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自闭
木村敏|著
莫唯健|译
1. 抑郁性自闭的概念
“抑郁性自闭”(depressiver Autismus)的概念由海因里希·克兰茨(Heinrich Kranz)提出。1955年,为了调查内因性精神病的妄想主题随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社会、政治与精神背景的变迁受到了哪些影响,他对分别于1886年(严格上说是前后5年间)、1916年和1946年这各个时间跨度为30年的三个时期,入住海德堡大学精神科的合计894名精神病患者(其中分裂症患者651名,躁郁症*患者243名)的妄想体验内容,进行了比较研究。
- 这里的“躁郁症”在原文中是“Zyklothymie”。然而,这里主要讨论的病象实际上几乎全是抑郁病象,克兰茨自身也将Zyklothymie和“抑郁症(Depression)”视为同义。以下则将其称为“抑郁症”。
在这项调查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内容非常敏锐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对战争、政治和经济形势以及科技文明进步的反应迅速,而抑郁症患者的妄想内容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联却始终出奇地微弱。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在日本的语境下则是一亿国民悔恨的时期),122名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两人抱有战争罪的负罪感,而且几乎没有出现被驱逐或流放的妄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抑郁症患者的体验与时代和世界的距离则要遥远得多。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那里成问题的是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而抑郁症患者与自己自身的关系则更成问题。克兰茨由此得出结论,抑郁症患者比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加自闭”。
1962年,克兰茨再次提及了这个问题。自E. 布鲁勒创建“自闭症”这个概念以来,它主要被用于表现精神分裂症的特征。然而,布鲁勒本人认为自闭症是由连和解离派生出的一种次级症状,是游离于现实规制的空想或思维混乱这一生理现象的强化,这种现象本身就可能发生在正常人身上。经由克雷奇默提出的分裂病质概念,即“不合群、不适应环境性格”的概念,自闭症逐渐被视为表现精神分裂症本质的一级症状。当时的先入之见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患有自闭症而与世隔绝,完全沉浸在孤立的内心世界中。然而,克兰茨的调查研究却展现了相反的结果。
然而(克兰茨接着说),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精神分裂症患者即使处于“晚期状态”,有时也会展现出令人惊讶的与外界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行为。就库尔特·施奈德的“一级症状”而言,其主要表现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对抗。
相比之下,抑郁症患者的人类学状况在长期以来一直被强调为“自我封闭”。维尔纳·扬扎里克(Werner Janzarik)也曾说过,抑郁症患者在丧失世界之后如此专注于自己的生存问题,以至于他没有持有分裂症妄想的余地,在这种妄想中成问题的是与世界的对抗。抑郁症的离人体验中的“情感丧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抑郁症患者更向世界敞开,这一观点进而得到了对于两者的精神疗法的可能性差异的背书。这就是克兰茨第二篇论文的主旨。
1969年,他再次强调了这一主张。第三篇论文的标题是“抑郁性自闭”。由于这里所说的内容与前两篇论文基本相同,我在此仅将引用几句结语。
“精神分裂症的自闭是与在体验上变化无常的世界相对决的产物,而抑郁症的自闭则是沉溺于从一开始就把世界排除在外的自我内在空间。布鲁勒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闭是一种次级现象,这是正确的。相形之下,抑郁症患者的自闭则被视为一种初级的原发性现象。一位德国学者在研究器质性患者和精神病患者的语言世界时,区分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外界的自闭排斥以及脑器质性患者欠缺对抗外界的能力。抑郁性自闭属于第三种类型,在这种类型中,世界被完全排除在现实的体验之外,体验被绝望地抛回至自己的自我之中”。
之所以在上文中引入克兰茨的观点,是因为我想用自己的方式来探讨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采纳克兰茨的见解。在澄清了“抑郁性自闭”这一概念的诞生背景(从一般的角度来看,这一概念似乎有些奇怪)之后,我想讨论抑郁症患者与自己和他者独特的相处方式,并将其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对比,因为“自闭”一词通常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探讨这个概念时,首先成问题的是与抑郁症患者或前抑郁症患者的“同调性格(Syntonie)”概念的关系,经由克雷奇默、布鲁勒和闵可夫斯基的研究之后,我们对后者的概念已耳熟能详。抑郁症亲和型的人容易与周围人打成一片,待人和善,不会在自己的周围筑起围墙,并能够与周围的动态产生情感共鸣。他们先人后己,尽己所能地为他人服务(泰伦巴赫),是生活于人情世故中的人物(木村)。这种“以他者为中心”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与“自闭症”的概念相关联的呢?
接下来不得不问的问题是,“抑郁性自闭”是否只是抑郁症这一精神病状态中病理体验的一个特征,还是指超越了有限的抑郁症发病阶段且延伸至健康的日常生活中的,抑郁症亲和型人物的一般人际态度。从克兰茨的论文来看,他似乎只关注抑郁病症的自闭特性。然而,我们能否从抑郁症患者的妄想体验并不反映世界现状,或者其妄想内容只是对自己的公众声誉、财产和健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始焦虑”,从而得出抑郁症患者的存在没有向世界敞开的结论呢?
通过宾斯万格、维尔什、图特、库伦坎普夫等人的此在分析和人类学考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体验上脱离和逃避现实,但在其人类学存在模式中是向世界——有时是过度地——敞开的。这里所说的向世界敞开并不局限于症状论的层面。不如说,精神分裂症的本质必须被看作是向世界敞开的主体间性的基本障碍(布兰肯伯格),是一种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病理(木村)。作为一种历史形态的此在的存在方式,向世界敞开的状态当然超越了短暂的精神分裂症发病期,并涉及患者的一生。就抑郁症而言,我们能否以同样的方式谈论自闭性呢?
最后,带有抑郁症亲和型性格的前抑郁症患者,在因某种危机状况而陷入精神病时,不一定会出现纯粹的抑郁症状。众所周知,躁郁症患者会表现出一些乍看似乎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如人际关系妄想、被害妄想、被操纵体验和幻听等。克兰茨是否将这类案例归为精神分裂症,而排除在“抑郁性自闭”之外呢?此外,同样广为人知的是,这种“非定型”躁郁症的患者,在某阶段会呈现出类似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体验,在某阶段则会展现纯粹的躁郁症状。而且,在通过药物疗法使幻觉妄想症状消退之后,则会遗留纯粹的抑郁症状。这是否意味着同一人物在某种情况下会变得自闭,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就会向世界敞开呢?对我们来说,要考虑的问题实在是数不胜数。
2. 前抑郁症患者的同调性与自我中心性
如上所述,自克雷奇默以来,前抑郁症患者的性格特征是在社交性和同调性的标语之下被理解的。关于由克雷奇默命名的“循环气质”的主要特征,我将在此援引平沢的简明记述。
“循环气质的人非常喜欢与人打交道。戳穿玩笑,接受人生的本来面目。待人接物的态度自然而坦诚。人们很快就能与之成为朋友。在循环性气质中,有的人倾向开朗活泼的一端,善于交际,也有的人独来独往,一个人安静地生活,但也能与人交往。这种类型的人性格阴郁,在与他人交往时容易感到焦虑和退缩,但他们并不像精神分裂型气质的人那样有厌世或憎恶他者的倾向”。
在这一记述中,完全不存在“自闭”的概念。一切都与自闭症截然相反。然而,在下田对同样是前抑郁症患者的“执着性格”的描述中,我们可以读取出与此不同的细微差异。
“这类人的性格特征是对工作充满热情、有韧性、做事周全、诚实正直、细致入微、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不会弄虚作假或马虎了事等。因此,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老实人,常被誉为模范青年、模范员工和模范军人等”。
在此,我们看到了前抑郁症患者的另一面,他除了工作没有其他爱好,不懂得如何享受人生,在某些情况下,他的自律可能会成为周围人的负担。至少,在这里并没有浮现出克雷奇默所描绘的随和且讨人喜欢的印象。
而关于泰伦巴赫所说的“忧郁型”(Typus melancholicus)性格,对秩序的热爱、工作上的细致、一丝不苟和认真负责的义务责任感,以及人际关系中对“他者优先”的考量,都是极其重要的标识。以下是他最近出版的《忧郁症》修订版(1974)中关于“人际关系”章节的摘录。
“忧郁症型人际关系的要点在于,以自我奉献的形式为他者谋利益。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尽力的照顾”的原型。正如马图泽克等人所指出的那样,就已婚妇女而言,履行妻子和母亲职责的规训是根深蒂固的,无需任何解释。直到丈夫和孩子结束一天的工作和学习而回到家中,她们的生活才开始。正如克劳斯准确指出的那样,这种人会避免为自身决定自己的存在方式,她们只会从他者对自己的要求中找到自我同一性。尤其与孩子的关系是超越了共鸣的共生关系。如果能为某人服务,取悦某人,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不被人接受,就会久久不能忘怀。忧郁症型的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接受事物。当他们接受某样东西时,会还礼价值数倍的物品。这种人无法想象在没有任何明显行动的情况下,仅仅是纯粹地为他人着想。他们甚至无法想象对方的感激之情。正如马图泽克所言,他们对他者的爱并不意味着肯定对方的个性和人格,而是在为他者服务的同时,要求对方也以同样的方式为自己服务。这种类型的人无法独立生活。他们无法将自身存在作为自己的生活内容”。
这里所描绘的人物像终究有不少“自以为是”的意味。忧郁症型的人认为自己是诚心诚意地为他人做事,但其好意却相当地强加于人。可以说,他对他者的献身式付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
由弗洛姆·赖希曼(Fromm-Reichmann)等人代表的最新前抑郁症性格的精神分析理论,可以说是从另一面来看待这种“忧郁型”性格。例如,赖希曼等人点破道,在这种自我牺牲的自我满足背后,是极端的依赖需求和对丧失对象的恐惧。以下将摘取一些主要论点。
“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能够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绝不是真正的友谊或亲密关系。他们不在意他者的个性和特点,习惯将好意强加于人,而不考虑对方的难堪。他们希望与少数人建立极度依赖的关系。而且,他们要求对方给予自身关爱、关注和服务,却对他者的类似要求视而不见。他们会试图拉低自己的身份,以消除对方的怨恨,获取对方的好感。他们的勤奋、认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似乎很像强迫症性格,但他们并不像强迫症性格的人那样为了强化自身而控制他者,而是以一种吞噬他者的方式来控制他者。他们焦虑的主要源头是担心自己会被抛弃。这是因为他们与他者的关系就是把对方当作自己的所有物来利用。如果他们冒犯了对方,对方离他们而去,他们就会感到内心空虚。然而,他们却试图通过无视情感的相互交流来处理这种焦虑。即便磨磨蹭蹭地延长会谈的结束时间而使医生感到厌烦,他们也无动于衷”。
这里所描述的性格特征与克雷奇默的性格特征几乎没有相似之处,以至于很难让人相信这都是对于前抑郁症性格的描写。然而,这种对前抑郁症性格的刻薄描绘与“自闭”一词的原意仍有很大距离,因为它仍然需要与他者建立依赖关系,以充实自身的存在。为了探讨应用这一概念的利弊,有必要在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因为这一概念通常用于描述精神分裂症),对抑郁症患者和前抑郁症患者的存在结构中自己与他者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关于这点,与我同属一个研究室的兵頭建樹进行了饶有趣味的考察。兵頭的出发点在于以下的主张:“自己作为自己而存在这一事实,既受到他者作为他者而存在这一事实的规定,同时也规定着他者作为他者而存在这一事实”。在人与人的关系之间,“自己与他者的个别性在自他之间构成了自他的整体性,作为关系之间的存在,个别性和整体性是以相互否定的形式实现的,也即通过否定的否定这一运动而实现的。整体性通过否定个别性而成立,个别性通过否定整体性而成立。每个个别性各自在自他分立的立场上,以否定的形式实现自他的整体性,也即共同性”。
前抑郁症患者的特征之一就是“面面俱到”,是一种“与所有人都友好相处,不让人感到生分”的待人态度。克雷奇默将这种共鸣性融合的态度视为一种积极的性格特征,但兵頭却表示:“他者不被视为一个具备人格的个体,而只是以对自己而言(他的)的存在方式被接纳。在这种接纳中,患者同时以为自己被对方接纳。在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接纳中,他者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他们被患者「私有化」。换言之,对前抑郁症患者而言,他者只是他们「自己内部的他者」”。与重要他者的分离往往会构成一种危机状况,因为对前抑郁症患者来说,这意味着“自我一部分的丧失”。因此,看似“无私”的尽心尽力且自我牺牲的行为只不过是“他者私有化”的结果,这正是兵頭所列举的前抑郁症患者的主要性格特征。
兵頭列举的第二个特征是“自他分立的回避”。前抑郁症患者“不善与人争执”,而“善于逃离”冲突的情境。关于其他性格特征,则列举了“习惯忍耐”或“以矜持取胜”。“当出现问题,他们不得不作为个体直面他者时,他们就会退缩、回避和逃避问题…问题对他们而言会自行解决,但对他者来说却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第三个特征是“自他关系中相互交流的稀薄化”。前抑郁症患者的家属经常以“人情淡薄”和“自负”的字眼来对其进行批评。“要培养自他之间的爱与信任,或者所谓的真正共鸣,自他关系必须要独立。自己与他者必须各自作为个体而独立分离”。
兵頭认为,始终贯穿以上三种人际关系特征的基本标识,是“对自己的偏执式顾虑”。前抑郁症患者能够立刻感知对方的情绪,并调整自己的言行。当别人要求他做某事时则无法拒绝,而当自己提出要求时总是为对方着想。在拒绝别人的请求后,也会关心对方的想法。然而,“这种对人态度的特征并非是对他者人格的顾虑,而是对于自己的存在方式遭遇挫折危机的顾虑。这不过是关于是否能将他者纳入自身存在方式的顾虑”。
经过以上考察之后,兵頭将其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对比,并得出以下结论:在后者那里,他者是作为共同存在的人格他者与其展开对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终究是“共同世界内的存在”。前抑郁症患者“与他者在一起时也是孤身一人”,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孤身一人时也与他者在一起”。
兵頭观点的特征在于,在承认克雷奇默以来的前抑郁症患者的性格特征(即平易近人、善于社交、同调且友善)的同时,发现这背后存在一种“自闭的”存在功能。这种功能不是将他者视为独立的人格,而是将其纳入自己的世界,然后试图“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中”,展现近乎偏执的自我顾虑。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这种独特的自闭性核心,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抑郁症患者的自己结构。
-
清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02 18:51:47
密涅瓦的猫头鹰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不是诗人,而是一首不停止书写自身的诗歌 (4人喜欢)
- 自闭症的精神病理学·续 (4人喜欢)
- 自闭症的精神病理学 (3人喜欢)
- 无人岛与自闭症:米歇尔·图尼埃与吉尔·德勒兹的无他者世界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