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飞传
李老师这样的咖位人物要写自传,业内一般默认会用代笔。但即便如此,本文的行文之流畅,细节之生动,让我无法不相信其一手素材来自本人。那是没有亲身经历就无法共享的真实记忆。
书中提到她在博士期间每天早餐时间都和导师在校内咖啡厅一边喝咖啡一边讨论课题。我心想:“你就吹吧,一杯手工咖啡按市价是五美元一杯,每天一杯的话一年要上千。我自己也是在公司有免费浓缩咖啡吧之后才养成这个习惯。到现在我也舍不得每天一杯星巴克,而是自己在家压咖啡胶囊。如你所说,家庭困顿怎么可能每天早餐来一杯?”
她紧接着说道:“以我当时的经济状况是不可能负担一天一杯拿铁的,所以只能看着我的导师每天折腾不同的定制饮品,我自己就喝热水。”
我看到这句话差点哭出来,当即表示从此对书中所有关于经济状况的描述深信不疑。我家里倒是没有贫困,但从我懂事起,所有和物质相关的回忆都与“匮乏”这个词紧紧相连。从我走出家乡,到省城,到首都,再到国外读书生活,在小圈子里,我的原生家庭物质条件一直是最差的,没有之一。我熟悉的朋友,在饭店点菜不看价格,买食品杂货不看价格,不知什么是预算,不知道什么是储蓄。而我,清楚地记得当年单价一美元以下的所有水果的种类和它们的水果码。在Ranch 99超市拎一袋杂货到收银台,目测就能算出总价,误差不超过10%。除了买Mascarpone奶酪,我从来没有去过Whole Foods。每当听说谁把奖学金提前花完了一个学期最后一周只能吃披萨,或者谁房租需要周转一下,我就会匪夷所思,因为我的人生字典里没有“超支”这个词。
这些记忆,出国之后,工作之后,你和谁分享呢?能付得起百万学费的硕士同学自然是不能理解,越来越年轻、起薪也越来越高的同事自然也不能理解,我只能默默地听他们谈论VCA和宝格丽、卡地亚和爱马仕。没有人谈论贫穷和匮乏,也不会有人觉得节俭是一种美德,直到我看到李飞飞的这本书。
她说“我喝不起咖啡,但我还是可以和喝得起的人讨论科学问题”,这种叙述之直白,态度之坦荡,就像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简·爱说“我矮小贫穷,但我和你的灵魂是平等的一样”让我感动和震撼。
说到灵魂,不得不提到灵魂之自由。当现在满大街都在鼓吹“财富自由”的时候,这本书确认了我内心一直隐隐的(但得不到认同的)想法:自由其实与财富关系不大,相反,与物质的贫穷更紧密联系。那些嚷着“我要有多少多少钱就财富自由了,就干自己想干的事”的人,因为不知何为自由,所以即使有了多少多少钱也无甚区别,因为打工可能就是他们这辈子最充实最有价值的事。理解自由为何物的人从很早就知道,并为此不懈追求,有理想的人从来都是自由的,不需要附加任何物质前提,这就是李飞飞所谓的“北极星”。
在李飞飞名扬天下之前,我先认识的是她实验室里的人,刚转到斯坦福的她在中国学生里面口碑其实并不好,这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理解。我不是计算机专业,但后来通过书知道了ImageNet是做什么的,标记照片是一个本科生觉得累、研究生觉得无聊的事。她能推动这个项目,其性格和执行力上必然有偏执和独断的一面。这和设计了iPhone的乔布斯、产业化特斯拉的马斯克一样,把他们和“混蛋”区分开的是他们坚持的事情是否有重大意义,这叫做“愿景”。
因为最初的印象,2019年开始她在Grace Hopper、TED等公开场合做演讲和大量公关活动时,我以为她是一个追名逐利的人,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我发现她其实可能很单纯,她做这些事,可能只是她觉得应该做的。一个真正功利的人,会在终身教授轨道第四第五年去市场上面试一圈,要么直接拿外面的终身教授职位,要么拿外面的offer来和本校讨价还价提前得到终身职位。她在第五年时跳到斯坦福从助理教授重新开始,第八年才拿到终身教授。普林斯顿和斯坦福在很多人看来是同一档次的学校,这不是一个功利的人会做的事,她很可能没考虑过终身教授,纯粹因为研究方向而换工作。对于有学术理想的人,反正她一辈子就干这个了,什么时候拿到终身教授,在哪里拿到,又有什么关系呢?同理,可以想象她对选择华尔街的博士生的态度:“我自己当年经济困难都没有因为钱放弃理想。你们难道缺钱吗?如果缺钱为什么要来做研究呢?既然来了,有了科学这么有趣的事,为什么还想赚钱?”(夏虫不可语冰,这是我瞎猜的并无真凭实据)。李飞飞在自传中体现的经历和想法与我认识的一个人有很大的重合,这是我对自由灵魂的揣测。
《沙丘2》中,保罗驾驭沙虫在飞沙中呼啸穿行。我立即想起了《阿凡达1》里的御鸟和《阿凡达2》里的骑鲸,还有《壮志凌云》里的战斗机,《驯龙高手》里的乘龙。这些影视化的形象之所以动人,因为人类始终向往飞行,向往自由。虽然现实并不容许我们如此,但至少我们可以不桎梏心灵的自由。超脱物质,探索未知,就是李飞飞对自由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