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战争与和平》(下)
6号休息了一天,本来是7号开始的,6号晚上忍不住看了一点。但今天效率很差,基本没怎么看,不过幸好晚上追回来了,看了两百多页。争取三天看完,每天写一点简单的感想。
8.7
到了下部作品开始渐入佳境。下部开始托翁开始涉及到历史哲学的问题,每个人对俄法战争的看法都不一样,当事人、参与者的看法也不一样,托翁认为这场战争并不由个体和偶然性决定,而是有某种必然性。历史决定了一切,而大人物和小人物呈现自身,大人物对战局并不产生决定性影响,甚至他们的自由更小(第850页:这些统帅不过是历史的工具,而且是所有不由自主的历史工具中最不自由和最不由自主的活动家。以及851页)。
托尔斯泰通过对不同人物叙述(包括了拿破仑的陈述、亚历山大皇帝,皇帝副官,主要通过皮埃尔和安德列的视角)呈现了他对于这场战争的看法,给我们理解战争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其中有法方从军士到拿破仓的看法,也有俄方从上到下的看法,还有不同阶层不同人对这一战争的看法。战争不是符号化或者口号化地理解双方,而是要看到一国从上到下,从前线到后方相关的反应,甚至还有更高的形而上的思考,在这点托翁是做到了。
今天的部分核心就是波罗金诺战役,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但托翁给它的定位是一场完全没有必要的战争,不管对于法方还是俄方。虽然这场战争算是俄的卫国战争,但托翁呈现的这场战争,并不让人热血沸腾,而是更多呈现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对制度、生命、感情、宗教等等方面带来的伤害。他也质疑所有军事史家的记述,因为他们根据结果来粉饰事件,而严重偏离真实(771页)。
借安德列之眼,托在战争初期把俄方对战争的态度分成八种人,如果说前面的七种人还有某种认识或者信念,那第八种人就是大多数人,占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就是见风使舵之徒,专谋私利。后来补充了第九类人,他们认为一切坏事在于皇帝驻扎在军队中,最后借口皇帝要在首都鼓舞士气,请走了皇帝。
他也尝试探讨战争中的问题,俄他既贬低俄方,也贬低法方的拿破伦。他借安德列之口,提到在战争中深思熟虑并没有意义,问题全在于如何处理突然的、预见不到的敌人的行动,还在于如何和由谁来指挥整个战役(第716页)。我们可以说这是某种虚无主义,但在虚无主义之后,支配其中的是历史,是精神,是deus。托尔斯泰的描述中,拿破仑在这场战役中,基本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他自己下的命令没有一条得到执行,很多命令在他还没有下的情况下已经执行,在更高的历史面前,伟大人物其实也像个小丑一般。
8.8
今天因为下雨,下午就读了一些,到了晚上任务就比较轻松了。今天也读了两百页左右,如果顺利,明天就读完了。今天读到了安德列之列之死,但他的死亡不悲壮,也不哀伤。
今天的阅读主要是两个内容,一个是继续了昨天的波罗金诺战役,二是占领莫斯科。俄法双方都认为自己在波罗金诺战争中胜利了,他们得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俄方认为自己胜利,因为法国人停止了攻击;而拿破伦则认为自己只有五比一的损失,也是自己的胜利。但这场战役在托尔斯泰看来是整个战争的转折点,法国的士气已经打没了,他们后来基本没有打过大的战役就离开了俄国。他们的军队越深入腹地,自己就越危险,俄人的愤怒也就越强。
拿破伦获得的只是一座空城莫斯科,而且这个城市很快就着火了。托翁分别让皮埃尔和安德列的视角来看在莫斯科发生的事情和逃难中的事情。在逃难中,安德列的故事继续,他回顾了他在战役中负伤后的思考和行动,他在庇护所听到情敌失去了一条腿彻底放开了心结,他又从宗教中寻找安慰,感受到超越eros的agape,并且把《福音书》当作自己心灵的慰藉。在整部书中缓和且哀而不伤的基调,可能就来自宗教的照拂。战争这一事件,在永恒面前,变得不那么重要。人的善恶、对错,甚至历史,千万人的行动,在神圣面前又变得微不足道。这可能帮助铸造了俄罗斯的精神,也可能就是托尔斯泰自己的精神。后面是安德列的死亡,他两次接近死亡,第一次活过来了,第二次没有,但是死亡让他清醒了。他最后的时光是相对幸福的,因为他爱的女人在照顾她,更重要的是,他理解了生命与死亡的关系——死亡就是醒。这部分内容应该也是托尔斯泰作品的价值所在,认为自己与高居人类之上的神圣之间的关联,肉体凡躯不过是过客。
皮埃尔则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就是共济会那个数字666的秘密,自己是改变世界的那个人,他想留在莫斯科刺杀拿破仑。但他碰到的第一个法国人就消解了他的计划,并且在第二天在火场中救了个女孩,被当成纵火犯下狱,并差点被枪决。也因为这个经历,他坐了牢,并且接触到了各类不同的人。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说,《战争与和平》讲述了安德列和皮埃尔两个人心灵的成长,也是民更高精神的投射和显现,这场战争只是它的背景,所有大人物和伟大的行事都显得微不足道。
还有两百多页,希望明天能够完成。
8.9
今天算基本完成任务,看了210页左右,还有最后一部分没看,不过本来也想留下来的,全是托尔斯泰对历史抽象的看法,故事算已经讲完了。
今天的阅读内容主要是法国军队的溃败以及接续皮埃尔的故事。因为这个溃败而引出了托尔斯泰对历史的不同看法。他也通过对总司令的争议引出了至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看待战争的情况?这涉及到当事人以及民众、历史学家的看法;二是战局中的前线和后方对战争的看法。
托尔斯泰对比了拿破仑和俄方总司令库图佐夫,借此表达他对历史的看法,批判了偶然与天才的观点。在作品中他主要记述了两场战役(其一是上部的奥斯特利茨战役,其二是下部的波罗金诺战役),这两场战争都由这两人指挥,只是互相各胜一局。托尔斯泰明显贬低拿破伦,并以此贬低相关的解释逻辑和术语。他不像大多数人这样认为拿破仑伟大(这个词在译本里着重强调,估计原文也是特殊处理),而是他其实缺乏军事才能,而有幸运以及其他人的无能才成就了拿破仑。而总司令库图佐夫具有普通人无法认识到的美好品质。他从波罗金诺战役中就认为俄国胜了,拿破仑败了,虽然之后俄方放弃了首都莫斯科,但却保全了俄国的有生力量,结束了拿破伦从西向东的宏图,成就了沙皇和俄国从东向西的伟大成就。在拿破仑撤退过程中,他尝试不断制止将军们攻击法军的企图,而是要求军队不紧不慢地逼迫着法国军队逃跑,法国军队的减员基本都是在撤退当中完成的,而非战斗。库图佐夫以这种方式最终赢得了对拿破仑的战争,但太过平凡而没有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胜利。
托尔斯泰盛赞库图佐夫的伟大,认为库图佐夫在波罗金诺战役后正确地判断法国军队这只野兽受了伤,又花了一个月时间等待证据证明它受了重伤,他放弃了莫斯科以保全俄军,以最小的代价覆灭了法国军队。但是在彼得堡的达官贵人看来,莫斯科不战而退却是一个罪过和失误。沙皇亚历山大一直不喜这位总司令,他被推举也不是出于他的意愿。不管是亚历山大还是在彼得堡醉生梦死的将官们,都不喜欢他。他在法国人撤离后很快被解职,也很快就死了,完成了他的使命。
有关战争的内容占据了作品绝大部分的篇幅,和平的内容只有很少部分,可能和平的生活不那么惊心动魄。亚历山大完成他伟大的从东向西的伟大业绩,成为了欧洲的救主,让自己站在世界历史的中央,但他随后厌倦了权力,痴迷神秘主义。在书中,和平的生活主要以尼古拉一家的生活来记述。安德烈死后,皮埃尔得以存活。他在一次俄军对法军的游击战中被解救,而这一次游击战也导致了尼古拉的弟弟死亡。皮埃尔获救后得知自己妻子之死,很快又收获爱情,与娜塔莎结婚了。劫后余生的皮埃尔整个人也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致力于历史研究以及做学问,并且和一些秘密反政府团体有联系。安德列的妹妹玛丽亚与尼古拉成婚,尼古拉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偿还了死去父亲的债务,还生了几个孩子。他喜欢农庄事务等琐碎的事务,也不为妻子玛丽亚理解(玛利亚和她的哥哥安德列以及皮埃尔一样,都有精神生活,而尼古拉则没有),他也无条件拥挤政府。尼古拉和皮埃尔对政府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还有安德列之子心中燃烧的激情,结束了作品的故事。这可能也影射了俄国接下来的历史风云,不过我们不得而知。
最后还有三十多页,剩下一点托尔斯泰对历史的形而上思考。
-
桃浪九🌈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14 01:55:04