。

百年后,贾姓从洪洞迁居韩城,党、贾家联姻合伙经商,生意兴隆,富冠韩原。党氏习风水之道,适应自然改土易水,将”党圪崂“建成天下风水第一村。

时至今日,村上人家431户,塬上有新村。老堡有123座四合院、11座祠堂、25个哨楼,及庙宇、戏台、文星阁、看家楼、泌阳堡等。

1986年,中日建筑遗产专家团来此调查,日方教授写成《党家村》一书,使党家村知名度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这里的四合院,多呈狭长方形,青砖铺地,干净整洁。有台阶基座的正堂,是供奉祖先和招待客人的地方。

党家村“瓦屋千宇,不染尘埃”,因为有“避尘珠”:相传,进士党荣把慈禧太后赐予一颗避尘珠放在了文星塔的顶盖之中,从此四方尘埃遇珠回避……

党家村北依高原,地处泌水河谷中,受河谷风影响,飘尘不易降落,美丽的传说的科学支撑。

这里向阳避风,冬天少遭寒流侵扰。 村南泌水东流三公里近黄河,洪水再大排泄无碍。

村东北角塬台上”泌阳堡“,常被游人忽略。泌阳堡建于1853年,太平天国的起事期间,晋陕地常有捻军出没。富村必须有防御设施,于是筹集银子,在崖上购地数十亩建堡垒。

城堡在高台上,三面环崖,北墙下挖壕沟,南城下掘暗道百米与”党圪崂“相接。

匪盗发生时,下村人都会避到泌阳堡中,村寨整体防御。堡内祠堂、水井、涝池、仓库、磨坊等生活设施齐备,另外还专设了营房和战棚。

党家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名录,2013年被列入全国六大重点保护利用传统村落(西北独一家)。

党家村去韩城古城有十公里路,赶到那里已是艳阳斜照。五一前的月末周日,人气爆棚。 古城东部,三庙是韩城的招牌,古建筑保存完好,合称韩城博物馆。古城街区免费开放,三庙博物馆收费。

韩城古城始于隋唐,明末改建砖城墙,占地面积近千二亩,有房屋5200多栋。南北大街为主道,两翼四关,大小巷道72条。 80年代异地建新市区,古城保护完好,与丽江、平遥同年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多庙宇,寺较少。城隍庙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后多次扩建重建,现建筑是翻新的。韩城文庙,声称为全国第三大孔庙。营庙”是这里的特色,保存至今的“东营”和“北营”两座庙。营庙最初是守城兵营,元代营内建关帝庙,“营”就变成了“营庙”。韩城在蒙元治下百余年,留下元代古建筑30多处。

南北向的金城大街,长千米,沿街两侧明清古店铺,上库下店,前铺后宅,青砖灰瓦。

韩城老城,又称金城,人称“小北京”,极富文化底蕴。古城北园觉寺顶,金代宝塔。 南门消失多年,近期霸气重现。

南门面临澽水,毓秀桥,十孔石拱桥,为康熙年间韩城人、云贵巡抚刘荫枢出资十几万两银子所建,乾隆年重修。

石栏两头四尊石人守卫,须发卷曲,元代雕刻,修桥时从别处移来。

羊肉饸饹是韩城人引以为傲的饭食,高粱面筋汤浓,酸辣爽口。能否吃得下,关键看你有无汾渭胃。

韩城的特色美食很多,在古城大街小巷溜达时,很难不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美食——花椒酸奶。

韩城的花椒非常有名,有千年种植史。韩城大红袍花椒是农业部认证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享誉全国。麻麻的花椒,和酸甜的酸奶各自拥有不同的受众。两种食材融合起来,想想就奇怪。或许因为这里的花椒太有名,所以韩城人做出了这混搭酸奶。刚开始我并不打算尝尝,觉着这是“暗黑料理”玩噱头。后来实在看到太多卖花椒酸奶的铺子,没忍住买瓶尝尝味道,感觉还不错。

状元府博物馆是清乾隆年间状元王杰时任军机大臣的时候在韩城拥有一宅院,人称“状元府”。王杰祖上营农为生,王杰很小时,父亲去浙江任石门主簿,带着他一同前往,在那里读书,接受教育。20岁时,回乡应试,在县考府考中名列第一。

随后王杰前往关中书院继续学习,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位陕西籍状元,入阁为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继和珅后为内阁首辅,两朝为官四十余年。

美食街为韩城的标志性街区,特色美食多达百余种,除了羊肉饸饹,还有韩城悠面、羊肉胡饽、红甜面、韩城馄饨、油酥角、石子馍、芝麻饼、酸拌汤等等……有吃货说过:古城美食街共经营着众多美食,如果您来韩城古城了,每天吃一样,吃遍所有美食也要数月左右!

对了,吃完了别忘了带点花椒酸奶回家,她们很好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