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认知——2024080201
近日,网传无锡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和口腔科主任因一名女护士的问题发生冲突,甚至动手打架。其中急诊科主任受伤,还被送进了自家医院的急诊ICU。据了解,两名科室主任年纪在50岁左右,而女护士则为20多岁,冲突疑似与情感纠葛有关。无锡市人民医院纪委监察办工作人员告诉潇湘晨报记者,医院层面已经介入处理此事。这情节听起来真够狗血,仿佛是从某个荒诞的电视剧中走出来的场景。长久以来,男医生与女护士之间的微妙关系一直是段子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谁又能想到,这样的传言竟然会以如此不理智、不体面的方式成为现实。医生,被誉为白衣天使,他们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在人们心目中圣洁而伟大。他们的神圣在于用医术拯救生命,他们的伟大在于无私地奉献自己。在公众的眼里,医生的私德与医术一样,都不能有丝毫的瑕疵。因为,一旦医生的私德出现了瑕疵,那么他们的医德也就难以保障,而失去了医德的医生,又怎能担起救死扶伤的重任呢?常说医者仁心。在人们心目中,医生都是冷静、理智而又专业的,他们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去疗愈每一个病人,而不是因为个人的情感纠葛而失去理智,甚至大打出手。医生之间为情所惑,大打出手,这与医生形象格格不入,也严重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形象。医生为情打架,这不仅是医生职业所不能容忍的,也是医院性质所不能接受的。医生与护士是医务共同体。医务共同体要形成强大的合力,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清爽和谐,彼此之间就不能掺杂私人恩怨,包括情感纠葛。医护人员之间出现情感纠纷,甚至发展成恶性事件,不仅影响了医院的正常秩序,也对患者的救治工作造成了干扰。因此,医院有责任帮助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能够专注于患者救治,而不是被个人情感所牵绊。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医生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维护好自己的职业形象。医生不仅要有妙手回春的精湛医术,还要有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医生之间的情感纠葛应该通过合适的方式解决,而不是采取暴力手段。否则,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也会给医院和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对医院而言,应该加强对医生的管理和教育。医院应该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明确医生的行为规范,确保医生能够以一个专业的形象出现在患者面前。此外,医院还应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个人情感问题,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给予医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医生是一个高压力、高强度的职业,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病情和患者情绪。我们应该尊重医生的付出,理解他们的工作压力,共同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8/02/t20240802_39090560.shtml
7月31日,一名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一则招聘信息引发关注。贵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南明区局(分公司)和云岩区局(分公司)招聘卷烟客户服务部客户经理,需求专业仅限制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相关专业,并且注明特长生,具有足球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资格者优先。该博主质疑这样的岗位是“萝卜坑”。7月31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人事部门一名工作人员称,此次招聘工作已经结束,过程完全合规,确实是需要体育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担任客户经理,“如果还有什么其他质疑可以前往他们公司(了解)”。“烟草局招聘专业限制为体育相关”并非造谣,而是事实。涉事部门称需要体育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担任客户经理,但并没有说为什么需要,因此等于没说,并不能解开大家的疑惑。烟草公司招聘客户经理,有什么必要限定职业为体育相关?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什么逻辑?如果客户经理并不需要很强的业务技能,那么,就应该理解为所有专业毕业的人都有可能胜任,在招聘的时候就不应该限定专业。就算涉事单位非要招体育专业的人,也不应该进一步限制其他条件。比如,强调“足球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资格者优先”,就有明显的“萝卜招聘”嫌疑。因为该招聘条件不仅排除了非体育专业的人,而且还排除了非足球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的人。试问,如此明显的“量身定做”,还有什么可能不是“萝卜招聘”呢?有网友指出,符合上述条件的恐怕“只有一个人”,“这招聘真严格,身份证号错一位都进不了。”实际上,招聘过程中设置专业限制是常见的做法。用人单位往往根据岗位需求和工作性质,设定相应的专业门槛,以确保应聘者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贵州烟草局此次招聘中,将专业限制为体育相关,可能有其合理的理由,那就需要说清楚。特别是,增加“足球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资格者优先”的条件,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也不妨交代清楚。用人单位虽然有招聘自主权,但对于可能存在“萝卜招聘”的情况,也应该作出回应和解释,以消除公众的疑虑。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8/02/t20240802_39090561.shtml
据媒体报道,日前,南京中院发出司法建议书,提出体育场馆、健身场所均应配备基本的急救设备设施(AED)、急救药品,更好地保障体育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这一建议的背景,是南京中院此前二审了踢球猝死赔偿案:“去年,某约球公司在其组建的微信群内发布踢球信息,徐某报名并缴费35元后,应约到由某体育公司建设管理的球场踢球,在追球跑动、未与人身体接触的情况下倒地昏迷。体育公司和约球公司在场人员上前查看,但没有实施急救,徐某送医后被诊断呼吸、心跳骤停,死因为心肌梗死。”虽然法院已在法律层面对此事的责任认定和赔偿方案作出了认定,但一条鲜活生命的逝去,足以令人警醒。此事对逝者家属带来的伤害,恐怕也很难真正消除。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就没有好的办法挽救徐某的生命吗?在其倒地昏迷期间,如果能得到及时救助,或许就有一线生机。非体力劳动者更容易发生运动相关猝死,篮球(34.5%)、跑步(19.5%)和羽毛球(12%)导致的相关猝死人数位列前三名。遗憾的是,被调查人群中,只有6%及时得到现场救助,能够用上AED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或许,并非每个运动场馆都能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也不能保证救援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但配备AED这类应急救护设备,却是很有必要的。AED俗称“救命神器”,是指自动体外除颤器,它能在紧急情况下给人带来生的希望。因而,近些年,AED在不少公共场合都相继“亮相”了。在体育场馆这类最需要AED设备的地方,仍有不少机构没有做到位。有些体育场馆可能是没意识到AED的重要性,也有一些管理者是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觉得配备AED需要投入资金,也未必能用得上,便心存侥幸,放弃配备AED。然而,从法院审判的结果来看,如果真的有人在运动场馆因突发疾病且没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涉事场馆和机构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不论是经济赔偿还是停业整顿,都会影响其切身利益和社会声誉。因此,不论是从规避风险的层面,还是从保障他人生命安全的角度来看,运动场馆都应该配置AED和急救药物,以备不时之需。当“救命神器”成为运动场馆的标准配置后,那些因未得到及时救助而猝死的悲剧也会越来越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282459
前不久,一位自称是“外卖小哥”的人,在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不少晒工资条的短视频。然而,这名“外卖小哥”展示的工资条上的外卖站点根本不存在,视频所涉的外卖平台企业被迫报警,警方将视频发布者张某带走调查。通过调查确认,这些短视频包括其中出现的工资条,全部都是伪造的。张某目前并没有从事外卖工作,那他为什么要编造、发布“外卖小哥晒工资条”的虚假视频呢?据张某交代,他发现一些与外卖小哥相关的视频很受关注,因此产生了冒充外卖小哥进行“吐槽式”晒工资收入的想法,吸引眼球博取流量,然后变现获取收益。近年来,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备受社会关注。披着劳动者外衣演“苦情戏”,挑动外卖小哥与平台企业对立的话题,让张某获得了网友的关注。虽然一开始的收益并不多,但这种足不出户、也不用付出太多辛苦的赚钱方式让张某欲罢不能。于是,他开始大肆编造和发布更多的类似视频。随着这些视频播放量和评论数逐渐增多,张某的收入也水涨船高。实际上,张某的视频漏洞百出:短时间内不可能多次结算工资;工资条是一家外卖平台的,但姓名和工号却不一样;话术基本统一,视频开头都是说我服了,某某平台工资发放了,然后怎样怎样。此案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一方面,再次提醒网友,刷短视频、点赞评论别只顾着一时爽,也需保持警惕和理性,辨别真伪,抵制虚假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冒充外卖小哥等劳动者身份,编造传播网络谣言、挑动对立情绪这种无底线博流量的行为,应建立起有效的联合惩戒机制,秉承“零容忍”的态度。在这个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时代,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需多方发力共同营造和维护,其中短视频等互联网平台尤其需要承担起责任,不能为了流量放任谣言“变现”。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282466
近日,“付费实习”这一现象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当下,大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为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实习经历成为他们简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决定性的亮点。但面对竞争者众多而行业头部公司实习岗位有限等现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花费数万元购买没有任何薪水的实习工作。这种现象无疑是就业焦虑下的畸形产物,不仅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更助长了求职市场的不正之风。在大学生眼中,实习已经不再是一次单纯的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而是提升简历含金量、增加就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因此,不少学生高度追求在行业内头部公司实习的机会,认为这能显著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然而,行业头部公司的实习岗位供不应求,使得求职中介看到了商机,他们通过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等手段,诱导学生支付高昂的费用以换取所谓的“内推”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求职公司轻松获利,而学生则可能只是买了一个看似光鲜的“免费打工机会”。这一现象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同时也严重破坏了求职市场的公平秩序。中介往往以“内推”“直推”等字眼为噱头,承诺能够帮助学生绕过激烈的竞争,直接进入心仪的公司。但实际上,很多所谓的“内推”不过是简历的优先处理权,甚至有的根本就是虚假信息。学生们支付了高昂的费用,换来的可能只是一次毫无意义的面试机会,或者是一份毫无含金量的实习证明。这种现象还滋生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一些中介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学生的个人信息,并将其出售给其他机构或个人,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另外,这种付费实习让本应是基于能力、努力的就业竞争掺入了不健康的竞争因素,长远来看,不利于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职场生态。对于这一乱象,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学生求职的指导和帮助,提供更多的正规实习机会和渠道,减轻学生的求职焦虑。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求职中介的监管力度,打击虚假宣传、夸大承诺等不法行为,维护求职市场的公平秩序。学生自身也应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和价值观,通过自身努力和实践经验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谓的“捷径”。付费实习现象的泛滥,折射出了当前大学生在面对严峻就业形势时所产生的职业焦虑。诚然,实习经历是简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必须明确的是,在求职的过程中,真正决定能否获得心仪职位的,终究还是个人能力的强弱。因此,大学生们应当摒弃浮躁焦虑的心态,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专业能力。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8/02/t20240802_390905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