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的春秋
阅毕。郑、卫、宋、鲁四国,开小会讨论目前国家里谁算蛮夷,谁又是霸主。首先卫问,齐国远在东边蛮荒之地,算不算蛮夷?郑、宋疯狂点头,卫又说,可他现在财力雄厚,不仅带我玩,还分礼物给我,我觉得它算霸主,不是蛮夷。郑、宋寻摸着自己也收了礼,继续点头;这时郑问,太行山那头的晋国离咱们中国甚远,算不算蛮夷?卫、宋疯狂点头,郑又说,可他现在军力强大,动不动就派兵威慑,我不得不承认他是霸主,不是蛮夷。卫、宋寻摸着自己也被威胁过,继续点头;最后宋问,南边的楚国自己都说自己是蛮夷,那他肯定就是蛮夷咯?郑、卫表示赞同,宋又说,可他发起疯来把我围了九个月,差点逼死我,我可不敢说他是蛮夷。郑、卫斟酌片刻,迅速摇头说,不是不是,他是霸主。这时郑、宋疑惑,不是讨论吗?鲁国跑哪去了?卫回到,忙着送礼呗,见面哈腰背后蛐蛐,他可比咱们会装多了。
本书,刘勃夸大的历史写作风格依旧存在,不过呢,那段历史本来就很遥远,司马子长有的部分都快写成小说了,刘勃渲染一些也无可厚非。虽然本书大体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但章节的内在逻辑,还是以周、郑卫宋、楚、齐、晋秦、吴的霸占演讲台顺序为讲述主题。
课本里的春秋时期就像一个桃源,人心单纯,社会简单,加上孔老二的无限畅想,旁观者会主动代入桃源的印象。事实真是如此吗?这些年阅读历史给我留有一条感悟,即人心滑坡的速度比想象得更快、人心追忆的纯洁比想象得更美。春秋时期的美好,可能是先人受环境刺激下的追忆,春秋时期的真相,可能是先人所不愿想象的血腥,在撇除众多的臣子逆袭案例,抹除无限的和谐世界畅想后,春秋时期可能只是贵族时代向集权时代过渡的,一段符合典型过渡特征的历史阶段。
小国无奈、大国嘚瑟、贵族衰落、集权走向,这十六个字大概可以反映出春秋时期的基本特征。小国处在夹缝中生存,复兴的机遇极难把握,可哪怕抓住机遇,也受不了大国的一次讨伐。大国得益于地缘的福利,无限发展,尤其是齐晋楚,由蛮夷身份翻身礼乐领袖,吆喝得小国前仰后瞻。那个时代,贵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君主逐渐把握权力,尽管集权顶峰要到战国后期,但春秋时期已经有了万万之上的苗头,这当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只是这个趋势来得太早,持续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