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旺斯:遇见梵高 (Avignon, Saint-Remy and Glanum)
提起普罗旺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七月遍野的紫色薰衣草。我对普罗旺斯的一见钟情是从大学时读 Peter Mayle 的《普罗旺斯三部曲》开始的,现在案前还摆放着他的《A Year in Provence》。每当对现实失望困惑、心向远方的时候,他的书总是会带来隐约希望,让人寄情于那 '生活在别处' 的畅意自由。南法去过很多次,每一次因为境遇变迁,心境不同,看到的总是不一样的风景。法语学了几年,但去普罗旺斯山间小镇慢慢老去的梦想却仍遥不可及,越是想出世却偏偏摆脱不掉喧嚣的水泥丛林。 也许大隐隐于市,以平和寡淡的心境看云卷云舒已是难得的修行。 这几日漫天的细雨,让我的思绪不由自主的飘回几年前那个深秋 -- 曾经一个人背包在欧洲各个小镇游荡,试图寻找失落的 Identity。
记得那是十一月的季节,我从巴黎沿着卢瓦河谷一路向西探访法国皇室古堡,在 Tours (图尔) 稍作安歇时,突然想去南法看看 Peter Mayle 笔下那秋冬阴雨笼罩下的普罗旺斯,随即买了张当晚的车票,登上了第一班去往 Avignon 的列车。一个人旅行,乘坐夜车总是有点小怯,偌大的车厢里只有几个孤独的旅客。火车轰隆隆经过一个又一个不知名的小镇,车上的乘客越来越少,我也越来越惴惴不安,感觉像是误入了阿加莎的《Orient Express》,独自坐在空荡荡的车厢里,飞驰在暗潮汹涌的黑夜中,一个人在这荒无人烟的陌生地游荡,Utterly Free and Utterly Alone。
之前来 Avignon 都是在夏季,游客拥扰喧闹。十一月的南法,天总是阴沉沉的,好似能挤出水来,湿冷而压抑。灰蒙蒙的苍穹下,曾经气势宏伟的教皇宫 (Palais des Papes) 好似在冬眠,全无往日威严的震慑气势。Avignon 教皇宫建于十四世纪,是欧洲最大的哥特式宫殿,源于中世纪时法国国王 Philip IV (腓力四世) 与罗马教皇的权利之争。腓力四世在推翻了当时在位的罗马教皇之后,另立新教皇 Clement VI (克莱蒙五世),并将教廷从罗马迁至普罗旺斯的 Avignon (阿维尼翁),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有多位教皇长居于此,历史上被称作 'The Great Schism' (天主教会大分裂时期)。






远观教皇宫就像一座坚实的堡垒,城墙坚固而厚重,外侧装饰极简。整座建筑分为 Old Palace (旧宫) 和 New Palace (新宫),分别由教皇 Benedict XII 和 Clement VI 所建。宫殿内部曾经的陈设与装饰大都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被摧毁洗劫,但部分墙面上仍保留着精美的中世纪壁画,保存下来的那些精雕细琢的 Ceiling 展现了教皇宫曾经的无比奢华,与宫殿外观的 Austerity 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宫殿内长达五十米、高穹顶的 Grande Chapelle (大礼拜堂) 和 Consistory Hall,一走进去视野豁然开朗,偌高的拱顶与无限延申的空间代表着罗马教廷的至上权力。教皇宫地下的 Crypt 还埋葬着数位罗马教皇的石棺,墙上挂着历任教皇肖像。






教皇宫旁侧连接着一座古老的教堂 Cathedral of Notre-Dame-des-Doms,建于十二世纪初,是典型的 Romanesque 风格的中世纪大教堂。十四世纪之后,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又扩建了 Gothic 风格的礼拜堂。教堂入口的 Pediment 上方由一个方形塔楼撑起了顶层的圆形 Temple,穹顶上面伫立着一座金色的圣母塑像,几百年来默默的俯视着万千众生的苦难与悲欣。


普罗旺斯地区除了历史悠久的 Avignon,还有很多风景迷人的中世纪小镇。为了探访 Avignon 南部的 Saint-Remy,我清晨早早起来,路过香味弥漫的 Boulangerie 顺便买来热腾腾刚出炉的面包作为一天的干粮,便匆匆赶去 Avignon 汽车站,等待一天只有一班、去往 Saint-Remy 的 Bus。远途客车上全是当地农民,只有我一个异国游客,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我也早已习以为常,只是到了 Saint-Remy 终点站时,才发现离城外的古罗马遗址还有很远的距离,只能徒步,不禁略有些慌。独自背包走在空无一人的乡间小路上,慢慢的,心中的不安却被眼前乡村田园水彩画般的 Landscape 渐渐冲淡。Saint-Remy 有一大片繁盛的橄榄树林,那一日天公作美,前几天连续的阴霾天气一扫而光,天空蓝的像蜡染过一样,点缀着蓬蓬的棉花似的云朵,天高云低,一望无垠的低浅青草地好似油画般墨绿,阳光亮的让人直睁不开眼睛,全身晒得暖洋洋的,仿佛置身盛夏一般。田野间一棵棵姿态各异的橄榄树,在温柔的阳光下优雅而慵懒的舒展着,衬着明艳的蓝天绿草,诗意般美的寂静无声。这天堂一般与世隔绝的桃源地,怎能不让人感动 -- 梵高便是在这里创作了著名的《Olive Trees》。






Saint-Remy 有一座由中世纪修道院改建成的疗养院,梵高曾经住在这里休养,并创作了许多经典画作。一走进梵高的房间,压抑感扑面而来,小小一张床,小小一扇窗,从窗口可以看见外面花园里已经凋谢的一排排薰衣草丛。画面虽看似平静,但只是被世界遗忘的一隅寂寞角落。梵高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求内心的一丝安宁,但太过于安静,太过孤单,反而更让人窒息。也许,正是这样极端的情绪、对大自然最深刻的感受、与内心的彻底孤独,才能激发出震撼灵魂的极致艺术创造力与感染力。








Saint-Remy 城外有一片保存了千年的古罗马遗址 Glanum,我多年前第一次来到这里时非常震撼。每次走在如此古老的罗马公共浴场与神殿遗址之间,都有种一下子穿越千年的感觉,仿佛时间突然静止。Glanum 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建筑是 Jules Mausoleum,建于公元前三十年,底座四周刻有精美的浮雕,中间是一层镂空的 Roman Arch,上层由 Corinthian 石柱和锥体 Ceiling 构建成一个圆形 Temple,风格古典大气而不失婉约。另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是城市入口处的 Triumphal Arch,建于公元一世纪,大门上的古老雕刻仍清晰可见。



Glanum 古罗马城邦没有那不勒斯的庞贝古城规模庞大,又因在 Saint-Remy 小镇的远郊,极少人会去,所以我每次来,都是一个人在这偌大的古城遗址中独步游荡。罗马城市的道路总是很宽敞,残存的神庙与 Monuments 几千年过去了仍旧倔强的矗立着,彰显着这座罗马城市曾经的辉煌。独自旅行时,面对历史的恢宏与漫长,总是会瞬间感到自身无限的渺小、生命如此短暂。弹指一挥间,白驹过隙,再回头已是万重山,曾经的种种悲喜,繁华也好、落寞也罢,终将随这漫长的历史化作风中尘埃而消逝无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